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高亭镇南峰村渔业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长、机帆船带头老大林如良因病去世。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精神却永远被人铭记。
夺高产
1967年冬汛,林如良带领南峰大队17对机帆船,辗转浪岗、中街山,直至洋鞍渔场,此时已经连续奋战了6天6夜。渔民们疲惫不堪,船上的食物也所剩无几。这时候不少人提出,回港去吧!林如良却说,“现在情况虽艰苦,但生产情况和天气都很好,应抓紧时间,多捕几网。”
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忍着疲劳,又苦战一天,次日傍晚才返港避风。这期间,全大队平均夺得鱼产量570担。林如良单位产量730担。
南峰大队1~2号船,船体破旧、设备落后,产量一直很低,被渔民称为“老爷船”。1969年,林如良主动到该船任老大。他动员渔民发扬“笨鸟先飞”精神,早开船,迟回港,勤下网,快拉网。这年冬汛,“老爷船”夺得了高产,比大队平均产量高出一截。从此,“老爷船”创高产成为美谈。
1970年9月,林如良感到胸部疼痛,被诊断为肺癌,但他仍坚持带药罐下海生产。
勇创新
林如良不仅仅是艰苦拼搏的硬汉,更是渔业科技的闯将。从船型的改造到新网具的试用,从作业革新到渔场的开辟,凝聚着林如良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1956年,他和渔民们一起试验成功“流网翻背对”和“流网翻大对”作业;次年,他创造了抛碇捕捞作业方法,成功开辟了新渔场;1963年,他带领渔民创新“对流兼捕”新作业,变渔区的两汛生产为常年生产。
1970年,南峰渔业大队接受了省里一项新任务:试验灯光围网捕上层鱼。当时有人反对,但林如良却在动员大会上鼓励大家说,“渔业要想发展,渔场就要向外延伸,捕捞要有新的品种。”
这一年南峰大队灯光围网产量获得全省第二名,受到省水产局嘉奖。此后,灯光围网作业在舟山渔区迅速发展,成为第二大鱼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