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浪湖岛的本岛形似蜷着身子卧在海湾上的黄鼠狼,故岛上有头嘴鱼、头里、头颈、尾巴、后背、肚缸山等地名,又因多海湾,西南有南湖、西有西湖、北有北湖,东南有潭港,加上岛南岙口水位较浅成U字形、向里凹,东南的劈开山山嘴和西南边肚缸山都向外伸延并内扣,形成一个大半圆。岙内湾水平静如湖,又有卵黄山、礁点缀,故名鼠狼湖。解放后,因嫌“狼”字不雅,又因“狼”和“浪”同音,故改写成鼠浪湖,简称鼠浪。
故事开篇
灯塔,是我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各国主要航线上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鼠浪湖岛向东6公里的下三星岛,有一座下三星灯塔,是太平洋西岸第二大灯塔。《衢山镇志》有“别有洞天下三星,国际灯塔立山顶,海鸥盘旋掠顶过,抛珠掷玉礁石群”的诗,足见其地位。关于下三星灯塔,相关报道已经不少,这里不再累述。
随着下三星灯塔上的灯光缓缓转动,一座百年宫殿出现在视野中。在茫茫的历史海洋里,我们且以此为开篇,一点点揭开鼠浪湖的迷雾。
话说这鼠浪湖岛属丘陵地区,四面环水,多为露岩礁石,原属无人岛。1769年春,恰逢福建渔民来舟山沿海钓鱼,途中突遇大雾恶劣天气,黑夜里无意驶进了鼠浪湖岛的“北湖”。安然无恙度过风浪,渔民们欢天喜地祝福。第二年,渔民运来了福建杉木,建起了一座“三圣殿”。至此,鼠浪湖岛开始出现了第一座建筑物和第一批生活的原始居民。
随后岛上又逐渐建造了娘娘殿、财神殿、土祠等。
后来的鼠浪村包括鼠浪湖岛、三星列岛、小鼠浪山、大青山、海横头等20多个岛屿,陆地面积4.38平方公里。不过居民基本生活在鼠浪湖岛,故以“鼠浪”为村名。 2006年鼠浪岛开发,居民整体迁移。为了尊重鼠浪村民的意愿,将鼠浪原四座小宫全部迁移到岛斗水泥场地。面积达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分三圣殿、观音殿、娘娘殿,总名为三圣宫。这样,先辈开始生活的印证被保留下来。
渔业繁荣
上文提到,自福建渔民定居鼠浪湖后,这里逐渐开始繁衍生息。
然而,是什么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呢?原来,此地濒临岱衢洋,渔业资源极其丰富。据记载,当时到了四月份,岱衢洋大黄鱼旺发,六月份目鱼旺发。故此,吸引了不少渔民及其亲属跟随。随着宁波鄞县渔民逐渐到鼠浪岛定居,渔业开始兴旺。后期象山等地渔民的到来,让这里人口大大增加,渔业生产日渐繁荣。
也有一说,早在隋唐时期这里便有渔民捕鱼,江浙、山东、江苏等地近万艘渔船曾汇聚于此,岛上成为渔民栖息之地。
总之,曾经这里的人们以海为生,自给自足。螺和鱼类资源不仅满足了日常所需,还带来了经济收入。随着人口增多,各岙口也不断增加,有南湖、仰天碗、坟基斗、万利、黄泥坎等。衢山人李伟芳还编写了《鼠浪路行歌》——“南湖岙朝南,往右是头岗,背后是西岙,往北是仰碗,朝东是小岙,小岙驻部队,翻过坟基斗,朝见三星山,辗转是沙滩,名叫老宫沿,沙墩爬半山,昔日是长滩。一路往东翻,盘转万里岙,鹅卵石沙滩,刀赤蓬小山,医院加粮站,政府在山间,爬上小坡山,信用在眼前,辗转文化站,改成老年院……”
新的家园
2006年起,鼠浪岛启动了整岛搬迁工程。不舍和眷恋,是对故土难以割舍的情怀,但同时,从小岛搬出来后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至2009年7月,全村搬迁至衢山镇新城规划区内,定名鼠浪社区。新的小区、新的家园,这里有了广场,有了球场,妇女们跳起了排舞,老人们看起了大戏,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而原本住在隔壁的邻居成了楼上楼下,见面依旧是玩笑打闹,熟识不过。“嘿,今天怎么那么晚还不上班哟!”“哎哟,某某你要出名了,人家来给你拍照撒!”……
走在鼠浪社区,人们仍然保持着不少原有的生活方式:妇人们坐在家门口织网,附近的水洼处则有三五人进行垂钓。新建的文化礼堂里,则保存着他们曾经的家园。这里不仅有鼠浪发展的历程,也有乡风民情,更记载了一个个先贤的美德故事。一个巨大的沙盘模型,还原了鼠浪原先的样子。如今,很少有人能再回小岛看看。曾经的故土,那个原本人们栖息的家园,如今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将要建成鼠浪岛矿砂中转码头,更是成为建设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的前沿和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