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山已经失迹的陈将军灵庙,一直来很少有人问津,因此其中的历史因缘、文化意味也便在时间的幔幕里看不到影子。如果我们尽心尽力去一点一点拉开那一幅幔幕,一定便会有隐约的影子呈现,引我们一步一步去深入探究,品味那海域文化的特定史韵。
一 舟山最早的陈棱庙
从历史记载的文字来看,衢山的陈将军庙,很少提及,最多只是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南宋绍定年间的宁波方志《宝庆志》,其中记载:“岱山庙,在北海中,其神名稜,姓陈氏,字长威,庐江襄安人,隋大业中航海伐流求国,俘斩颇众,事见隋史。以端拱二年建号陈将军庙。绍兴十七年重修。进士施知微记。朐山亦有祠。”对岱山陈棱庙记叙详细,而衢山(即引文中的“朐山”)则一笔带过没有叙描。王阮为昌国令时,到过衢山,有《宿祖印寺》诗为证;他深入山村,对衢山情况有所了解。他编写的《昌国志》虽已遗失,但很有可能《宝庆志》参考了其中的内容。而当时的衢山佛寺兴盛,朝廷御赐挂牌的就有祖印寺与华云寺,可能陈将军庙显得不是热猛。再加上朐山只是当时岱山的一个属地,地域影响太小等等原因,没有记写。
而在舟山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元代《大德昌国州图志》(简称为《大德志》)里,记载舟山唐宋时建有两座供奉隋朝历史人物的神庙。一座在洋山,供奉隋炀帝;另一座在岱山,叫陈大王庙。“陈大王庙,在蓬莱乡之岱山。王讳稜,姓陈氏,字长威。”就不提衢山的庙址了。陈将军庙便开始悄悄被掩没在时间的长河里。
要不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衢山皇坟基一个农民在地里挖出了一尺见方的砖质墓志《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并序》,里面写到程夫人墓地方位时,有这样的文字:“以其年□□月二十五日窆之於明州鄮县蓬莱乡岣山,山号于郭端埭,坟乙向,后□莪莪之山,前临渺渺之水。东南三里有陈将军灵庙焉。正南二里道场俗号东亭之寺。”里面以陈将军灵庙作为墓地东南定位,也许陈将军灵庙将会被时间的长河吞没。
以陈将军灵庙作为墓地东南定位,应该至少出于两点考虑:一是陈将军庙当时是一座很有影响的庙院,人人皆知,这样才可以作为方位的标志:二是陈将军灵庙前景可观,有发展的前景,这样将来寻访也有标志。程夫人墓建于唐开成年间(836~840),那么可以推断陈将军庙建造一定不会晚于开成年间,从它影响力来看可能早很多年。
据有关专家探测,洋山隋炀帝庙可能是由陈棱跟隋炀帝的君臣关系演化而成,建于晚唐,可见,衢山陈稜庙要比洋山庙建得更早。洋山跟衢山很近,在二十世纪60年代曾从属大衢县,很可能,洋山庙可能是由衢山庙引向后演变,可能“因其臣祀其君”而把陈棱改为隋炀帝。至于岱山枫树墪庙建在南宋端拱二年,就更晚了,只是因为南宋庆元元年(1195),宁宗帝赐“英感”庙额,影响开始大起来。
从文物史料可见,衢山陈将军灵庙是舟山最早建立的隋朝人物庙宇。隋朝是一个很短命的王朝,存活时间不到30年。查相关资料,历史上供奉陈稜的神庙很少。台湾有,但那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事。于此笔者推想,很可能,衢山岛的陈将军灵庙是当时最早的陈棱庙。
二陈将军其人其事
那么,陈将军何许人呢?他什么为成为供奉的人神的呢?
自然,陈棱不是一般的人物,《隋书》卷六十四的“列传第二十九”有他的传记。从这个传记,我们可以了解有关陈将军的一些重要情况。
陈棱,字长威,庐江襄安人,即今安徽巢县人。他的祖父陈硕,是一个渔父,“以钓鱼自给”。所以他是出生于平民家庭的。
他的父亲名岘,颇为骁勇,曾在章大宝帐内为部曲。大宝反,陈岘向陈帝告发,因此得授谯州刺史。陈被灭,居家为民。文帝平陈,撤兵甚速,江南民心,尚未归附,地方豪强及陈代余孽,相率抗隋,庐江豪家亦举兵相应。因为陈岘曾统兵,庐江反隋群众,共同推举陈岘为首领,陈岘欲拒绝他们。陈棱就对他父亲说:“众乱既作,拒之,祸且及己,不如伪从,别为后计。”后来正碰到柱国李彻领军至当涂,陈岘令陈稜见李彻,愿为内应。李彻上其事于文帝,文帝嘉之,拜上大将军、宣州刺史,并令李彻接应之。但是李彻带领导军队还没有到庐江,这个谋划泄露了,他的父亲陈岘被杀,只有陈棱在随军而没有被杀生命。隋文帝因为其父的原因,授封开府,带领乡军,陈棱自此就成为隋将。
炀帝即位,陈棱封为骠骑将军。大业三年(607年),升任为武贲郎将。大业六年(610年),与张镇周率东阳(今浙江金华)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一带)泛海击流求(今台湾),陈棱率军在大海航行一个多月后才抵达流求国。流求人开始见着隋朝船舰,以为是商旅,和他们做贸易的。陈棱率大军顺利登岸。陈棱曾经从南海诸国招募士兵,其中有昆仑人能懂流求语。于是陈棱派其招抚。流求不从,拒逆官军。陈棱命张镇周为先锋进攻流求人。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遣兵与隋军抗战,被张镇周频频击败。陈棱率主力进至低没檀洞,流求小王欢斯老模率军出战,被陈棱击败并斩了欢斯老模。于是隋朝大军分为五军一路攻至流求国都。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被迫亲自将出战又被隋军击败。隋军随即攻入流求城都,并乘胜追击至流求军栅,攻拔之。隋军斩杀了流求国国王欢斯渴刺兜,俘获其子岛槌,并摧毁流求的宫室。《北史》、《隋书》记载:“虏男女数千而归。”隋炀帝对于陈棱这一役的胜利,非常高兴,拜稜为右光禄大夫,仍任武贲如故,张镇周亦以此役之功,拜金紫光禄大夫。
后来其他征战在此不一一点明。还有一事也得说一下,就是隋炀帝因为被弑驾崩,宇文化及主政,他引兵北上,命陈棱守江都。陈棱进入扬州后,为炀帝发丧,部众皆缟素举哀,改葬炀帝于吴公台下,服麻衣,持哭丧棒送丧,备极哀恸,连路人都受感动,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很有节义的人。
陈棱后来被李子通陷害,只得投奔杜伏威,伏威忌妒他的才能与影响力,陈棱不久就被害死。
从以上史迹的简单概述中,笔者发现陈棱有这么几个值得品味的特点:
(1)他秉承其父的骁勇之性,习武却有谋划,从江南起事时,他对父亲说的那些话来看,其视界思路谋划意识确是高出他的父亲。可见应该是有勇有谋之将。
(2)陈棱是率中土部队第二个到台湾岛上的人。《禹贡·扬州》,即有“岛夷卉服……厥贡橘柚”的记载。可以推算台湾与中土发生通使贡物的关系,已在两千年以上了。孙权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正月,派将军卫温率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及亶州,亶州不可至,但至夷州,得数千人而还。这是中土部队至台湾的第一次。隋文帝开皇中,遣虎贲陈略澎湖地,但尚未至台湾本岛,至大业六年,陈棱率军始至台湾,这是中土部队到台湾的第二次。因此,后来的郑成功就把陈棱为作为台湾“祖师”供奉;而在台湾中部地区的彰化市,有一条街名叫“陈棱街”,。就是为了纪念陈棱;连战的父亲连横先生的《台湾通史》中把陈棱称为台湾“开山之祖”,可见他在台湾历史上地位和中国统一史上的意义。
(3)隋代风气,主帅出征,部将之功常被主将所没,从张镇周得以进位拜金紫光禄大夫来看,足以证明陈棱对部下的功绩,是公平地向皇家报告的,没有丝毫居功为己的心思,足见他的为人为官的品性,在当时的官场中是比较纯正的。
(4)从他为隋炀帝发丧一事,可知陈棱对炀帝始终忠心耿耿,虽然对炀帝这样的国君侍之以忠,并无多大意义,但大丈夫出处进退,“必守大节,陈有之矣”。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陈棱没有择主的意识,被炀帝所用,奋力以求功名,虽勋成名立,却不免受陷害而枉死,然他的“忠义之节,亦足以风世矣”。
作为人的角度,除了征归台湾这一历史行功业外,他是一个比较正直的,而且很讲义节的人,这应该是后来被供奉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吧。
当然,人被供奉,就一定还有神的威力。关于陈棱“神力”的事迹,《隋书》也有记载。“棱进至低没檀洞,其小王欢斯老模率兵拒战,棱击败之,斩老模。其日雾雨晦冥,将士皆惧,棱刑白马以祭海神。既而开霁,分为五军,趣其都邑。”这是说陈棱率主力相台湾发起全面进攻的那一天,天上浓雾紧锁,似雨非雨。天地间一片阴暗。将士都很害怕。这时,陈棱就杀了白马来几海神,不久就雾开日出。于是分无路军马。至冲当时流求城都。获得全面胜利。
在古代,“杀牲祭神”是经常有的事,例如遇到灾害、出猎、军队出征、订立盟约,或逢重大节庆等。祭品则以牛、羊、猪、马、犬、鸡六畜为主。马,是祭祀中仅次于牛的祭品。自古以来,刑马祭神的并不少见。比如,女真族常刑白马祭天;汉使与匈奴呼韩邪单于订盟时同登匈奴诺水东山,刑白马等。浓雾时重,在台湾一带是常有的气候变化。
民国时的《定海县志》说:陈棱“领兵经过这里,曾杀马祭神,表示决心”。 《岱山镇志》记载:刑马(石览),在岱山之东北。父老相传,昔隋骠骑将军奉命伐流求(今台湾),曾领兵至此,刑马祭神。岱山有民间传说,当年陈棱带着兵马走海路,出杭州湾,经岱衢洋,在岱山岛东北的海湾停泊候潮。面对着浩瀚的大海,白浪滔天,身为骠骑将军的陈棱有些不知所措了。陈棱便刑马祭神,企求神灵相助,以保佑他们顺风顺水,凯旋而归。以后,人们就把陈棱刑马祭神的地方称为“刑马(石览)”。这些传说与隋书中的记载有着貌异神合的感觉。关键之处都说明,陈棱具有“神力”。
应该说,陈棱的节义与神力是他海岛受供奉的重要的因素。
三 陈将军灵庙兴建探因
那么,在舟山,为什么隋朝的“人神”——陈棱之庙最早建在衢山岛呢?
这是个现在很难说清却又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的问题。如果在唐时期,也许可以找到切实的历史依据,现在只能从历史的视角作些必要的推论了。
从衢山孙家山的遗迹发掘的文物,可以推断衢山在五六千年之前有着新石器时代的先民生活,并形成了一定的生活区域。同时从衢山采集的历代文物,如春秋时的镞、汉代的铜镜、唐代的青瓷水盂、西晋的钵等等(舟山博物馆都已展览)来看,衢山岛一直来有着人类居住和生活,并且与陆地的发展处于同步,从这个角度来说,衢山岛一直存在着一条与大陆直接连通的海上之路。当然从大唐设舟山为翁山县开始,衢山一直是蓬莱乡(岱山)的一个属地。这自然是交通联络的一个方面,但更多的,应该是海上航线的一个中转站点。可能整个岱山岛都曾经处在这样一个情景中。对此已经有探索者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不便展开。因此陈将军灵庙的兴建可以有这样几种因由:
(一)陈棱出师途径衢山说
当年的陈棱率军极有可能中途到过岱山的衢山岛。民国《定海县志》说它在“岱山东北,相传隋朝大将陈棱伐琉求(今台湾)时,领兵经过这里,曾杀马祭神,表示决心”
这里所说的“岱山东北”,是一个有着多种意味的词,可以致岱山本岛的东北之处,也可以指本岛东北向的地域,而衢山正处在岱山东东北方向。而据说那个杀马祭天的地方交泥螺山,而衢山渔耕埦那里的山丘正好也叫做泥螺山。因此说。在本岛与衢山屯军都有可能,都可以表明历史底蕴。
笔者以为衢山屯兵的可能性更大一点,有这样几条:
(1)《隋书》中记载“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汎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这一句记述发人深思:隋代的东阳是今浙江省的金华市。这支征流求的隋军从浙江金华出发,沿富春江、钱塘江和杭州湾进入东海。而岱衢洋正处在杭州湾口。正像当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那样,他们顺流而下,因风受阻,进入到衢山渔耕埦这一长长的港湾泊船避风。陈棱带领一部分人马上岸。于是岛上人们也就有了对他形象认识和出兵流求情况的了解,从而形成传说。,流传后人。
(2)隋代以前,我国的水上交通已很发达。海带就有一条海上的“丝绸之路”,而当时的沿海尚无一处外海航运的中心。而舟山、岱山一带,东晋的孙恩、刘循等人在此割踞时,曾拥有战船千余艘,转战海疆数千里,开辟了北到连云港、南到广州湾的航道,先后坚持12年之久,培养了大批航海能手。从这一点来看,舟山、岱山(衢山)一带,很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外海航运基地。
(3)在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卷》中有《陈(长威)将军提师出流求途经朐山岛》《徐福入海求仙药》《安期生洒墨成桃花》等记载。这个记载中非常明确指明“途径朐山岛”,朐山岛,就是衢山岛。当时岱山岛上已经建有陈将军庙和传说,但《四明图经·昌国卷》却没有改为岱山岛,而依然明确写清是朐山岛。
衢山建庙最早建庙跟陈棱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分不开,当移居衢山的人们代代相传,对陈棱的形象有着清晰的印象,人们希望有这样的英武的又将节义的英雄来保护他们,这应该是造庙的因素。
(二)海商建庙求保佑说
据贝武权先生的《<大唐程夫人墓志铭并序>读解》,认为程夫人的丈夫是一个大商人,程夫人跟随丈夫出洋经商路上,得了病,在衢山停泊时,夫人病重,丈夫就把他托付给在皇坟基的当地居民朋友,自己前往南洋,程夫人在衢山修养,等他从南洋回到衢山看望,夫人并以加重,而终逝于衢山。可见当时衢山已是行商海途中停泊休憩之地。也就是海上之路的中途站点。商人们希望一路平安,也希望有人神保护,以保佑海上航行安全。这与陈棱刑马祭海的故事有着密切似关系,作为《隋书》记载的在台湾遇雾,将士恐惧而刑马祭海的情况,应该是比较合乎历史实情的。自然,在衢山也流传着这样神妙的故事。给了海商以寄托祈求的对象。
(三)岛民海商联合说
衢山岛上的民众一方面出于对英雄的崇敬,一方面希望£这样的人神来保障他们生活动需要。而海商从保佑他们航海平安的角度。根到民达成共识,所以一起兴建了陈将军灵庙。
当然,本文还是初探,还需更多的资料和论证。但是作为舟山最早的建成的陈将军灵庙,其这种一来保护居民。二来保佑客商航海平安的双重功能这应该是不能否认的。
这里,我们换成广角来说,当时陈棱带领的是一万兵马。虽然隋朝时造船与海运事业发展很快,但每艘乘坐的人员不会超过200人。那么最起码要50艘大船,这在当时是一支庞大的船队,也许有可能一部分进入大衢,一部分就在岱山。这也不是不可发生的事。
而岱山本岛上的陈将军庙(英感庙)是在北宋端拱二年(989)所建,估计一种可能是晚唐以后苏州等地大量移民先后进入岱山后所为。大量移民定居,其主要产业是盐业,由此形成的特色经济,是促进岱山人文发达的一大原因。陈稜庙起到维系地方群众,联结社团组织的功能,同时促进地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一种可能是东晋以后,衢山的寺院增加,南宋时单御赐匾额的就有祖印寺跟华两所。以及宋朝宫等等增生。陈将军灵庙可能有点冷落。于是,有诚信者就引入岱山敬奉。
衢山的陈将军灵庙也好,岱山的陈大王庙或英感庙也好,都是岱山历史文化的一种体现,陈棱身上体现的那种不居功为己的,有功同享的上下和谐的精神,那种讲求节义,注重诚信的品性,以及敢向海天寻生存之路的气概,似乎有着开发的现实意义。而探因陈将军灵庙,只是为了挖掘岱山古远的人文历史,更好鉴镜现实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