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果寺是岱山岛最早的佛教寺院,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名资福院。治平二年(1065),朝廷改名为超果寺,寓佛家“超度众生,修成正果”之意。寺在宋代多次扩建,规模最大一次是在淳熙十年(1183),僧人如一住持该寺后,在七八年内将超果寺扩建成昌国县最大的寺院之一。绍熙三年(1192),南宋大臣楼钥,应蓬莱乡善士周仲观的请求为寺作记。
楼钥身为朝廷官员,能为地处海岛的超果寺作记,主要是他与周仲观有一层乡亲关系。
《超果寺记》虽只600余字,溯往述今,简朴翔实,不事雕琢。楼钥在作记之前,“乃摭邑之图经,考院之契券,详建立迁徙之由”,经过一番调查和考证,以传不朽。
楼钥记中述及的他与周仲观和如一和尚的关系,可以说明宋代的岱山居民大都来自明州(宁波)一带。在岱山书院未建立之前(岱山书院建于咸淳七年),岱山小康之家子弟多数在原籍求学。楼钥在记中言及:“仲观乡之善士也,其母与吾母俱王出,少同研席,实兄事之,尝寓是邑。”他们之间既是姨表兄弟,又是少年同窗。超果寺住持如一和尚原在四明古刹延庆寺学习教乘,很受楼钥器重,认为如一学识渊博,办事有能力,被推荐到岱山超果寺任住持。楼钥在记中对如一评价是:“不及十年,院以告备,外建三门,旁翼两庑堂以处僧,殿以覆藏下至庖湢,悉撤而新之,轮奂俱美,道俗称叹。”很是切实中肯。
资福院改名超果寺,从一个侧面反映北宋后期对寺院管理的变化。记曰:“治平二年,明堂恩改赐今额。”明堂是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额是悬于门屏之上的牌匾,说明寺名是由朝廷改赐的。
楼钥还在记中述及,在崇宁(1102~1106)、政和(1111~1118)年间,一个名仲章的人,恢复或者讨回了部分被官府没收、原属超果寺的土地。据宋宝庆《昌国县志》记载,当时超果寺有常住田372亩,地225亩。至元朝初,大德《昌国州图志》载,其寺有田5顷25亩,地2顷47亩,山6顷96亩(注:古时一顷折合100亩),可见寺院占有的土地、山林已十分可观,寺院的农业经济很发达。楼钥在记中述及:“当天福时,有主僧惠诜于高亭西岙,请海涂为田。”大概这是岱山在1000余年前最早经政府批准,开发海涂种植的例子。
楼钥在《超果寺记》中对岱山的民俗也有述及,如“岁之望,乡之士民欢喜和会”。望与朔是指月圆月缺。一月之中月亮最圆的一天在农历十五。岁之望,是一年之中月亮最圆的一天。农历八月十五,岛上士民和悦、欢快集会,庆丰收、度中秋。
楼钥在记中借众人之口,称赞如一和尚扩建超果寺“作此殊胜,恍若化城”,使白石峰一带形成胜景,似乎是佛家传说的城郭。
总之,楼钥的《超果寺记》包含着古代蓬莱乡及岱山的许多历史信息。由于他当时掌管朝廷的贡赋货财、帝王封禅文书、皇家族谱、各种典籍档案等,又善于深入实情,因此,记中所述应该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