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学习型组织 > 经验交流

认真履行民政职责 落实民生保障措施 从源头上防范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
――读《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有感
 
http://www.daishan.com  岱山新闻网     2010年8月30日 10:23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什么是群体性突发事件,本人通过对《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学习后认为,从一般意义上来界定,所谓“群体性突发事件”,就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所引起的,因利益博弈或社会心理得不到正确疏导,而导致不特定的人群采取非法渠道表达诉求或挥发情绪而引发的冲突事件。至于政治性的动乱、恐怖活动、事故灾难等引发的群体事件,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特殊形态,不包含在这一定义之内。

  什么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就是与普通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以及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情况。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与民生问题的因果关系

  俗话说:有因有果,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因,现实社会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同质单一社会向异质多元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尤其涉及到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使各类矛盾和纠纷隐患日积月累,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就目前国内转型期间的各种因素而言,本人认为,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是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社会经济根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差距也呈现逐渐扩大之势。虽然我国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但仍有上千万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而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公民又面临着提高生活的迫切需要。由于历史和现实以及政策的因素,近年来我国贫富差距不但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经济差距明显拉大,原来隐藏在“根本利益一致”背后的各种具体利益冲突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我们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改善民生是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础,民生问题关系社会稳定与和谐。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好民生问题,才可能实现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而民政部门就承担了政府改善民生,协调利益关系,解决这一社会深层次矛盾的的职能。

  二、改善民生是民政部门在防范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管理中的主要职责

  在剖析民生问题和群体性突发事件关系的同时,应该看到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力量。政府社会管理部门要发挥稳定机制作用,而民政部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恪守公平,紧扣维护社会秩序正常和人心安定两大基本目标,扎实地做好有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从深层次中、从源头上防止或消除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民政部门虽然在处置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上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在防范和消除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的确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部门。所以,针对当前形势,就完善社会保障政策达到稳定社会的预期目的而言,民政部门要重点抓好民心,突出底线稳定,抓好街头、灾区两个重量级的专项治理,从而能有效防范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

  本人认为,民政部门在防范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

  1、做好稳定民心工作。稳定民心工作,使民众各有归属,安居乐业。政府通过民政工作做好底线保障的作用,所谓底线保障,就是要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为社会最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构筑一道最后的安全防线,这部分人群主要是指生活水平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群众,特别是农村五保户、城市“三无”人员、困难儿童、重点残疾户等等。要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就必须要建立起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医疗、住房、教育为补充,残疾人、优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特殊形式的普遍、规范和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全面覆盖城乡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基本满足救助对象的衣、食、住、医、教等方面的实际需要,逐步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缩小相对贫困范围,减少穷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为此,我县民政部门从我县实际出发,积极做好以下民生保障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城乡低保工作。至今年8月,全县现有低保对象1621户, 2491人,这是一个不小的群体,这些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就会存在很大的隐患,为此,我县从1997年起就建立了城乡低保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城镇低保标准现已达到36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达到220元/月,2009年全县共发放低保资金449.51万元,今年1-8月份全县累计发放低保金380.28万元,发放物价补贴25.5万元。

  二是不断完善贫困群体医疗救助。从2004年4月出台《岱山县贫困群体大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以来,近几年来,又连续出台了四只完善贫困群体医疗救助政策,医疗救助对象更加扩大,医疗救助标准更高,医疗救助效果更加明显。2009年1一12月份,全县共救助困难群众1407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41.73万元,医疗救助资金使用率达到筹资额的100%以上。今年1-8月份,医疗救助558人次,救助金额72.85万元,医疗救助资金使用率达到筹资额的45.5%。

  三是集中供养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加大扶持敬老院等供养设施建设力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五保供养经费来源机制,全面落实集中供养对象政策,供养标准逐年提高,从2006年的每人每年4465元提高到今年的7700元,做到应养尽养。现全县7所乡镇敬老院有农村“五保”154人,城镇“三无”对象30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9.3%和100%。

  四是进一步推进分层分类救助制度。几年来,我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使我县的贫困群众在助医、助学、助老、助困、助房、助残等方面得到多种有力的救助,2009年共发放临时性困难救济1350人次计81万元,今年1-8月份全县累计救助1070户,救助金额近80万元,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生活。

  通过以上县民政部门民生保障的各类救助工作,保障了全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化解我县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做好稳定街头工作。街头可能出现不同类型的滋生社会不稳定的人群,主要是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精神病患者。按照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由民政部门依法实施救助,及时受理,及时联系,及时治病,及时补给,及时服务,体现社会关怀,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帮助其渡过难关,为此,县民政局认真做好流浪乞讨人员和精神病患者的救助工作,去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4人次3457元,今年1-8月份救助42人次3700元,同时,今年县政府已同意设立县级救助站,把原县广播站改建为县救助管理站,现在县救助管理站房子正在修建之中,从而使得今后在岱山的流浪乞讨人员和精神病患者能及时得以救助,避免其因生计问题与社会发生摩擦、冲突。

  3、做好稳定灾区工作。一旦严重自然灾害发生,灾区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损害或威胁,人心容易浮动,灾民最需要救助。紧急调集发放救灾物资和资金,解决灾民吃饭、穿衣、住宿等燃眉之急,是民政部门的职责,民政部门作为灾害管理与抗灾救灾的综合协调部门,担负着稳定灾区的重任。近几年我县民政部门推进了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县、乡镇、社区三级避灾管理网络和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进一步提高我县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我县自然灾害紧急救助能力,一是合理布局,建立避灾安置场所,到目前止,已建立2个县级避灾中心,7个乡镇避灾中心,34个社区避灾点,可临时安置12000余人。二是建立完成县级避灾物资储备库建设,09年增添救灾储备物资20余万元,今年又新购救灾物资6万余元,并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三是全县落实各乡镇社区灾害信息员112名。通过近几年来民政部门对救灾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从而为今后灾害发生时,有效维护受灾群众的基本权益,保障灾区的社会稳定打下了基础。

  三、结束语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有效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根本,为此,民政工作要着眼于社会稳定求和谐,从社会功能方面完善民政政策,促进社会安定有序,化解和降低我国深化改革的社会风险。在服务民政对象的时候,须深怀爱民之心,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工作;须多办利民之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里;须铭记“孺子牛”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来源: 县委宣传部  作者: 庄舟波  编辑: 袁碧华
 

相关文章

我来说两句:
昵称: 输入答案:

 
热点新闻
清明追思 缅怀英烈
【我们的节日】巧手做青团 深情寄...
【我们的节日】东沙镇:清明寄相...
又一“圆梦青苗”艺术培训基地揭...
市政协领导来岱调研我县农产品品...
【节日看文明旅游】踏青出游 文明...
【我们的节日】艾韵安澜 青饼传情
清明假期:以晴好天气为主
张文科节前检查安全生产工作
发放文旅消费券 激发市场新活力

关于我们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11号 浙ICP备12018297号-1
电话:0580-4406519(FAX)
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公网安备 330921020001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