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是舟山群岛其中的一个大岛。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叶,当时人口就有十万之众。所谓地灵人杰、资源丰富、渔盐农及商贸兼蓄,且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但当时岱山只有私塾和小学,没有一所中学。除绝少数富家子弟能上县城中学读书;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贫苦子弟,能上完小学已很不容易了。至于去县城求学,那是可想而不可及的。许多好学上进的贫苦子弟,虽有抱负有理想,也只能望海兴叹,待家失学。对于渴望求学的学子来说,这是件多么痛苦的事啊!
1947年,共产党的地下组织领导人王家恒同志,在搞武装斗争的同时,又把目光投向了兴办教育事业。我们理解他的初衷:一是顺应民意,众望所归;二是为未来的革命培养人才。于是,他同社会贤达和各界名流,发起创办岱山中学之倡议,在同仁们的积极支持下。他竭尽全力,多方筹措,几经周折,终获县省核准。
1949年2月,岱山有史以来第一所中学——私立岱山初级中学,终于诞生了。这是共产学组织亲手创建的革命学校。可谓“岱山最高学府”。首席校董王家恒,学校负责人邬心白,六名教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思想进步,皆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共产党的追随者。老师们在教学中经常幽默诙谐地鞭挞时政,教唱解放区的革命歌曲。
创业维艰。“岱初”初创,困难多多。第一学期借用东沙中心一间教室办了一个班,学生三四十名。第二学期迁至桥头资福禅寺,借用东西厢房作教室和办公室,此时学生扩展到80名左右,分两个班级。寄宿生们轮流值日,自办膳食。学校设备极差,没有像样的图书馆和阅览室,没有教学仪器,校舍破旧,连电灯也没有。补充教材都是老师和同学们自己刻蜡纸,用油墨印刷出来的。
条件虽差,但同学们刻苦学习劲头一点不差。同学们经常挑灯夜读,孜孜不倦。同学间,师生间团结友爱,教学相长、互勉共进、校风很正。在那里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而且在进步教师们的启迪和教导下,也逐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看清了国民党政府专制独裁,反动腐败的本质。为我们后来人生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事实证明:解放后,“岱初”学子,有的参军参干,有的继续求学深造,有的从教,有的进工矿企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在各条战线上,他们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他们中大多数人成了基层领导骨干,一部分人在党政军以及新闻、教育、科研等岗位上还担任过重要的领导职务。
然而“岱初”好景不长。 1948年下半年,岱山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领导人等被捕。“岱初”的进步教师也无法立足,就离开学校,投奔革命根据地。教学工作受挫,同学们陷入了迷惘和困惑……
1949年初,定海县政府派来了一个国民党员黄炳麟校长。黄还带来了他的公子黄修身作为代教师。
是年底,岱山行政区划由定海县岱山区改为浙江省翁洲县。国民党反动派为了监控学校,就把私立“岱初”改为“翁中”。校址也迁至高亭山外善堂。那时学生已扩展到百十来名。校长由县党部主任秘书李彦杰兼任(海军中校)。教师也作了大调整。有“名大”来的,有政工队员改行的,还有从年、宪、特中挑选年轻的直接插入学生中间作卧底,以监控教职员工言行。有一小同学在课外哼了几句秧歌舞曲,就被五花大绑,抓去审问,差点小命送终。一名音乐教师因曾教过解放区歌曲,而被活活地用麻袋沉入海底,惨遭杀害。这时的“翁中”已变成恐怖的政治“集中营”。
“山雨欲来风满楼”。1950年5月14日午夜,寄宿生们还在甜蜜的睡梦中。突然间,“当当当”地敲响了校钟,接着又“口瞿口瞿口瞿”地吹起了哨子。有人大喊“到食堂集合”!同学们从睡梦中惊醒,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直向食堂奔去。此时,政工队员出身的数学老师陆家骥早等在食堂里。同学们到齐后,他垂头丧气地说:“同学们,‘共匪’马上打进来了,党政军全部抓到台湾去,同学们愿意去就跟我们一起去。那里很安全,共军鞭长莫及……”同学们都傻眼了,你看我,我看你,手足无措,说不出话来。最后,还是没有一人自愿去台。
散会后,同学们就奔向教室和寝室,整理书包和行装。等待天明回家。此时此刻,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那首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从此以后,岱山这所当时的“最高学府”消失了。
直到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56年又重新建立了一所崭新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