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艿 ,普通的根茎蔬菜,但在岱山群岛从古至今是道百吃不厌的“大镬饭”(名菜),无论是人间便饭、客宴、酒宴或祭祖,都是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且是上桌道数越多越精彩。
关于这一习俗来历,据民间传说,某年深秋,乾隆帝派出一位钦差到江、浙一带视察,某日抵达蓬莱仙岛,时值中午,官府赶紧准备午宴,搜罗了不少山珍海味。当大家都吃得满嘴油腻时,两大红花碗香喷喷热腾腾的清焖芋艿上来了。钦差夹了一个送进嘴里,顿觉香、软、松、鲜,十分赞赏。从此以后,蓬莱岛就把芋艿当做“大镬饭”,凡宴必备。
重用芋艿的习俗,表现在逢年、过节、宴会、婚、丧、祭祖以至供佛、请菩萨等诸多方面,其中用于婚、丧宴席的芋艿,因用量大,刨皮功夫多,故用一大木桶,倒上水,用竹棍搅动,擦去其皮毛,然后装进“塘镬”(即上部木桶,下部大铁锅)里,放上冷水,放上盐,用木柴烧煮,这就叫做清焖毛芋艿,吃起来,即松软又香。供神、供佛的芋艿,均去皮毛后清蒸或清烤。在小型宴会上和祭祖供桌上均红烧。办大的宴会和婚宴,每桌至少要上二至三大碗毛芋艿,芋艿上得次数越多,说明酒宴办得越丰盛,因为每上一道芋艿,就要跟上三道其它菜肴。
客气的主人或大户人家办酒宴,最后几碗芋艿最好吃,因为后上的芋艿浇过了肉汁卤,最后一碗是用鸡或鸭子垫底的,俗称“鸡拗芋艿”、“鸭烧芋艿,吃起来味道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