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岱山东沙的东北角有一座明礁,叫“篷山”。它的东面是燕窝山,对面是东沙镇。山不大也不高,方中带圆,屹峙海中,欲至岱山的船只必先望见此山。山四围尽是悬崖峭壁,岩石一层迭一层,活象鱼鲞堆起的“篷”,因此,民间俗称“鲞篷山”。
老一辈的渔民都知道,从前,木帆船驶过这里,要是船中的淡水短缺,就可以赶快打起三桶水,而这三桶水是淡的,等第四桶打上来又是咸的了。要是有哪个年轻的渔民显出惊讶的神色,老渔民就会凑上烟,用渔工所特有的嘶哑和粗犷的声音,深沉的讲起一个遥远的故事。
不知什么年代,山对面的东沙镇上住着母子俩人。不知道这孩子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还在娘胎里,阿爹就吃了风暴死在海上。母亲把他拉扯到十二岁,自己却得了风病(即瘫痪症)。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懂事。这孩子从小就跟母亲干这干那,自从娘得了病,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大人。他劝慰母亲说:“娘,不要伤心,我会去挣钱,把您的病医好,我会服侍您的!”母亲望着儿子直淌泪,说不出话来。孩子看透了母亲的心意说:“娘,我可以去打长工,但这要远离娘,不能服侍您,我决定给人家去打短工。”于是,他渔汛忙时就给人家打短,渔汛过了就卖大饼,闲时就拣螺、拾柴。夏天光着背,冬日赤着脚。回到家就烧饭、煎药,替母亲喂饭喂药,夏天还要将母亲背到院子的天井里乘凉……远近的人都称这孩子为“孝子”,渐渐地不喊他的真名了。
一天,“孝子”拣海螺回来迟了,老远就听见母亲在喊“口渴”。一进门,母亲就说:“孩子,饭吃不饱没关系,水总要给娘喝足呀!”“孝子”立刻跪到娘的床前说:“娘,孩子不孝敬,下次一定给你您准备好!”从此,他清晨、中午出去做工,晚上睡觉前总先用一只小木盆盛满山泉凉水放在母亲床边。日复一日,成了习惯。
两年过去了,虽然看了郎中,吃了不少药,但“孝子”娘的病还是不见好转。“孝子”到处打听,后来听一位姓戴的老爷爷说,从前有人从鲞蓬山挖来过风藤,治好过风病。不过,鲞蓬山很陡,长风藤的鳗嘴沟更是险峻,没有一条路。孝子心里想:“只要有风藤,随便怎么难也要把它挖来。”
这一天,孝子告别了母亲渡海来到了鲞篷山。一路上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了鳗嘴沟下。向下看,怪石嶙峋,惊涛拍岸;向上望,悬崖绝壁,云雾缭绕,但见树藤择缝而生,野花芳香遍地皆是。孝子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只得回家想个办法才行。
过了几天,孝子带上了工具又来到了鲞篷山。他先爬上山顶,把一个根绳子系在大树上,一头系住自己的腰,慢慢地顺着绳子滑下去,这时太阳偏西,正好照在山崖上,晒得孝子汗如雨滴,口干舌燥,他想起了母亲,耳边又仿佛想起了母亲的喊渴声。于是,他收住了绳,顺着爬到山顶,赶快回到了家。
第三次出发,是在天上的星星还没退尽的时候。孝子走到娘跟前,轻声地说:“娘,您的病就要好了。”母亲噙着泪花说:“孩儿啊,你不必为娘多操心了。”孝子说:“我没见过爹,你是我唯一的亲人,我一定要把你的病治好。”说着,就将详细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的脸上露出了笑意。
孝子又给母亲多备了些凉水,自己也带上一大竹筒凉水就出发了。
孝子顺着悬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找几遍,终于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发现了一株风藤,形状和味道都和戴爷爷说的一样。孝子还听戴爷爷说过,风藤要连根挖来才好。孝子就用锄头挖,挖呀挖呀,锄头口崩了铁,木柄崩断了,最后锄头掉入了海中,孝子就用手挖。干粮吃光了,水喝完了,手指挖出了血,还继续挖,风藤的根终于全露出来了。孝子想到母亲的病由此可以好了,心里十分高兴。他双手抓住藤,施足全身的力气,两脚用力蹬石壁……谁知道绳子经过大半天的折磨,有一处已经磨损,就在孝子将风藤连根拔起的当儿,绳子断了,孝子连人带藤坠入波涛之中。这时,从风藤拔起的地方一股清冽冽的山泉喷涌而出,横断海浪,将孝子盘旋在近处,还有人看见孝子三次挣扎着钻出水面,高举风藤,等到对岸的人摇船搭救。只见风藤在原处打转,不见了孝子,人们入海寻找也没有找着。
吃了风藤煎的药,孝子娘的病果然好了,她跑到海边,望着鲞篷山哭了三天三夜,最后大喊一声:“儿啊!我跟你一起去吧!”就投海而死。有人说,孝子娘的眼泪变成了海水,有人说,鲞篷山也难过了地蹲下了身子躲进了海中,变得小了,矮了,成了现在的这么个样子了。后来渔船驶过这里,偶尔打水用竟是淡的,但第四桶水打上来却又是咸的了。人们都说,这是孝子还在一日三次为他的母亲准备饮水。
……故事讲完了,船也驶得远了。等到年轻的渔民成了老渔民的时候,他们又把这个故事讲给年轻的渔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