6月16日上午,岱山鹿栏晴沙人山人海,在雄壮宏伟的渔家民乐中,一场盛大的谢洋大典仪式正在这里隆重举行。
◆老渔民看谢洋
人头攒动的看台上,几位老人坐在一起,前倾着身体,认真观看着谢洋大典,还不时神情激动地互相交谈着。
这几位老人都是已上岸休养的老渔民,78岁的胡阿月是其中一位。在海上,他已经捕了大半辈子的鱼。
听着雄壮、旷远的鼓乐,看着400多位参加谢洋大典的渔民一起向海龙王进香,胡阿月心情格外激动。“以前阿拉渔民自己也要拜祭海龙王,但是规模没这么大,仪式也没这么规范。”
胡阿月说,以前祭海,很多时候都在船上,在船上摆放的龙王像前摆上供品,再祈祷一番就结束了。
当10位穿着白衬衫、佩带红领巾的小朋友手捧鱼缸,进行谢洋放生的仪式时,胡阿月深有感触:“大海是阿拉渔民生存的根本,现在海里的鱼类资源逐渐衰退了。海岛的渔民都要靠海吃饭,休渔养海很重要,保护了海洋,也保护了子子孙孙的饭碗!”
当谢洋大典结束后,这几位老渔民结伴离去,路上还不时讲着关于大海与自己的故事。
◆影像纪录盛会
谢洋大典在浑厚的民乐中逐步进行,海坛前,无数的摄像机、照相机纷纷纪录着这一激动人心的场景。
其中一台长焦镜头上贴着五星红旗的照相机格外活跃,这个照相机的主人名叫俞舒军,他是岱山摄影协会的成员。
在岱山的各种活动上,记者都能看到俞舒军举着照相机拍个不停,他用照片纪录着岱山的历史。对这次谢洋大典,俞舒军说:“场面宏大、壮观,是我记得的岱山最好的一次大型活动。”
祭海仪式内容丰富,俞舒军东跑西颠换着各个角度,不停地按动着照相机的快门。虽然身上早已大汗淋漓,太阳把皮肤晒得通红,但他仍旧非常高兴。俞舒军笑着说,能够用照相机纪录岱山这么重要的一次活动,再辛苦也值得。
“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俞舒军说,作为一个岱山人,他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战士热情参与
21岁的钟家强来自驻岱某部队,一早他就穿上了护卫服装:金黄色头盔、蓝色上衣、黑色靴子,手中还持着一根2米多高的杈。
在这次的祭祀仪式中,他与其余49名战士一起扮演护卫。尽管天气闷热,再加上服装裹得严严实实,但站在演出通道中,这些年轻的演员们依旧排着整齐的队伍,静静等待演出开始。
演出空隙,钟家强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二次参加谢洋大典了,这次的大典规模更大更壮观。随后,他又向记者推荐了另一名年轻的战士,每届的海洋文化节他都参与其中,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海岛人,但渔民与海的亲密感情,他也能体会几分。
随着雄壮的渔家音乐响起,这些护卫们踏着整齐的步伐入场,铿锵有力,随后分列海坛两侧。随着祭祀仪式的不同环节,他们也随即变化队列。
记者从参加祭祀仪式的渔民口中得知,大典前3天,这些战士就一同参与到排练中,每回排练,都特别认真。
整个谢洋大典结束后,护卫们以定海神针为背景,张开灿烂的笑容,留下珍贵、难忘的记忆。
◆默默的幕后工作者
每个去海坛观看祭祀仪式的观众,在路口、入口等多处地方都能见到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早在谢洋大典开始的前几天,他们就已经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在祭海坛前方的C区观众区,一名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向进场观众耐心讲解:“你好,你的位置在最左边,请往这边走!”
记者得知,祭海坛四周被划分为40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工作人员在现场维持秩序。除了这些工作人员,还有更多幕后默默的工作者。
“马上就出场了,开始准备!”节目组工作人员拿着节目单,向即将入场的演员说道。在演出通道口,从入场到退场,每个仪式环节都有工作人员细心参与。
仪式结束后,随着观众和演出人员退场,记者看到这些工作人员开始做起后续工作,维持观众有序离场、搬运道具等。
也许他们并没有细细观看整场仪式,但正是他们在幕后的尽心尽力,更加确保了仪式的成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