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现阶段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不断发生和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实事求是地正视这一问题。全面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发现现阶段引发或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存在的制度缺陷和薄弱环节。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一系列有效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具体制度和机制。如建立地方领导负责制、过错追究责任制、预警机制、处理机制、社会自我协调机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从制度上、法制上解决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发展、丰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与对策》一书从目前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特点和社会背景入手,认真探寻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进而提出相对系统、重点突出的对策建议,特别是有关解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入径、重点环节、整改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对策作了深入的研究,读后收益匪浅。
人类社会在前行的过程中,总会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有些是先前发生过的,有些是先前没有过的。在我们的工作中,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预料之外的突发性问题。因此,当一个领导人,哪怕只是掌管百里方圆,也必须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如果没有见微知著的敏锐,没有科学知识的武装,没有统观全局的意识,没有协调整合的本领,面对复杂的局面就会惊慌失措、捉襟见肘、无所作为。
所谓“突发”,并不全然是无端飞来,出现之初,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迹象。高明的领导者,能够及时地抓住那些初露端倪的现象,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以避免事态扩大造成的损失。“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是人们在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中得到的经验之谈。“勿轻小事,小隙沉舟”,这也是人们在对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中得到的经验之谈。有了许多这样的规律性认识,就能在事变之初,做出敏锐的判断。敏锐性的培养,需要有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只有对工作、对人民极端负责,即真正勤政爱民的人,才能够及时了解全面的信息并对信息做出科学的处理和分析。在勤政的同时,作为领导者还需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即便是对一些全新问题的捕捉和处理,相关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也显得十分重要。要不断提高对各种突发问题辨别处理的敏锐性。我们说要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如果不能以极端负责的态度聚精会神观察分析各种信息并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如果不能努力学习和积累各种有益的经验,以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怎么能建设和谐社会?
突发事件的出现,要求领导者立刻做出正确反应并及时控制局势,否则会扩大事态的范围,甚至可能失去对全局的控制。因此,领导者已不可能像正常情况下按程序进行决策论证和选优。突发事件决策活动中,领导者的“从容”应是快速反应,果断行动,这是解决突发事件时效性的要求,也是突发事件决策的主要特征,是违反常规的决策程序或决策环节,但又必须即刻反应的情形下的明智的非程序化决策行为。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相应的经验虽然可以提高敏锐性,但完全跟着经验走,也容易误入歧途。经验如果不同科学结合,就可能错误地运用经验。不同的突发问题,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案。方案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符合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实行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领导者的知识水准和经验层面终归是有限的,要得到一个正确的科学的应对方案,就要依靠科学,依靠掌握这方面知识的专门家。但专门家的意见也不会都一致。这就要求领导者能够综合各种意见择善而从。我们有的领导干部虽然征求建议,但只找赞成自己意见的专家,不愿意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结果在他周围就会聚集一些专看领导颜色、因风转舵说话的所谓“专家”。谀言满耳而诤言消声,领导者的决策就很难符合于科学、符合于实际了。兼听而善择,这是一个高明领导者应当具备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起来,用先进文化武装起来。
突发事件的应对,是一件系统工程,需要关照全局,照顾周全。必须统筹全局,考虑到人民的安危,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国际的交往,市场的供给,知识的普及,科学的研究,周边的关系,等等。一着不慎,牵动全局。不能关照全局,单打一,不仅工作收效不大,还容易顾此失彼,贻误工作。想要稳定,结果造成更大的不稳定,急于求成,结果捅出更大的漏子。关照全局,除了横向的关系,还有纵向的关系。部署第一步,就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全局观念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处理突发事件时尤为重要。
领导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既有胆有识又有高度负责的责任感,要能把握全局,从战略高度处理突发事件,沉着稳健应对突发事件。作为领导,只有临危不惧和临危不乱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本身信息不完全,往往事件重大,需要紧急处理,因此,处理突发事件的非程序化决策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决策措施对化解突发事件的作用有时难以衡量和预测。这种处理结果的风险性要求领导者在做出决策时抛开个人得失,敢于承担责任,在突发事件处理中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要有敢冒风险,敢当风险的精神和能力。
有了对突发事件敏锐的把握,有了在科学基础上制定的关照全局的应对方案,还要有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种方量、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本事。夸海口、说大话,在太平时节或许还能混得过去,到了关键时刻,海口、大话统统无济于事。“军中无戏言”,这句话寓意十分深刻,应对突发事件,无论是应对地质灾害、特大洪水、金融危机还是居民动迁,都要有一种决战决胜、实干苦干的精神,都要有一种令出法随、雷厉风行的作风,都要有一种组织协调、凝聚力量的本事。
领导者应当在每一次突发事件中学习锻炼,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这样的能力是建设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是在今后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的宝贵财富。
领导者作为突发事件决策和管理的核心,往往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其承受的压力也是最大的。因此要求领导者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在突发处理中能够超负荷工作,有时甚至需要忍辱负重。比如基层领导干部在受到闹事群众的围攻,甚至由于群众不理解而有过激言行时,要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工作,要讲究临危处置艺术,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或负面影响,而不能莽撞从事、激化矛盾。
能否有效的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地回应和准确妥善的处置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府的突发事件管理在政府体系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只有具有良好应急能力的领导才能够应对挑战,也只有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领导才能够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