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岛北面靠海处有两个相邻的村落,叫大欢喜和小欢喜,这名字的来由,说起来有个典故。
旧时,秀山人做大官的要数厉家的厉学潮了。厉学潮是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厉志的第二个儿子,自幼家境贫寒,他的父亲厉志为求艺术上的长进,独自去外地游历,家里由他母亲厉夫人当家,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学潮还有个哥哥叫学时,兄弟俩从小就进私塾读书。厉夫人为抚养儿子长大成人,将后有出息,起早落夜终年不得安闲。夏天,煎了草药给儿子饮,防他们中暑;白露刚过,便给儿子备好了冬装,唯恐他们挨冻。一锅饭烧得一半是白米饭,一半是蕃薯干。白米饭给两个儿子吃,自己吃蕃薯干。家里穷,买不起鱼肉荤腥,厉夫人自己养鸡,生下蛋来给儿子补身体。兄弟俩读完了私塾,厉夫人又节衣缩食剩下银两,供儿子上定海县读书。学潮和学时也很争气,读书用功,成绩都非常突出。尤其是学潮,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在县学结业后,师长留他当“训导”,后又提升为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助理)。厉学潮在任职之前,请了几天假,回家探望母亲。他乘坐的船在秀山北侧后门山嘴靠岸,厉夫人和哥哥学时都来迎接他。学潮将官府要他到县衙门当县丞的事向母亲说了,问母亲喜欢不喜欢?厉夫人说:“我儿学业有成,能当上一官半职为国效劳,为娘自然喜欢。”
厉学潮当县丞时在咸丰七年,后来又擢升为知县、同知、知府、先后在荆溪、华亭、元和、常州等地任职。曾为清皇朝镇压太平军督运粮饷、领带炮勇立了大功。他做事兢兢业业,从不推诿;处事公正,颇得民心。同治十一年,他奉檄负责疏浚吴淞江、涂阳运河、常州运河等工程,为民造福,替老百姓做了好事。待他年老退休之前又回了一趟秀山,这次还是在后门山嘴上船。白发苍苍的厉夫人在大儿子的搀扶下去埠头迎接。厉学潮走上岸来,“扑通”一声跪在老娘膝前说:“母亲,儿子来看您了,您老喜欢吗?”厉夫人说:“喜欢喜欢!上次你是学业有成,开始走上仕途,娘是小喜欢;这一次,你是事业有成,衣锦还乡,娘是大喜欢!”
从此以后,后门山嘴那里就有了大欢喜和小欢喜这两个地名,小欢喜是厉学潮第一次上船的地方,大欢喜则是他当了大官告老还乡到秀山时上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