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基坐落在岱山岛中部,东沙镇南端。
司基古时叫秦头,到唐宋时,司基有了巡司检及盐监司基地。从此司基就称司基、司基岙、旧司基之名。1966年7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改名四新大队,到1984年恢复司基村至今。
秦头之名
司基古名叫秦头,现在司基村还留有秦头地名。何叫秦头?经查考可能与秦朝有关。
公元前210年,秦嬴政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南巡出游,到会稽君(今绍兴)句章县(时舟山属句章县)。后复游海上。道说海上有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三地。特遣徐福率童男童女3000人,入海求仙,寻找长生不老之药。
据舟山文史资料第十一辑,邬永昌所作《徐福东渡普陀驻泊地探论》一文。司基坚信,徐福驻舟地到司基。因司基“尽昌国北界、古称蓬莱山,众山四周峙立,旋绕小屿,屹如千尺楼台……舟经其上西转,则为洋山,中多大鱼。”徐福船队有70多艘战船楼船,人数有5200余人,要容纳这么庞大船队,司基有条件,可容此种数个船队。
此文还说:“且该岛上还要具有古志中所记的棋盘石、修竹园、大树等地貌特征。”这些司基就有。据司基郑氏相传,郑氏祖先自清康熙年间舟山展复后来到岱山。上代祖先用龙山、虎山上的杉树、大树砍伐来,建造房屋。当时龙山中有成片竹林,合抱大树。多年来几经奔波查考,终于找到这块棋盘石。这要感谢1960年全民大开垦百斤粮时,用土将其覆盖,才得以保存。司基人叫光石磊子。
司基古时叫秦头之名,是否可能与徐福有关,承待进一步考证。
陈将军“刑马祭神”
据古志记载:“刑马在岱山之东北,名秦头。父老相传,谓昔隋骠骑陈将军奉命伐流求国领兵至此,刑马祭神。”
古时岱山分东、西岱山,中间隔一港南北相通。唐宗元时期相当繁荣,司基一直以来,是岱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时间,从南浦到新道头这条岱山大港慢慢变细变窄。到清乾隆初年,老鼠山与猫山之间建起了石桥,从此东、西岱山相连。到光绪初年还有缸甏船、芋艿船到石桥下买卖货。
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皇杨坚派武贲郎大将军陈棱,率船队从义安出海途经舟山群岛岱山港,从南浦进港,自龙山、虎山之间驶进港湾,到秦头抛锚。陈棱将军船队进港湾后,一连几日大雾,并伴有绵绵细雨,陈棱船队官兵因水土不服,人人都起了鸡皮疙瘩,岱山人叫风肿。众将领个个束手无策时,陈棱将军决定向海神乞求。
第二天,陈将军命令众军士将一匹白马牵出,用佩剑宰杀白马,对天祷告,祀佑海神相助。时过一个时辰,天气突变,雨停雾散转晴,太阳从云中出来。陈棱将军大喜,即指挥大军起锚开航,船从新道头出海向流求国讨伐前行。
这就是历史上传说陈棱将军“刑马祭神”之典故。究其历史,请参看《隋书,陈棱传》。
祖辈相传,司基有沉船,几次发现,有二处痕迹,是否秦朝或隋朝,待到面世后方定。
革命圣地东岳宫
有隋朝陈棱将军“刑马祭神”典故后,司基到唐朝就有巡检司、盐监司基地的设立,在蜘蛛墩。
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有一道士徐净超,在外募得捐款来岱山建东岳宫。岱山巡检司负责人,为繁荣司基,要徐净超道士将东岳宫建在巡检司之左,从此阴、阳两吏就落脚司基。
司基东岳宫是岱山合境主庙,凡民有大事,必到宫中聚议。在司基东岳宫曾发生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
1912年,岱山盐民在革命党有识之士的鼓动下,在司基东岳宫召开几千人大会,为推翻新、老廒对盐民的盘剥,成立了“盐民服务改良会”。此会成立一年有余,后被定海县强令解散。
1917年,岱山盐民为反对老廒减去一文盐价,数千名盐民聚会东岳宫集议,竖旗鸣锣,停板不晒,怒砸岱山所有吃人党山秤。
1924年,交官盐时节。由民人王仁林领头,在东岳宫集会议事,要求增加盐价为由,几千人到秤放局,讲道理,摆事实,当面验秤,将喝人血的司码秤砸烂,取得斗争胜利。
1927年3月12日,岱山盐民协会在岱山司基东岳宫成立。事有共产党人顾我、金维映,在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遵照党的指示到岱山发动盐民运动。
1936年7月,岱山渔盐民集会东岳宫,在共产党人黄国光、原念母岙盐民协会主席冯天宝等人领导下,为反对“产盐归谁,渔盐变色”,领广大渔盐民武装进攻秤放局,在新道头泥涂中,锹劈缪大头(缪光)。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地下党员王家恒以合法身份隐藏在敌人心脏,积蓄革命力量,壮大革命武装,支援解放战争迎接全国解放。司基东岳宫就成保二中队的主要活动地方。
从此司基东岳宫被誉为革命圣地。除被誉为革命圣地外,司基东岳宫还是一个重教滋长地。
有名的蓬山书院诞生地,在司基东岳宫。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春,割据东南沿海的方国珍,率义军攻占岱山为据点,把司基巡检司作为他的军事指挥部。1355年,至正十五年,方国珍从岱山出发,攻占宁波、慈溪,俘获慈溪县令陈文昭,把他带回岱山,羁押在司基东岳宫内,由道士看管。因羁押时日长了,方国珍叫陈麟在东岳宫为海山弟子讲学。而陈麟也乐于接受。时间久了,岱山子弟慕名来东岳宫听课的人数增多,因东岳宫无法容下,经绅士们提议,将他搬到象鼻山岗墩。从此后象鼻山岗墩改称为书院岗墩。明废,清又重建。这就是蓬山书院来历,有史记可查。
1946年,司基人方义路在王家恒先生帮助下,经国民党定海县党部赵昌会书记同意,在司基7、8、9保支持下办起了司基联合小学。后改司基小学。
在司基还有一个私塾,历史久长,为岱山培育了不少人材。此私塾由冯家冯绍异字兰卿、笔名卓如所办。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冯兰卿先生赴杭州乡试得中秀才,即回家育材,办起私塾。
司基历史
史书记:“岱山巡检治岱山,县北海中二百五十里。熙宁以前,昌国监有巡检兼监盐。既置县,则移巡检於岱山驻扎,仍兼监岱山盐场,主管烟火公事,巡捉私茶盐香等。后别置监盐,巡检止守本职。”
司基父老相传,司基有城墙。现已发现,有出土城砖、城石柱。据明郑若曾所著《筹海图编》记载,司基巡检司确有城墙防贼。
司基自唐、宋、元、明初一直相当繁荣,司基人和岱山驻民一样没有逃过明、清间的300多年海禁和三次内徙之苦。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展复令颁发,司基被徙子孙回到老家,司基开始复兴。
清雍正七年(1730年),雍正帝宠臣,浙江总督李卫,巡视舟山,来到司基。他为岱山渔、盐业发展,卫戍海疆之需。疏凑雍正帝将定海岑港司移驻司基。
清雍正八年,岑港司移驻司基。岱山有了衙门,岑港司署。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英国强盗发动武装侵略,史称鸦片战争。定海二次保卫战失利,定海城陷。
清道光二十二年,道光帝命弈经为扬威将军,调集数省兵马,准备收复定海。
时任岱山岑港司署巡检赵廷昭,回到岱山后,急招兵马,成立民团,泥峙邬兆权被选民团董事。紧联络沈家门司署及定海县36岙和各庄主到司基汇聚,订盟立誓,颁发震动全国的《定海县三十六岙民人的告白》书。
3月3日,先锋郑鼎臣率600水兵来岱。3月7日,英军大队乘“复仇神”军舰进攻岱山,郑鼎臣用火攻之法,攻击英军“复仇神”,只因天公无助,风向逆转,被他逃去。
3月8日,英军从南浦上船,先烧杀大蛟最南面一个村庄,那个村庄,靠近浦塘,有个销货铺也难逃厄运,从此这个村庄,就叫火烧浦。英军一路烧杀沿着南浦止司基塘路而来,在司基先烧天后宫,再烧岑港司署及东岳宫。继尔去泥峙抓邬兆权,因人不在,烧了其屋。据史料记载,岱山一战,共死伤清将士、民团义勇共五百零五人,烧毁房屋无数。岱山人民将此次遇难者葬在外小蛟山咀。
司基另有众多寺庙:龙山脚下有龙王宫。始建清咸丰年间,是岱山最早龙宫地。
虎山脚下,有天后宫,始建何年已无考证。据清乾隆四年胡御珂记载:“蓬莱旧有天后宫宇,结茅崇祀,倾圮已久,复为经营募捐造。”当年僧人伟哉重建。运司庙,始建清雍正年间,坐落在书院岗墩山麓之下。地藏殿始建于光绪初年,由普陀僧人恒山卓锡募资建造。历称“小九华”。坐落在书院岗墩山麓下。
吉庆宫,又名小宫,在司基假山头,始建清咸丰年间。
司基历史悠久,文化浓厚,有又众多历史遗迹,希能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