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骨拼塑是海岛人利用贝壳、鱼骨、鱼翅、鱼尾、鱼皮等干制品,通过接拼、雕塑、涂色等手段制成各种人物、动物、花卉、挂屏等陈设品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是贝雕艺术内涵的延伸。
贝壳远在五万年前就被穿成串链作为装饰。秦汉时期,冶炼技术的提高为贝壳的雕琢开辟了新途径。贝壳磨成薄片,雕出简单的鸟兽纹图样,镶嵌在铜器、镜子、屏风上作装饰,俗称“螺甸”。这种工艺至今不少地方仍保留着。宋元前后,中国民间的螺钿镶嵌和贝贴等工艺已十分流行。解放后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贝雕艺人们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国画等众家之长,结合螺钿镶嵌工艺特点,研究成功了以浮雕形式的贝雕画和多种实用工艺品。如今,海岛艺人们在主料贝壳的基础上再加入鱼骨、鱼翅、鱼尾、鱼皮等干制品,使贝雕画更富有创意,更透着浓浓的海洋气息。
岱山退休教师潘秀菊是一位鱼骨拼塑的爱好者和钻研者,她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将人们忽视的贝壳、鱼骨、鱼翅、鱼尾等变废为宝,创造生活中的鱼骨拼塑艺术。她还在高亭中心小学开设了贝雕课程,把这门技术传授给学生,开发学生想象力,深受学生的喜爱。2010年潘秀菊命名为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贝雕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制作材料:海瓜子、竹蛏、小螺等壳,花芯,鱼刺,鱼翅,剥皮鱼鱼皮,鱿鱼嘴,鱼尾,涂料
工艺流程:收集各类材料,设计图样,切割雕刻,钻孔粘和,打磨调整,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