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山太平郑家做砖瓦及烧窑技术,来源于民国初期大陆象山窑师,郑家学徒创业,相传继承,至今已6代,最兴旺出名窑师是郑忠满的爹时代,民国前期发展比较广泛,分布于衢山培荫、蛤蟆山、万良等地。解放后,分布更广泛。大部分是大口窑烧砖瓦。1955年以后,窑师联合成组统一烧制砖瓦。1958年,在蛤蟆山咀头办厂建社,窑比较大,并把大口窑成为烧煤小口窑,由手工业联社接管。60年代期间,又落实到村办砖瓦厂,直到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后,相继成为个私砖瓦厂,或入股联办窑厂。产品销售以本地为主,同时也销售于嵊泗、嵊山等地。
材料材料:粘土、(青色泥)。粘性较强。中性土,没有沙粒,从水田中挖取。
制作工艺:
1.把粘土(不能干燥,也不能过湿)反复用脚踏,用楸翻转,推积7次,使泥柔增强粘性,然后用泥弓割块推型,作为可用的泥胚。
2.制瓦片,用推弓割泥胚成瓦胚,放于瓦蒸盘架上,瓦蒸架能转动,用水刷刷一下瓦胚,然后边转瓦蒸架边用木手刮打瓦胚(主要技术在木手制作的技术),除去瓦片上部分泥,成为瓦筒。然后把瓦筒放于室外晒干(一只瓦筒可放4块瓦片)。
3.制砖:有制砖架,可脱开,用泥胚用力甩进砖瓦架内,然后割去多泥,脱开砖架成泥胚砖,什么形状砖架可甩成什么样砖头、(墙砖、龙骨、皮砖、坟砖、压栋砖等)然后放于室外晒干。
4.用手捏泥柱,手工制作各类日常生活用具.(筷拄笼、水槽等)。
5.产品入窑:窑分大口窑和小口窑两种。把晒干泥胚瓦进窑内,在瓦砖堆放中,有一定串火距离,然后在下窑口开始用柴火燃烧或者煤烧,先微火,不能用猛火乱烧,否则容易碎瓦或瓦砖变型,烧一天一夜以后,(称为赶潮气)然后用猛火烧,不能断续,泥胚砖烧制时间一般一星期左右,根据窑内瓦砖和窑的大小而定,然后封闭下窑口,上窑口开始赶窑用水浇灌使砖、瓦转青,否则是黄窑。冷却一星期后开窑出货。
砖瓦主要材料是泥土,现因可取泥土有限,并破坏土壤资源严重,因此用水泥砖、水泥瓦代替逐步形成,历代秦砖汉瓦逐渐被淘汰,现应于古代建筑物,少量群众建房仍用此类瓦砖。所以后传承人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