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能干什么?不够去农贸市场买几样菜,更不够仔细阅读一本书。但随着“15分钟社区文化圈”覆盖,不出15分钟,市民就能享受到多种文化设施创造带来的精神愉悦,实现从了解文化、参与文化到充分享受文化的美好生活。
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和受益面,建成海洋文体中心和文化广电中心,打造“15分钟社区文化圈”。
居民心中的“文化地图”
据了解,“十五分钟文化圈”是一个国际通行标准,市民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都能找到一个文化设施,比如图书馆、文化馆,或者文化广场、社区文化活动室。达到这一标准,既不会造成文化设施的重复建设,又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文化需求。
说起“十五分钟文化圈”,家住高亭老城区50多岁的李惠芬心里自有一张“地图”。从她家出门,如果要借阅图书,走10分钟到县图书馆;去公园健身,5分钟可以到蓬莱公园;如果想去仙洲公园看非遗表演,15分钟也可以到……
这样一张文化线路图,伴随着李惠芬已有几年。
更让李惠芬感慨的是,这张文化线路图不断更新着,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人们都充分享受到了其中的内涵和精神。
近年来,一个设施先进、布局合理、内容丰富、服务优质、保障充分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逐渐形成,成为市民心中的文化“圣地”。
三级公共文化网络初步形成
宽敞明亮的排列厅内,一群妇女,踏着音乐的节拍翩然起舞。宽大的落地镜,映照着她们快乐的笑脸。
这里是南峰社区文化活动室内的排练厅。“我们这里年龄最大的有60多岁。”领头的林冬青是南峰社区一位文艺骨干,她笑着告诉记者,排练厅、播放室、阅览室、乒乓房、健身室这些文体设施在这里一应俱全,深受居民喜欢。
南峰社区居民的幸福笑脸,只是展现“15分钟社区文化圈”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像南峰社区这样的渔农村社区文体活动室,全县共有30个。
为了“文化圈”有内容支撑,不成为空壳,近年来,我县还通过大力推进“种、送、引、展”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圈内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据统计,2011年,我县送戏下乡58场次,送电影下乡1200场以上,引进高雅艺术专场3场,举办网格文化艺术节,积极开展送辅导、送展览、送图书等活动。
圈内生活将精彩不断
在竹屿新区,记者看到,投资1.57亿元的岱山文化体育中心已封顶,新区文化广电综合大楼正在地基建设,这些设施的建设是我县在今后打造“15分钟社区化圈”的一项举措,它们的投入使用将进一步满足每一位市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据了解,为推进“15分钟社区文化圈”建设,我县以省级体育强县、省级文化强镇和省级农家书屋建设为抓手,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县级重点文化场所建设;完成各乡镇文化站设施设备配置,指导衢山镇创建省文化强镇;继续开展全县渔农村社区文体活动室创建,使其具备图书室、文化多功能室、文化广场、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多种功能;推动渔农村社区达到省级农家书屋标准,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