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学习型组织 > 经验交流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理解和体会
 
http://www.daishan.com  岱山新闻网     2010年8月30日 09:11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形式日趋多样,手段方式过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不断加重。积极预防、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置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当前各级党政部门必须着力解决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下面就部门岗位职能以及个人理解层面来谈谈对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一些肤浅体会。主要有三个层面的体会:

  一、从自我认识的层面来看,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什么是群体性突发事件)。

  所谓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由某些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由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借此表达诉求和主张,或者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体多是人数较多的具有相同利益诉求的群体,表现方式多样性,发生具有偶然性和难以预测性,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常常由于较多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无处申诉、表达、维护,或者是由于群体之间的纷争或者由于社会分配、政策的不公正以及长期积累的对社会的怨恨不满等等因素造成的。

  一是社会因素。社会转型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社会经济根源。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重大变革时期,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调整引发出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国有企业改制、转制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和问题、社会就业保障方面出现的问题、社会收入分配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焦点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容易导致人们价值体系的紊乱,利益冲突的增加,从而引发大量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二是政治因素。我们的一些干部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政治因素。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主观原因导致问题越来越多,人为地堆积了矛盾,在思想上不重视,轻视、麻痹;在工作上,表现为能放就放,能拖就拖,工作中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严重。有的领导干部脱离本地、本部门实际,工作作风不深入不扎实,不考虑群众意愿和群众的接受能力,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味追求“短期行为”来树立自己的业绩,结果劳民又伤财,遗留许多矛盾。

  三是文化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一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和宣传,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逐步增强,对民主和法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参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由于政治参与能力和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低,守法、依法维权观念淡薄。当群众之间、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磨擦或纠纷时,一些群众错误认为干部不依法办事、群众依法办不了事,只有靠聚众闹事才能对领导造成压力,较快地解决问题,使本来能在法律程序中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突发性群体事件。

  四是管理体制因素。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直接原因80%以上来自基层,基层成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线,而目前乡镇基层政权对农民的行政控制严重弱化,乡镇政府公信力在不断的减弱。部分基层组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政权建设,碰到少数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致使许多纠纷和矛盾得不到有效疏导,有的基层组织还常把矛盾往上推,往外推,这种一推了事的做法极容易激化矛盾,使小的纠纷演变成为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基层组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现场局面都极其复杂,有些基层组织在这方面过分软弱,一味迁就,有时甚至被一些闹事者牵着鼻子走。

  五是各类不法之徒和一些别有用心的敌对分子乘机煽动、操纵,激化了矛盾。从近几年发生的几起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中,我们发觉总有一少部分人在幕后操纵。他们在事件中不断提高要求,变化手段,节外生枝,大大增加了党和政府的处置难度。这些人当中,有的是一些不法之徒,挑动职工群体的不满情绪,大搞破坏活动,试图浑水摸鱼捞点好处;也有的是有政治企图的敌对分子,这里有国内敌对分子,也有境外敌对势力派进去、拉出去的人,他们的目的在于控制群众,操纵事件,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而大部分群众往往认不清他们的真实面目。这些人的插手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混乱,激化了矛盾,扩大了事态。

  二、从政府层面来看,预防和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公共危机成为体现政府执政能力水平的表现。(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突发的公共事件和灾难往往给人民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和危害,并会给广大人民带来沉重的心理打击,进而危害了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如何有效地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和灾难是一个良好政府管理体制的重要标志之一。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它给中国政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政府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在非典疫情发生的早期,各级政府在处理这一前所未见的突发事件中出现了严重失误,殆误了非典防预的大好时机,造成疫情大面积扩散,由于对疫情信息的封锁,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危机和社会的恐慌。在后来的非典防治工作中,中国政府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心和非凡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2003年7月28日,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力增强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出部署、提出要求。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做好应急管理有关工作,国家相继制订了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单行法律和行政法规60多部;一些地方也出台了相关地方法规和规章。我们的地方政府也成功地应对和处置很多群体性突发事件,比如贵州的德江事件,为我们作出了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2008年6月德江县公安局成功处置了一名中学生自缢事件,避免了一起恶性群体性事件发生。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6月15号,德江县公安局接到报警,称发现一具男尸,经调查为德江一中学生,征得死者亲属同意后,公安部门进行了尸检。6月18号,德江县公安局作出不予立案的决定,死者母亲认可。6月25号,受个别人唆使,死者母亲到街上喊冤,引来上千群众围观,德江县公安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局长带领民警赶赴现场宣传疏散群众,事态得到有效控制。6月27号,德江县公安局召开了通报会,通过播放幻灯片等方式,详细讲解案情,说明不予立案的理由。最后通过媒体报道,更多群众了解了真相,事件得以成功处置。

  在这起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能否启动一个有效的应急预案,并及时公布真相,消除民众猜疑,是处理好类似群体性事件的关键之举,尤其在社会高度多元化和日益发展的今天,如果不尊重民众的知情权,甚至动用警力强制民众接受结果,无疑只会让矛盾更加激化。中国的很多老百姓,有的时候行为是过激的,但是他的要求一般不是过分的,如果你只因为他某些过激的行为,产生了对立的情绪,作为政府,作为执法部门,那就激化了矛盾,但是如果你顺应了它相对比较合理的要求去化解,去解决,它可能就变得甚至不被人知道。

  三、从部门管理者层面来看,我们要自信地去对待和处置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影响领导干部处理公共事件能力的因素,和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程度、下属干部的素质都是相关的;而要提高党政干部处理公共事件能力,从根本上说“有赖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主法治的发展”。结合部门工作实际,我认为我们在具体处理群体突发事件中必须把握好五个原则,做好事前准备、事中处置、事后处理三个阶段工作。

  把握好五个原则:一是把握好依靠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必须坚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分级负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有序地开展处置工作。二是把握好持统一指挥、整体作战的原则。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要及时明确指挥人员,实行指挥首长负责制,避免多头指挥。三是把握好因情施策、区别对待的原则。要严格区别对待群体事件中的组织策划者与一般群众。对一般参与者,要本着“宜散不宜聚,宜顺不宜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认真做好宣传疏导劝阻工作;对组织策划者,要密切关注动态,把握有利时机,严密控制,妥善处理。四是把握好以人为本,慎用警力和强制措施的原则。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同时,既要防止使用警力和强制措施不慎而激化矛盾,又要防止警力和强制措施当用不用而使事态扩大。五是把握好快速反应、依法果断处置的原则。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要坚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信息灵敏,闻警而动,快速反应,要抓住时机,坚决依法果断处置,控制局势,防止事态扩大蔓延,力争尽快平息事态,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事前准备:做好处置突发事件的相关准备工作,成立事件处理领导小组,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制定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事中处理:一是及时启动处置预案。启动处置突发事件预案,迅速控制事态,稳定局面。二是完善信息沟通。信息直接影响认识、判断和决策,信息不灵,工作非常被动。因此,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时,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对事件的宣传报道,控制舆论导向,压制和消除不实谣言和传闻的负面影响,切实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的三个原则,即以我为主提供情况原则,尽快提供原则以及提供全部情况原则,媒体在宣传过程中要正视发生的问题,对广大群众开诚布公,各个媒体之间要掌握一个声音传播,决不能七嘴八舌。三是明确责任。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政府部门要将群体性突发事件工作纳入到年度目标考核中,建立完善地方领导责任追究机制,对发生严重后果事件的,除了要处分直接责任人外,还要追究有关领导干部的行政责任。同时,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突发事件的矛盾焦点集中在基层,因此要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加强调解、治保、联防等社区治安综合组织建设,做好基层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干部依法处置水平。

  事后处置:妥善处置善后工作。分析处理整个事件的性质,追溯事件过程,及时处理责任者,防止事件再次发生。

 
来源: 县委宣传部  作者: 何燕  编辑: 袁碧华
 

相关文章

我来说两句:
昵称: 输入答案:

 
热点新闻
清明假期:以晴好天气为主
张文科节前检查安全生产工作
发放文旅消费券 激发市场新活力
我县获省第六届残疾人旱地冰壶锦...
旅企专题培训 提升服务水平
2025年流动少年宫活动启动 首站走...
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九...
卢建波节前督查森林防灭火及安全...
县委常委会举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
聚焦缩小“三大差距”与发展轴建...

关于我们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11号 浙ICP备12018297号-1
电话:0580-4406519(FAX)
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公网安备 330921020001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