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频道(2013) > 美丽非遗 人文蓬莱 > 民风民俗

民俗 民俗事象——渔民民间习俗
 
http://www.daishan.com  岱山新闻网     2013年8月7日 17:44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据浙江数地考古中发掘的“石网坠”和大量贝壳所证,早在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网具捕捞海洋鱼类。西晋陆云在《答车茂安书》中,曾有过关于舟山捕获海洋鱼类“品目数百,难以尽言”的描述,可见当时的渔业生产量及捕鱼种类已相当可观。

  由于舟山、岱山人口、历史上经历过两次大遣徙和一次展复,亦给当地社会造成很大变化,第一次遣徙发生在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原因是当时朝庭实行禁海锁国政策。遣徙后部分迁民及沿海穷民又陆续潜来原岛,进行渔、猎、垦荒,其中有相当部分人在海湾小捕鱼类;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实行第二次更大遣徙,从此舟、岱基本废弃。但有少数岛民躲避了遣徙,仍住于岛上,成为世居人口。时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台湾郑克塽降清,十月开海禁,下诏:“沿海迁民归复田里。”此后人口逐年增多。

  人口的大量流动,对社会各方面深远影响,迁入的居民必然带来原地的生产技术、生活习惯、民情风俗、方言等等。世居岛民总是以渔业为主,可分出海捕捞和近洋作业。那时海岛的古俗遗风自然成为渔民生产、生活习俗的依据。由于海上艰险作业较多,渔船、人员事故常有发生,就迫使广大渔民去寻找自己需要的精神寄托,盼望逢凶化吉。一是去求拜“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想念大海是龙的世界,且有龙王,故“出海祭龙王,丰收谢龙王”;为方便祭祀,在船的后舱设置“船关老爷”(神龛);崇拜海上救难与保护的天后(妈祖),由此产生了信仰习俗。同时,口头或文字制订了对生产、生活有约束的禁忌、规矩、习惯等,久而久之,变成了一船一岛之俗,起到了对渔村先民施行规约的制约作用,并成了世代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对的稳定性。随着时代条件的不同,地域生活的改善,如:已往船上只许老大、副老大才能洗淡水脸,只能光腚参拜“船关菩萨”等劣俗有了演变,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是两个矛盾统一的特征,是民俗发展过程中一对连体儿。实践证明,只有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绝没有只传承不变异或一味变革而没有传承的民俗事象。岱山岛、礁星罗棋布,渔场广阔无垠,水产资源丰富,捕捞生产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广大渔民在劳动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和千姿百态的渔俗文化。

  岱山渔家习俗的显著特点是:围绕着“海”与“船”而发生、发展成俗。

  渔船上从头到尾的一整套规矩、禁忌、习惯、习俗,全体船员都要按此行事,谁也无权越雷池一步。

  船上渔俗虽名目繁多,但都适用于海、船,其中显明的标志,突发事件的信号等习惯,对安全生产、救死扶伤,抢险救灾等均有一定的作用。

  主要内容有:

  一、生产习俗

  1、造船习惯。渔家称船为“木龙”。故对造船非常讲究、隆重,须择吉日良辰祭神,才能破木动工。船上梁头(“龙骨”),定位时要挂红披彩,水舱梁头合拢处,内衬银元或银角子,且要“皇朝”通宝字样,用银钉或铜钉钉上,俗称“船魂灵。”

  (1)设置“圣堂舱”。置于渔船后舱的一个专供“船关老爷”(海神)神龛,以渔船“开洋”“拢洋”,按严格的规矩供祭。

  (2)安船眼睛习惯。渔船称“木龙”,故有龙眼。它用硬木制成半圆形向外凸出,周边用白漆涂上底色,中间呈黑色即眼珠。眼后衬入银元(龙洋),用五色彩条扎于银钉上,就此形成造船的最后一道工序,俗称“定彩”。也须择日定时,俗称“启眼。”

  (3)船饰习惯。在渔船的后栏板上的彩色油漆间,写上“海不扬波”等横幅,意船在海上航行中平风息浪。船体其它部位的饰画,都呈现五彩缤纷。

  (4)插旗习惯。船上必须插旗,用彩色丝绒的“龙”旗、“鏊鱼”旗,或到佛教胜地普陀山请来的“令”旗,或本地寺、庙请来三角形的杏黄“佛”“令”旗,或绣有“顺风得利”的旗帜,后者就是插旗的根本目的。

  (5)新船下水习惯。新船下水,事先邀请几十名身强力壮的帮工,在船身披红戴绿,周围敲锣打鼓,鞭炮齐呜的氛围中,将船徐徐推入海中,名为“赴水”(音“富庶”),意求吉利。新船赴水时,船主(老大或“长元”)要站在船头上,先向木工(“大木”)师傅送馒头,继而将馒头抛向在场围观者,叫做“新船下水抛馒头”。

  2、祭海习俗(详见“渔民谢洋节”)

  3、船员俗称。渔船上人员,按照生产程序,各有明确分工,等级森严。大捕船有老大、头手、扳桨,三计、伙将囝等俗称;对网船有老大、多人、出网、出袋、拖下纲、扳二桨、扳三桨、拔头片、伙将囝等俗称;溜网船有老大、戤舵(副老大)、伙计、伙将囝等职称。无论那种作业船型,老大总是一船之主,他可在船上发号施令,主权一切,生活待遇突出。

  4、生产汛期俗称。一年四季可分春、秋、冬三个汛期,俗称旺风、洋生、抲秋、抲冬。

  近洋张网,旧时习惯分为春、秋、冬三个汛期,叫做四个月半张春,四个月半张冬,三个月张秋。近几十年来,张网作业亦改为张春、张夏、张秋、张冬四个汛期。

  5、渔具俗称。渔船上各种工具和部件,都有习惯的称谓,如称帆为“篷”;用来扯篷的木柱称“桅”,桅顶上挂的小旗,用以测定风向,形似游鱼,俗称“鳌鱼旗”;桅顶上挂着用作夜航信号的红色哨灯,俗称“桅灯”。

  船上的其它工具和部件,用十二生肖套称,如:用以固定桅杆的插梢称“老鼠伏”;穿联篷帆与缭绳的滑轮称“篷纽(牛)子”;船头轧锚缉的插销称“老虎轧”;桅杆下堆放篷索的舱面称“土(兔)地堂”;船头上两块翘形木板称“龙桠头”;连接篷帆于撑风的活络竹圈称“蛇蜕壳”;横放桅杆用的木架子称“马鞍子”;固定风帆方向的插梢称“羊角伏”;老大掌舵的舱面称“后(猴)八尺”;舵杆露出水面的部位称“雄鸡头”;升降篷帆的滑轮称“钩(狗)螺”;摇橹的木柱子称“橹乌嘴”(猪)。十二生肖之外的(猫)锚,挂于船头外。这些俗称,既富有风俗情趣,又便于传教。

  6、船上吃饭规矩。开饭时,先要用筷拣几粒米饭撒向海中,敬饷海神,称“结缘”。吃饭时,老大应坐铺位正中,伙将囝坐在地栏上,其它人只能坐四周。竹筷不准搁在碗上(意谓船坏停产)。酒标和羹匙不可反向(意谓翻船)。吃鱼要先吃头(意谓“一头风顺”)。碗中的鱼不可翻身(意谓“翻船”)。

  7、语言忌讳。渔民必须处处忌讳不吉利之话,在船上更应注意。不许说“碰石岩”、“碰秃横”(石崖),(意谓驶船不顺),对那些不吉利的谐音、土话必须改说,如“猪”与“输”谐音,改称猪头为“利市头”、猪耳朵叫“顺风耳”、“石”“舌”与“蚀”谐音,石浦(地名)叫“赚浦”,舌头叫“赚头”;食罩叫“赚罩”;鸡与“欠”谐音,鸡骨礁叫“鸭骨礁”,鸡娘礁叫“老鸭礁”;“梦”与“网”谐音,故做乱梦叫“聊天”(意避“乱网”逃鱼。)

  8、船上忌讳。不许双脚荡出船舷外,以免“水鬼拖脚”;不许头搁膝盖,手捧双脚,姿势象哭,意不吉利;不许在船上吹口哨,以免“招风引浪”;不许拍手,拍手意味“两手空空,无鱼可抲”;不许在“龙头”(船头)下撒尿拉屎,只能到“后八尺”的“三品口”;不许船靠岸时高喊“来了”“到了”之类话,以免让海鬼引上岸;不许让家有红、白之事(红指产房、白为丧房)未满月的人下船;不许他船旅客或渔民挈猪肉串船;尽量不许妇女上渔船,尤忌妇女跨越“龙头“,意冲犯船神;不许七男一女同船过渡,意有“八仙大闹龙宫”之传说,偶尔八人既成事实,亦应故意说:“现在船上有九人了”,另一个指的是“船关老爷”,以此解忌;每季首次出海,避开农历初八和廿三,因有“初八”“廿三”,“神仙出门也要背空蓝”之说。

  9、习惯用语。渔船出海叫“开洋”,渔汛结束叫“谢洋”。渔船集中捕捞地叫“洋地”,许多渔船集中一起生产叫“旺帮”。鱼发面积小叫“鸡屙摊”。鱼捕不多叫“老口”。船在洋地抛锚叫“站潮”。鱼多网破叫“爆网”。“对船”生产时煨船将曳纲抛向网船叫“带煨“(又称兜煨)。渔场的底质地貌叫”苔地“。冷空气影响而出现大风叫“打暴”。渔船在洋地生产来不及避风而被漂走叫“走暴”。刮台风叫做“做风水”。渔船遇到不可抗拒的大风而放倒大桅、悬锚悬网叫”挑稳船身,随波逐浪顺水漂泊叫“落拱”。渔船在两个岛屿之间生产的位置叫“挑担”。冬、春两汛连续生产的叫“长船”,只抲春汛的叫“短船”(又叫“春船”)。渔船航行途中正前方看到两个岛屿的空隙处叫“亮门”,看到三个岛屿间的两个空隙处叫“三亮门”。船上临时腌制鱼货叫“抄滷”不经冰浇灌或加工就直接出售的鱼货叫“白鲜”。黄鱼、鳗鱼等大的鱼类的干制品叫“鲞”,鱼鲞”因靠日光晒成,故叫“晒鲞”。那些小的鱼类干制品统叫“烤头“,如虾?干叫”龙头烤“、梅童鱼干叫“梅子烤”。竹筷叫“撑篙”,羹匙叫“掏篰”。菜桶叫“羹搭”。

 
来源: 岱山县非遗保护中心  作者:  编辑: 潘成汉  责任编辑:袁碧华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夏季皮肤病高发 医生支招科学防护
船车无缝衔接 长涂直达宁波班线开通
为奥运蓄力 中国风翼青年岱山逐浪
慈润仙岛 善泽岱山——中华慈善日...
我县启动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主...
聚焦海岛教育 政协“请你来协商”
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育、...
【健康岱山在行动】科学管理体重 ...
关爱帮扶困难家庭 县慈善总会在行动
第十一届“益暖岱山”公益项目创...
 
中共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4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1420056
电话:0580-440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