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频道(2013) > 2013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 > 专家解读

山东沿海的海神信仰与海神祭祀
 
http://www.daishan.com  岱山新闻网     2013年5月23日 14:41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山东沿海地区开发较早,文化积淀深厚,其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山东作为海疆文明的发源地,对于海神的信仰成为山东沿海居民思想信仰体系的重要内容。山东沿海海神信仰体系完整、内容广泛、重点突出,海神祭祀活动贯穿于渔民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和典型特征,时至今日仍对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山东沿海的海神信仰

  (一)龙王信仰

  龙王是山东沿海渔民最早和普遍崇拜的海神。因为在古代传说中,龙王具有司水降雨的功能,所以沿海渔民便把其作为海神崇拜,并逐步成为北方海神信仰体系中最重要的神灵。山东沿海各地供奉的龙王一般都是指东海龙王敖广。山东沿海渔民普遍认为,龙王能给他们带来平安和富足的生活,因此通过修建龙王庙、祭祀龙王等方式求渔避难。

  历史上,山东沿海各州县,如登州、文登、琅邪台、日照、胶州等地都相继建造起规模不等的海神庙。据地方史志记载,在山东蓬莱市北丹崖山上的龙王庙始建于唐代初期,最初建于山顶,到了北宋嘉祐六年(1061),为了修建蓬莱阁,又将龙王庙西移,当时庙中所奉祀的海神广德王,就是民间传说中的“龙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登州为官期间便留下了“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的记载。此外,威海刘公岛、烟台市烟台山等地在历史上都存在规模不小的龙王庙,但到上世纪初大多倾圮。在山东沿海的一些相对比较偏僻的岛屿和渔村也普遍存在龙王庙,虽然规模不大,但存在时间较长,如即墨市田横镇所辖的30个村庄中有18个是渔村,每个渔村都有龙王庙,其中周戈庄的龙王庙规模最大,有一间庙堂,里面供奉龙王、赶鱼郎和女童子等的画像;山南村的龙王庙规模最小,是一座仅有一米见方的石庙。海阳县麻姑岛上有三个村庄,岛屿南端也有龙王庙,至今仍存有遗址和祭祀仪式。

  (二)天后信仰

  天后,南方称之为“妈祖”。北方不称“妈祖”,一般称为“天妃”、“天后”,沿海居民则形象地称为“海神娘娘”或“娘娘”。山东沿海最东端的部分渔民把渔船归航称为“归山”,因此把天后也称作“归山娘娘”。天后信仰,最初起源于南方,一般认为是明清时期随着南北海上航运的开展,尤其是漕运的发达逐步传到北方的。传到北方以后,天后信仰对北方原有海神信仰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成为沿海渔民普遍崇信的海神之一,尤其成为环渤海民间海神信仰中最为重要的女神。

  天后宫在山东沿海的分布较为广泛。如仅在长山群岛就有六座天后宫。山东沿海至今保存比较完好的天后宫有长岛县庙岛的天后宫(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始建)、蓬莱市蓬莱阁西侧的天后宫(建于明代)、青岛市天后宫(明成化三年(1467)始建)、荣成市石岛天后宫(清乾隆十六年(1751)始建)、即墨市金口天后宫(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始建)等。这些天后宫的出现又与所在城市的开埠通商、港口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青岛天后宫就有“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城”的说法;烟台的大庙也有“先有大庙,后有烟台”的说法;即墨金口天后宫所在的金口港,则有“金胶州,银潍县,铁打的金家口”和“日进斗金”之称。这些天后宫一般是由南北往来客商和当地善男信女捐资修建,在历史上一度达到了非常大的规模。

  (三)仙姑信仰

  地域特色是山东沿海海神信仰的一大特征,所以除了带有普遍性的海神以外,一些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仙人、仙姑等也成为海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东沿海的居民中,就流传着许多与远洋航行、渔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民间仙姑传说,由于被赋予了神化的色彩,因此也被作为海神加以崇拜,甚至有的地方还建起了专门的祠庙,定期举行祭祀活动。

  山东沿海传说中的民间仙姑主要有郭仙姑、刘仙姑和刘公、刘母等,虽然是传说人物,即使有的以真人作为依据,但也附会了神话和传奇色彩。这些地域性的“海神”,在渔民心目中的地位是和龙王、天后等一样的,即扶贫救危,保佑平安,反映了人们祈求出海平安的美好愿望。

  民间仙姑的影响广泛存在于山东沿海各地。威海市环翠区望岛村西,有一座山峰被当地群众称为“仙姑顶”,山顶建有一座仙姑庙,里面就供奉着一位民间仙姑。据载,这座仙姑庙始建于宋代,清代得以重修,1992年又重建,形成了现在较大的规模。关于庙内祭祀的仙姑,在残存的宋碑中称为郭仙姑,也有人认为此仙姑就是麻姑。即墨市田横镇则祭祀孙仙姑。孙仙姑是田横镇周戈庄祭海时祭祀的五位神灵之一,据当地传说孙仙姑出生于距周戈庄不远的王村,1941年去世,生前一直未婚,她生前聪慧善良,乐于助人,死后则能为陷入困境的渔船指点迷津,避脱海难,于是当地渔民便将孙姑娘奉为保护渔民舟子安全的仙姑。威海市刘公岛则有刘公、刘母的传说广泛流传,相传有一南方商船在海上遇险,两位老人将他们救起,并提供了大量的救助,于是人们尊称两位慈善的老人为刘公、刘母,船民和岛上百姓为纪念善心的老人,专门在岛上建造了一座祠庙,即现在的“刘公祠”,庙内塑了刘公、刘母像,渔民和岛上的百姓纷纷到祠庙祈祷祭拜,祈求平安与丰收。

  (四)神化的海生动物信仰

  山东沿海渔民还有把鲸鱼和海鳖等特殊海生动物奉为海神祭祀的传统。山东沿海渔民将鲸鱼形象地称为“赶鱼郎”,因为鲸鱼在海中赶食鱼群,渔民随其后下网,肯定会满载而归;有的地方则称其为“老赵”、“老人家”,“老赵”之说据考证源于民间财神赵公明,因为鲸鱼能给渔民带来收获,就等于是遇到了财神。长岛渔民中至今还流行着这样的歌谣:“赶鱼郎,黑又光,帮助我们找渔场。”“赶鱼郎,四面窜,当央撒网鱼满船。”海阳沿海渔民则最崇拜海龟,把它看作寿命的象征,称其为“老爷子”、“老帅”,因其富有灵性而引发了对它的信仰,当地渔民认为海龟都有万年之寿,如果捕杀则会遭其“怪罪”报应,所以一旦误捕到海龟,一定要立即虔诚地放回大海,并说吉利话,请求饶恕,以解除报应。渔船下锚时,一般要首先高喊一声:“给—锚—了!”喊过之后,稍停片刻再将锚掀进海里,据说这就是怕伤着海龟,叫它避一避。

  除上述海神之外,在山东沿海,渔民还把一些与海洋有关的英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祭祀的传统,如三次东巡山东沿海的秦始皇、清代率水军剿灭海贼的藤将军、甲午中日海战中英勇殉国的邓世昌等,都被渔民当作实际上的海神加以供奉。

 [1] [2] [3] 下一页
 
来源: 岱山新闻网  作者: 朱亚非 李建业  编辑: 袁碧华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居安思危 共筑国家安全防线
我县两集体一个人获省级荣誉
我县举行首届中小学生象棋比赛
全县人大宣传信息员座谈会召开
县政协召开政协参加单位联席会议
挖掘岱山文化 助推文旅融合 岱山...
我县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
今起入汛 我县多措并举抓好防汛工作
县委召开常委会会议暨县委党的建...
长涂镇入选浙江省文明乡镇
 

关于我们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11号 浙ICP备20005816号-1
电话:0580-4406519(FAX)
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公网安备 330921020001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