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半年大衢渔港建成后将形成110万平方米港池。图为建设现场。(摄影:舟山日报社视觉中心记者沈磊)
一条条道路穿山越岭,打通了原本偏僻的村落。落户衢山小黄沙的柘中海上物流中转项目负责人说,项目还未开工建设,道路就通到了门口,这样的服务让项目单位对未来发展更具信心;
一艘艘渔船修葺一新,靠泊在刚建完的码头边。衢山镇涨网套村船老大吴松说,政府部门严把渔业安全关,阿拉出海生产很放心;
一项项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海岛居民免费享受健身娱乐设施。衢山镇鼠浪社区居民张青木说,早上打打门球,晚上打打台球,健身又健心。
部门结对,权限下放,创新考核。为建立合力帮扶衢山全面发展的“3+1”长效机制,岱山县委、县政府连发3个文件,一是要求县属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衢山各村建立结对帮扶机制。二是要求交通运输、海洋与渔业等各局办权限下放,在衢山设分局。三是创新考核,各分局局长的考核纳入当地,干得好不好,当地百姓说了算。
温暖,洋溢在衢山这片土地的角角落落。日前,我们基层行采访报道组走进衢山,看到的是凝心聚力共建新区的火热场景:服务产业发展势头高涨、保障渔业安全形成规范、建设美丽海岛如火如荼——
服务走在前头,企业纷至沓来
烈日下,2辆挖掘机正在开山劈坡,一堆堆黄泥不断运走,一条新的道路穿过小山坡,向前延伸……
7月12日,走进衢山镇塘岙村前的岛黄线工地,记者看到施工现场异常热闹。负责该项目的岱山交通建设工程公司项目经理夏慧军说,这条从衢山岛斗通往小黄沙码头的道路,全长3.45公里,总投资7400万元,按国家二级公路标准设计。项目分两个标段,目前他们负责的一标段已完成工程量的60%,到今年11月底就可完工。“产业要发展,交通要先行。”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衢山分局局长褚波挺说,这条新路完全是为落户的柘中项目配套,去年11月开始动工,目前正在等柘中的开山进度,一旦对方施工完毕,二标段的隧道工程即可跟进。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岱山是主阵地,具有港口优势的衢山无疑成为主阵地里的“制高点”。衢山镇党委副书记汤杰坦言,作为舟山三大岛之一,相比六横、金塘,衢山在上一轮的发展中滞后了。但反过来,新一轮的发展中,衢山更具后发优势,关键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实,这也是岱山县从2011年开始,不遗余力,连发3文要求集全县之力帮扶衢山发展的初衷所在。 ”
从衢山的规划来看,未来临港工业是衢山的主导产业。如何使衢山区位、港口、岸线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作为交通运输部门,褚波挺说,除了在衢山设立分局,相关权限下放外,关键就是配合产业规划,提前建好道路设施。
指着衢山交通规划图,褚波挺说,目前岱山县交通道路建设的重点已从本岛移到了衢山。除了正在施工的岛黄线外,全长6.93公里、总投资1.7亿元的衢山石子门至四平至黄泥坎公路也正在施工中,其中石子门至四平是为衢山居民出行服务,而四平至黄泥坎的道路完全是为未来的港口开发配套;从岛斗枕头山至下洞礁的道路,则为衢山船舶工业园区配套,吸引大小修造船厂集聚……
与交通运输部门不同,更多的部门把帮扶的重点放在了权限下放。据汤杰介绍,目前在衢山设立分局、分支机构的部门已达20个,大大提高了衢山的行政办事效率。“现在阿拉有啥事体,不用再奔岱山本岛,可直接找衢山分局,不晓得方便了多少!”衢山涨网套村委会主任盛贤恩对此深有体会,他说以前办本证书要跑高亭,现在可在衢山直接办了,省时省力省成本。
岱山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衢山分局局长柳兆军笑道:“现在我们的年终考核统由衢山人民说了算,当然得替衢山干活了。”
“‘3+1’实施2年多来,各级部门在政策处理、基础建设、项目推进、招商引资、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衢山很大的支持,目前衢山招商引资势头非常不错。 ”汤杰欣喜地告诉记者,投资高达几十亿元的大项目纷至沓来,衢山鼠浪湖矿石中转项目、黄泽山石油中转储运项目、三亿能源项目、柘中海上物流项目……衢山已是新区建设一方热土。
保障渔业安全,渔民出海放心
虽是禁渔期,但对衢山镇涨网套村“浙岱渔03908”船老大颜金海来说,每天到码头上巡一圈已成习惯。“阿拉村里的避风港,已造了几十年了,船停不过不讲,每年台风一来,码头就有危险。”颜金海说,现在不同了,新的南码头造好,有450米长,船随便停,而且也安全多了。每天转一圈,心情好得很。
投入近300万元,重新造一个南码头,这仅仅是涨网套村渔民们的一件舒心事。用涨网套村党支部书记盛臣员的话讲:自从有了“3+1”,与县海洋与渔业局结对后,对涨网套村渔民来说,是好事不断。“幸亏有海洋与渔业部门帮忙,否则出海去,性命也呒没保障。”“浙岱渔03215”船老大吴松,说起2年前打新渔船的事情,好似一场“噩梦”。
吴松回忆,当时他们村里有17位船老大,在别人的“忽悠”下,一起相约到安徽造船厂造船。船快造好时,岱山县海洋与渔业部门得知消息,立即派出质检部门的工作人员,赶赴安徽帮助渔民老大去检验船只。检验结果令所有的人都吓了一跳:船没有设计图纸,造船的数据没经论证,超高、超宽船型给渔船的航行和海上作业安全留下隐患;船体焊接通过“拍片”,全部不合格,一有大风浪就存在被“颠裂”的可能……“因为安徽船厂只有造内河船的经验,造的渔船稳定性差、抗风能力弱、使用寿命短。”当时参加实地质检的柳兆军对此记忆犹新,当场要求安徽船厂立即按照规范整改。
抓安全就是抓生产。在衢山渔民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数字“1”代表人,如果“1”倒了,后面有再多的“0”,结果只能是“0”。
衢山镇是渔业大镇,大小渔船有1400多艘,过去曾多次发生渔业安全事故。柳兆军说,海洋与渔业部门到衢山设分局后,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抓渔业安全,让渔家少一点哭声,多一些笑声。
在衢山镇田涂村委会,记者看到一张渔业生产安全管理图:所有渔船被一一编组,明确生产领导小组和海上抢险救助渔船;明确渔业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管理员职责和值班制度;明确海上应急救助程序。“如此一来,即便发生问题,也能第一时间得到救助。”柳兆军说,海上不同于陆上,要确保生命安全,还得靠渔民自身的安全意识。
在柳兆军的记忆中,渔民因为打不开安全救生筏、或因缺乏逃生知识而丧生的事件不少,尤其是外来渔工日益增多后。针对此现象,衢山正在田涂村尝试所有船员的中介通过村办证中心,避免没有经过“四小证”培训的外来务工者直接下船作业,把“危险”堵在门外。
建设新渔农村,享受幸福生活
“最穷的明星”,这是衢山镇岛斗村村民对自己的形容。借用村委会主任邬军儿的话说,岛斗作为衢山的经济政治中心,只能听个名气,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3+1”结对帮扶短短2年时间,在岱山县财税部门的帮扶下,“最穷的明星”有了造血功能。到今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40余万元。“结对第一年,财政局局长走遍了整个岛斗村,帮助寻找能为村里‘造血’的项目。 ”邬军儿说,当时,财政部门看中了村老年活动中心。这是一幢临街的老房子,财政部门建议发展物业经济,并拿出部分资金拆除新建,在扩大老年活动中心面积的同时,新增了3间共12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年租金超过10万元。
结对第二年,财政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议岛斗村利用衢山中心渔港的建设发展渔港经济。邬军儿说,目前他们正在实施该计划,预计建成网场和管理用房后,年收入也有几十万元。
“3+1”,关键要找到合适的“对象”,门当户对。据汤杰介绍,目前衢山33个村全部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对象”。与岛斗村不同,万良社区万北村是个较偏僻的村,基础设施落后,岱山县交通运输局与其“结婚”后,重在改善基础设施,使万北村拥有了全岛第一条柏油村道。
7月12日上午,穿梭各村卖了几十年熟食的董勇根与往常一样,骑着小三轮车行驶在万北村的柏油路上。他告诉记者,以前遇到下雨天,三轮车根本不能开,现在下再大的雨也不怕了。
“路修好了,样样会好起来。”坐在万北村葛藤岙排房的弄堂口,70岁的王忠良对以后的生活很期待。
基础不同,追求不同。跑步机、仰卧起坐机、按摩器、动感单车……7月12日下午,走进鼠浪社区二楼健身室,记者看到,这里的健身设备俨然像一个小型健身俱乐部。 80多岁的老年协会会长金银朝笑着对记者说:你们城里小区有这样好的健身房吗?
阅览室、电视电教室、棋牌室、聊天室、台球室、乒乓球室……在整幢三层近10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记者看到每个房间都有老年人在活动。
“现在,阿拉抲鱼老头变成‘退休老干部’,做人‘铁蛋’一样。”下午4时,与老伙计一起相约来打台球的张青木如是对记者说。
涓涓细流,涌向衢山的每一片土地。“3+1”,正成为衢山百姓的幸福热词。
◇记者感言◇
好机制需创新更需坚持
中央电视台有“非常6+1”,岱山合力建衢山有“3+1”。
作为一种创新机制,“非常6+1”开播9年,成为央视的品牌栏目,获得了高收视率的回报;衢山“3+1”,实施2年多来,也已成为百姓口中的幸福热词,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
一个好机制,需要创新,更需坚持。衢山“3+1”模式并非首创,之所以能获当地百姓的认同,在于这一模式切合当地实际,并在坚持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