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徐福与蓬莱 > 岱山史话

王金邦改革沿用千年的制盐方法
 
http://www.daishan.com  岱山新闻网     2014年7月18日 16:32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从唐宝应元年(762年)以来,舟山的海盐生产一直沿用煮煎方法,沿海盐民刮取海涂咸泥,用海水淋泥沥卤,再用卤水煎成盐。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定海县蓬莱乡岱山庄(今岱山县岱山岛)人王金邦创造盐板利用阳光晒卤水制盐的方法,俗称板晒。此法不仅可以省去柴草和锅灶,大大节约成本,提高盐的产量和质量,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是古代的低碳经济。

  更为重要的是板晒的推行动摇了类似劳役的灶户制度,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板晒方法先后在浙江盐区及其他省的一些盐区被采用。浙江的温、台盐区,受板晒原理启发,还推行小块滩利用阳光晒卤水制盐。

  一

  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地位低下,尤其是被统治阶级歧视的盐民,民国以前的史志对王金邦这一创造发明都无记载,民间流传却十分广泛。创修于1923年的《定海县志》人物志中记有:“王金邦,岱山人,相传中国晒盐法皆自岱山流传,则金邦创造之功所及远矣。”1996年版《浙江省盐业志·人物》有王金邦传。

  改煎盐为晒盐,是浙江制盐技术上的一项重要突破。嘉庆年间的一个夏天,时年20岁的岱山盐民王金邦,在烈日下挑泥制卤,夕阳西下时,见扁担凹处积卤经日光照晒凝结成盐,受此启发便用家中门板加边沿后盛卤试晒,获得成功,遂依式用杉木制成盐板,四周以木条围框,板面平滑,板底有四根撑档,直框两头伸出制成手柄,用以抬扛。盐板缝隙以石灰涂嵌,以杜渗漏。

  这一方法先被舟山盐民仿制使用,后来浙江最大产盐区的余姚盐户依法制造盐板晒盐。盐板晒盐,操作轻便,产量较高,成本低廉,因而很快流传到钱清、浙西、松江袁浦等盐区,引发了盐业生产的根本性改革。

  民国9年(1920),中央盐务署法定盐板制作尺寸,木作店若不遵守,则吊销执照。至1949年4月,浙江全省发照登记的盐板总数达1098156块。至1966年全省实现滩晒化,用盐板晒盐时代才结束,长达150余年。

  二

  王金邦是岱山岛上何处人?民间有多种传说,一说是今岱西镇一带人,一说是今东沙镇泥峙社区一带人,有待考证。乾隆年间(1736~1795),今岱西一带还是以渔业为主。鱼汛期,外地和本地渔船集中在岱西的仇江门至摇星浦一带,剪刀头有营兵驻扎。外地收鱼货的船也至此收货,仇江门旧称售港门,交易十分兴旺(据雍正朝《浙江通志》)。当时岱西一带以煎盐为生的盐民,主要集中在与岱中交界的火烧浦一带,浦名与煎盐有关。在康熙后期,泥峙一带已有人煎盐,今泥峙社区有下盐灶村,有百余户人家,三百余人,世居者的祖上以制盐为业,两百多年前采用灶烧盐,所以有地名下盐灶,流传至今。民间传说王金邦聪明机灵,能做木匠,当时十余种盐用生产工具,他既能修理,又会制作,符合他创造发明板晒的主观条件。

  三

  王金邦的创造发明离不开历史的客观条件,与舟山清代的盐业历史不可分割。康熙二十七年(1688),舟山展复置定海县,设官治事,征收皇粮国税。清初,盐税是朝廷的主要财政收入,法多刑峻,不仅团(制盐组织)、灶、盐户、盐丁均有额定,连制盐的铁盘、杆秤也严加管理。

  康熙三十一年(1692),两浙巡盐御史以舟山地处海滨,既然设县,理应销引办课,饬令设厂煮煎食盐,推行食盐专卖,知县周圣化不敢奉行。他认为开办盐厂,征民设灶煎盐,将会废涂田为盐滩,减少耕种土地。而且,煮煎食盐需大量柴草,植皮破坏,严重损害农业;大量无业游民入境煎盐,会带来治安混乱。他恳求浙江总督和巡抚向朝廷上奏,允许定海县依照象山县办法,不设厂煮盐,所需食盐由外县调入,未蒙允许。他又要求参照江南省崇明县,实行计丁包课制度,缴足全年盐课,居民所需食盐允许用食锅自煎自食。最终朝廷允许定海县参照,但永不许设厂砌盘煎烧私贩,全年缴盐课银四十二两一钱四分。舟山地处海岛,这一政策利于民生,居民食用、加工鱼虾和蔬菜等需大量食盐,若向盐商购买,耗费颇重,自煎自食大大减轻了盐税负担。

  舟山实行的盐法,志称“沥卤调羹”,其意是允许居民自制食盐用于烧菜调羹汤。后来,在缪燧任定海知县的康熙三十四年(1695),居民恐更改章法,要求勒石建碑,永为定例。缪燧遵民意,在县庭立碑为永例。

  四

  由于制盐利大,盐商买通盐司,千方百计想在舟山设厂砌盘煎烧。康熙三十八年盐商以私煎漏税、三十九年以沥卤即系私煎、四十五年以“号恩”(经盐司报请朝廷批准)收买余盐、四十九年以多次查获大伙贩私盐等为由,屡次具呈,要求大开盐厂砌盘煎烧,缪燧均以奉宪行查相拒,使食盐自煎自食之法得以维持。

  雍正九年(1731),由于风潮和暴雨等灾害,许多盐区产量大减,出现食盐紧缺,朝廷拨国库银两收买岱山、秀山居民自煎自食余盐。雍正十三年,在岱山设公、盛、丰、济四厫,后又增设板、北、剪、水四厫(厫为官督商办的食盐储、运、销“公司”),专收岱盐运至乍浦分销。当时盐价超过米价。但是,卖余盐的百姓实际到手钱一半不到,其余被盐司和厫商巧立名目盘剥。

  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又议在舟山各沿海口收买余盐,虽然定海知县庄纶渭详文上呈,力持不可,仍难阻止盐商以收余盐为由,在境内变相设厂烧煎。至嘉庆初,舟山设厂煎烧盛行,民间私盐也屡禁不绝,甚至发生本地无柴草供煎烧的情况。向外地购买柴草,煎盐成本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触发王金邦创造利用自然热能改煮煎为板晒。采用板晒之法,大概在嘉庆六年(1801)之后。

  五

  王金邦的发明,是古代中国盐业生产的划时代改革,因此他也是一位改革家。盐板晒盐成本低,不需要柴草、锅灶,操作又较煎煮便利,盐民很乐于利用,但是有违“团煎”管理,官府起初不许推行。舟山不实行“团煎”制度,因此推广很快。其他地方经过很长时间,才得到官府允准。实行板晒,打乱了以煎盐为条件的传统管理制度,灶户渐获择业自由和一定的人身自由。使“团煎”制度难以维持,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载:“前清季年,自岱山场首用盐板之后,各场纷纷仿效,余姚、党山盐场已居大半,浙江各场相继起用盐板,至温台各场则起用土地,迳用晒坦,尤形便利,不但从前团煎制度破坏,不可再复,即煎盐之法已渐次淘汰矣。 ”

  王金邦的板晒,不但使相关旧制度解体,而且他利用自然能的原理,使温台一带盐民触类旁通,采用建小滩,用缸片铺底,灌卤水,利用日光晒制盐。板晒使灶户获得相对的劳动自由,官府只管住盐板,以板发执照,按板数催收盐额;盐丁不再是劳役,逐渐成为自由民,可以从事制盐以外的其他劳动,使生产力得到解放。

  板晒使大量土地得到更有价值的利用,不再只是种植芦苇等作燃料之用。古代,煎烧制盐,用卤水煎成盐1斤,小则需耗1斤柴草,多则2斤,平均约1斤半。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两浙(今浙江及江苏南部一带)每一灶户分荡田8~10亩,用于种芦苇作薪,但总数有多少亩无记载。笔者作了大概的估算,该时期两浙每年总销引盐额80.24万引,每引200斤,约合160480吨,约需耗柴薪17万吨,若以每亩荡田收干芦苇2吨计,总共需要8.5万亩荡田。舟山是海岛地区,地少人多,土地更为宝贵,清代定海县多任县官反对设厂煎盐,正是从保护土地考虑,否则将使土地、山林、植皮遭受巨大毁损。以民国19年(1930)舟山的板晒产盐推算,是年产盐4.23万吨,如果用煎烧,则需耗柴草4.5万吨,将使全境寸草难留。

  板晒制盐,使盐的质量大幅度提高,岱盐被称为“贡盐”,是在王金邦发明板晒之后。在同治、光绪年间,岱盐由盐商办引,直销上海各租界,十分受欢迎,原因是色白、粒匀、味鲜,否则很会挑剔的外国人是不允许进入的。由于岱山板晒盐盐质好,渐渐成为沿海各省加工火腿、腊肉、腐乳、鱼鲞、咸菜等及厨用最佳食盐,这是不争的事实。

  综上所言,我们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王金邦发明板晒的重大意义,更应该以科学发展观去研究、分析这一发明对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意义。

 
来源:徐福研究会 作者:汪益德 初审编辑:刘王明 责任编辑:陆双燕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新增2家省级美食体验店 “仙岛鲜...
文化特派员:牵线搭桥 节前送温暖
春节临近 慈善情暖千家
我县3家企业荣登浙江民营企业数字...
我县开展2025年文化科技卫生“三...
【攻坚突破 实干争先】2024年我县...
年味浓浓 百姓欢颜
探索“订单”农业 赋能乡村振兴
推进低空经济发展“天目山一号”...
青年宣讲员研修基地挂牌 助力理论...
 
中共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4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1420056
关于我们 | 电话:0580-440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