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调研工作会议开得很好。会议开始时,璧初和万通同志讲了话,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值得重视的问题和意见。今天,市里几套班子有二十几位领导来参加会议(绍文同志:少数是会议邀请来的,多数是自愿来的)。在调研工作全面展开之前,我想和大家见个面,谈点个人看法,供工作中参考。
一、现实生活提出许多新课题,需要经过调查研究来回答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变化很大,各项事业都有不小的进步,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这是当前形势的主流。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承认,随着改革的深入,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其中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如果在思想理论上搞不清楚,决策、部署乃至整个工作都会被动。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下力量研究这些问题。这里我列举几条。
(一)关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问题。有一种看法认为,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固有特征,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另一种看法则认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都是一种形式、方法,谈不上性质和主义。有的人主张:应该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究竟谁为主,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谁为主,要看结果;有的人则主张:在原有计划经济的基础上适当加一些市场调节,这就是我们的模式,统得太死不好,但放得太开也不对。上述说法都有自己的根据,或理论的根据,或政策的根据,或生活、实践的根据。这些看法统一起来很难,搞不清楚又影响工作。
(二)关于非公经济发展问题。一种看法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这是方向道路问题;一种看法认为,民营经济活跃了市场,方便了生活,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谈不上方向道路问题。一种看法认为,民营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是可以的,但发展太快太大就会产生资本家,产生剥削,就会出现权钱交易、贪污腐败,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一种看法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当前的主要增长点,还有很大潜力,谈不上太快太大。这些说法,哪些正确,哪些错误,必须有个统一的明确的回答。
(三)关于分配问题。这几年,我们在分配上实行放开搞活的政策,应该说绝大多数人的收入都有提高,生活都有改善。按常理人们应该是高兴满意的,但出人意料的是带来了一股“无名之火”,“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怪现象。有的工人说:“老九上了天,老大靠了边,不三不四赚大钱”;有的知识分子说:没有得到实惠,是“狗咬尿泡虚欢喜”;有的机关干部说:做工的、种地的、教书的、做生意的,或有了名,或得了利,我们这些芝麻大的官什么也没得着。总之,方方面面都有意见,都觉得自己吃亏。分配问题是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带根本性的政策。如何做到既放开搞活,不能管得太死,不搞平均主义,又能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做到同等劳动和智慧的收入大体相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搞不好会带来许许多多的问题,会影响到发展和稳定。
(四)关于外贸体制问题。中国经济要发展,必须把外贸搞上去。按理说,我们的职工一不笨二不懒,我们的原料、劳动力都便宜,而我们的外贸连个几百万人的香港都搞不过。我曾经讲过,我们的外贸干部绝大多数是优秀的,工作是努力的,外贸搞不上去,主要是外贸体制问题。现在的外贸,一是生产销售不见面,二是好坏照常拿工资。生产完了交给外贸,外贸单位卖给代理公司,代理公司再转到什么地方。这样转来转去,把生产和市场远远地隔离开,不但造成信息不灵、销售缓慢、成本过高,而且独家经营,没有竞争,效率低下。外贸体制必须改革分歧不大,怎么个改法则主张各异,我们必须下大力研究这个问题。
(五)关于社会主义方向问题。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改革的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这里有几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值得重视。比如,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决不能变成仆人,但事实是,在若干改革、若干企事业单位中,群众地位越来越低,发言权越来越少了。再比如,我们主张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实现共同富裕,但现实情况是,富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富,而一般群众的生活提高较慢,甚至下降。照此下去,会不会出现两极分化?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结果是共同贫困,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却可能出现两极分化,而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再比如,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为本体的,人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应该由社会负责,我们一直把看病、上学、住房、工作由国家负责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加以宣扬,而实际上,在原有体制下国家负责,就是企事业单位负责。放开搞活之后,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一旦搞得不好甚至垮掉,那里的职工由谁负责呢?再比如,过去讲调动积极性包括党的领导、群众路线、思想政治工作、领导骨干带头作用,也包括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等,这些都被视为社会主义的特征和政治优势;现在讲调动积极性,更多的是讲物质利益,对于被称为社会主义优势的那几条讲得越来越少,做得就更少。照此发展下去,人们的思想、社会风气、干部队伍、领导作风会不会发生问题?诸如此类,等等。
上述这些问题,都是现实生活提出的新的问题、重大问题、复杂问题,亟待解决又难于解决的问题。怎么才能及时有效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神,正确的途径就是组织各方面有识之士到实践中去,深入地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参加我们这次调研的有领导机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共一千多人,都是素质较高的同志。我们对这次调研寄予很高的希望,希望通过这次调研,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把实践的经验总结出来,上升到理论,回答和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二、把坚持实践第一作为调查研究工作的灵魂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标准是实践,认识的动力是实践,认识的目的也是实践。只有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才构成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实践第一的观点,并不难懂。但全面、彻底地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只是个理论问题,而且会碰到许多实际问题。根据多年的体会,主要有五个问题。
第一,怎样对待“书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怎样对待“老祖宗”。毫无疑问,尊重“老祖宗”是应该的。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坚决反对一切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思想和行为。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树立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方面,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某些个别判断和结论已经过时,不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了;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被附加了一些东西,是“化了装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意。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提高识别能力,来分清是非,辨别真伪。总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不要拘泥于那些个别的判断和结论;要随时注意与实践相结合,而不要固守“本本”,削足适履;要善于分辨真假马克思主义,而不要把那些化了装的东西当作真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置丰富生动的改革实践于不顾,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事实于不顾,置国家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只顾在那里翻“本本”、找“条条”,咬文嚼字、引经据典,凡是“老祖宗”说过的一律不能改,凡是“老祖宗”没说过的绝对不能做,企图否定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这种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做法,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而是违背马克思主义。
第二,怎样看待文件。实践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文件,记录了10亿人民的伟大实践和宝贵经验,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最近几年来,我们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的方针、政策,也制定了许多文件,实践的结果也是好的。对于上级的文件,我们应该认真地贯彻执行。一方面,这是纪律;另一方面,这些文件是以实践为依据的,许多政策的提出和形成,经过了比较周密的调查研究,是正确的。但是也要看到,文件既然是从实践中来的,它就应该接受实践的检验。我们在贯彻执行上级文件的过程中,要本着对领导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既要严格按照文件的精神办事,又要把文件中不符合实际的政策规定及时向上级机关反映。
要看到一项政策的制定通常都是从全局的情况出发的,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在一般意义上讲,当文件和实践不一致时,修改的应该是文件,而不应该是实践。有些政策在制定的时候是符合实际的,但由于实践的发展,可能变得过时了,就要及时修订这些政策。有的政策从一开始就是不完善的,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有的政策在制定时由于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条文规定不符合客观实际,那就应该重新研究。在当前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运用这个思想武器,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而不要被某个文件或某个规定束缚了思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这不是不尊重上级部门、不尊重文件;而恰恰相反,这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是党性强的表现。
第三,怎样看待经验。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经验是对过去实践活动的总结,具有宝贵的价值,对于当前的实践和今后的实践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要重视间接经验,批评那些否认间接经验的狭隘经验论。因此,我们既要珍惜和继承自己好的经验,也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别人包括外国好的经验。但是,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和变化,有些经验在过去是成功的,在现在就可能变得不适用了,在那个地方是成功的,在这个地方就可能行不通。经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是不是适用、起不起作用,都要根据实践中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我们既要重视经验,又不能用教条主义态度来对待经验,不能让经验包括过去成功的经验束缚住自己的手脚。要通过不断地实践,使已有的经验更丰富、更完善,还要不断创造新经验。同时,要努力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反过来再指导实践。当代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来说,许多是可以借鉴的。但是,学习外国经验,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来决定取舍。脱离实际,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是肯定要出问题的。
第四,怎样看待权力。领导者都有一定的权力。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和全局的需要进行决策,指挥人们进行各种社会实践。对于领导者的正确意见和决策,我们应当尊重和贯彻执行。但是也要看到,权力和真理是两回事,权力大,未必真理一定多;对一般情况了解多,未必对具体情况都了解。因此,领导者所提出的意见也不见得都是正确的。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多深入实际,多倾听下面的意见,不能“金口玉言”、“唯我是从”。作为一般同志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敢于向领导者提出意见和建议。还有一些领导者官僚主义严重,不深入实际,不接触群众,情况不明决心大,方法不对点子多。正如有的同志所反映的,他们一不懂,二主观,三有权,“三位一体”,胡拍板,乱指挥,使下边为难,使工作受损。对于这样一些领导者的意见,我们决不能盲从,要敢于抵制,乃至进行必要的批评和斗争。
第五,怎样看待“公认”。一般说来,社会上公认的东西,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正确的。从组织和领导的角度讲,领导者要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实行民主集中制,决不能借口自己的意见正确而拒绝听取和接受多数人的意见。从真理观的角度讲,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决不能以多数或少数为依据,而应该以实践为依据。在科学的发展史上常常有这种现象,真理往往是少数人发现的。因此,辨别一种理论和意见的正确与否,不要简单地看是多数人的意见,还是少数人的意见,要既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又重视少数人的看法,判断是非曲直要看社会实践。
总之,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实践,重视群众,重视基层,重视现实,而不能脱离实践固守理论,轻视群众盲从领导,不顾基层只看上级,离开现实专讲过去。
三、领导干部要重视理论学习,养成调查研究的习惯
要搞好调查研究,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满腔热忱,眼睛向下,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虚心而认真地了解情况、搜集材料。其次,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使人们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类似上述问题都是敏感问题,如果用“左”的思想去看,如果任意上纲上线,谁还敢发表不同意见?第三,这是我要特别强调的,在整个调研过程中,都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重视社会科学理论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一大批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走上了领导岗位,干部队伍自然科学水平显着提高,这是一个可喜现象。相对而言,干部队伍的社会科学水平却明显下降。一些同志谈自己的专业头头是道,谈社会科学、谈马克思主义连最起码的知识都没有,这种情况确实令人担忧。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用社会科学理论代替自然科学理论,使我们吃到很大苦头;如果我们不能正确总结经验,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社会科学或以自然科学理论代替社会科学理论,那么我们同样要吃苦头。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批评教条主义,因为教条主义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不顾现实,抱着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和过时的结论,不断给改革开放事业设置障碍,许多好的东西,经他们一“理论”就变成坏的东西。他们唱着革命的高调,动辄上纲上线。他们的理论不但不能支持改革开放的人们,而且使人们产生许多思想顾虑。因此,不批评教条主义,改革开放就无法顺利进行。但千万不能错觉,我们批评的是教条主义,并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很好地坚持。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并取得全面胜利。我们要时刻记住,特别是青年领导干部,在我们的国家,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为人民做更多的工作、更大的贡献,就必须下工夫学习马克思主义,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阶梯,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途径。不读书,实践再多,悟性再好,也不会掌握马克思主义。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虽然工作勤勤恳恳,就是不肯读书。照此下去,就会成为一个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者。领导干部是否认真读书,不只是个人兴趣问题,而且是事业心、责任感的问题。理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一般说来,地位越高,影响越大,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毛主席说过:“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毛主席的这段话已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对照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读书是大事,也是难事,更是苦事。有的同志说:“我知道读书重要,我也想认真读点书,可现在事情太多,时间太少。”我承认,现在确实很忙,但我仍然认为有个认识问题、重视问题、安排问题。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是时间,而我们许多同志最不珍惜的也是时间。不信你把每天24小时作息时间详细具体地记录下来,并连续记上一个月,然后仔细看一下,按照科学合理安排工作、生活的方法盘算一下,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你不经意地浪费了一大把时间。也有的同志说:“最难的问题是读不懂,记不住。”还有的同志说:“我很想读书,也鼓劲试过好几次,但总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以上所说的一些情况,确实是个问题,是不少人都碰到过的问题。怎么解决?很多人也谈过自己的体会和办法。我体会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硬着头皮去读,咬紧牙关坚持。就像古时读诗词一样,先会背诵,后解其义。这样做当然很苦,读书怎能不苦?自古以来都叫“苦读”,“寒窗苦读”,“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你不动摇,不松劲,只要你能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终究会迎来“蓦然回首”的新局面。要勤于善于思索,“学而不思则罔”。读不懂读不进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思索。思维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获得理性认识必需的条件和过程。要坚持多思,学会善思,养成思索的习惯,这不但可以增进理解,还可以增加兴趣,增多学习的时间。要学会联系,联系实际、联系工作、联系生活、联系常见和熟知的事例去理解书中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任何事物也逃不出它的范围”,因而随时随地都可以联系。比如“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辩证法的“精髓”,何以见得呢?在实际生活中,任何一个事物、一个命题都可以得到证明。比如“人”、“女人”,相对其他事物,“人”是个性,在人这个领域,“人”又是共性;“女人”相对男人是个性,在女人这个领域又是共性。再比如“树”,相对其他植物是个性,在树这个领域又是共性。如此等等,万事万物都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我向大家介绍的苦读、多思、常联系的方法,即把读书、学习、工作、生活融为一体的方法。这种方法容易懂、容易记、容易活、容易找时间,因而也就容易坚持。这是我自己常用的方法,我希望同志们也试试这个方法。
调查研究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基本方法。实践证明,任何单位、任何行业要想搞好工作,少犯错误,都必须应用这个方法。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要想不犯或少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错误,就必须经常到实际工作中去了解情况、研究问题。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认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要想跟上时代步伐,避免官僚主义,就必须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应用理论的过程。我们常讲实践产生理论,但实践不能自发地产生理论,只有将实践材料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加工改造才可以成为理论。在调研过程中应用理论,学习理论,检验旧理论,创造新理论,提高和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回答和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样反复应用,不断学习,就会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提高大家对调研工作的自觉性,从而在全市范围内,在领导干部中,形成一个大兴调查研究的风气。我希望大家团结起来为达此目的而努力。
(本文选自2010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瑞环着《务实求理》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