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偌大的奖状前,摆放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内,一位老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前,昂首挺胸,面带微笑。他就是岱西老盐民陆来富。
“闪闪白金耀盐田,粒粒汗水换笑颜”。在媳妇钱亚儿的记忆中,公公陆来富每天都起早贪黑,一心扑在盐场,甚至在他被诊断出身患胃癌后仍坚持到工地指导技改。
1961年,陆来富加入盐业大队,那时摇星大队始建盐滩,他悉心钻研,很快掌握了设计和施工技术。次年,陆来富带领6位盐民,成为第一个以队建滩、不误生产的典型。
上世纪60年代初,是舟山盐区推广滩晒初期,因部分盐民偏重产量导致盐质下降,1963年原盐合格率仅为18.98%,这可急坏了陆来富,一有空,他就往盐场跑。
“老陆这人特勤快、特能吃苦,还肯动脑。”岱西老盐民刘文清回忆,在陆来富的不断钻研中,1964年,他的滩场盐质取得重大突破,成为闻名全省的优质高产滩。
1966年夏天,陆来富顶着烈日,成天守在盐滩里观察卤水结晶成盐的过程,终于摸索出高温季节难晒出优级盐的原因。那年,他运用“新、深、旋、分、救”结晶工艺,打破了高温季节晒不出优级盐的传统。
曾在岱西盐业站工作的俞松年介绍了这一结晶工艺:“新,是指使用新鲜的卤水,提高氯化钠含量;深,是指卤水深度要适当,提高质量;旋,是指使用草绳打花,使光照均匀,同时细化盐粒子;分,是指分度结晶,分坨堆放;救,是指使用新鲜的卤水,以拯救等外盐。”
1967年,舟山地区组织千余人参观学习陆来富这一结晶工艺,并逐步推广。当年,舟山全区一级盐品上升到26.78%,二级盐品达65.55%,三级盐品占7.62%,基本不再有等外品。
1980年,陆来富因病去世。在他儿子的家中,依旧完好地保存着他的荣誉奖状,记录着他在盐业生产上走过的每个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