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民国时期,渔、盐、农民除习惯穿大襟布衫外,尤喜外穿背单,冬穿棉背单,春秋穿夹背单,夏穿“领郎”(形似单背单)。冬季风行玄色大棉袄,下着长大裤。渔民多穿棕色拷布“笼裤”(特大绉裙式裤),农民喜穿布袜,八纽草鞋,渔、盐民夏天习惯赤脚,冬天穿“龙花蒲鞋”。妇女多穿大襟衣,腰系短布衫。黑、白长布衫为姑娘出嫁必备嫁妆(黑布衫为求神、念佛用;白布衫作公婆过亡时孝服)。妇女系短布衫,有时扎起两角,当袋使用。渔、盐、农村妇女还佩戴各色头巾,老年人多黑巾,中青年多花巾,集镇老年妇女喜戴“包头”。雨天,盐、农民穿蓑衣、戴等帽,穿断桥木屣鞋。新郎风行戴礼帽、穿长衫,外罩马褂,腰束绸带。解放后,服饰逐渐更新。初期,除老年人和中年妇女多穿中式大襟布衫,集镇居民和乡村青年多行列宁装、青年装、中山装、军式装。80年代起服式趋新颖多样,流行茄克衫、猎装、牛仔裤、滑雪衫、风雪衣、西装、羽绒衣等。裤式有紧身、喇叭、直通等。妇女除冬季外,以裙类为主。旧时服饰基本消失。
饰首解放前,妇女戴发钗(由金、银、铜、玉、木制成,插木钗者吃素念佛),富家女子戴耳环、戒指、手镯、项链,小孩戴银项圈(此习解放后渐失)。80年代起,随着人民生活普遍改善,男女戴戒指,女戴耳环、手镯、项链的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