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海洋文化 > 蓬莱人家

穿梭时光 岁月安好
 
http://www.daishan.com  岱山新闻网     2016年1月19日 10:30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民间刺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出土的汉朝文物中,就发现很多挑花刺绣品,可见早在汉代以前,刺绣已经在我国流行。如今在岱山岛,也可寻见这门老手艺。

  隐没民间的手艺人

  旧时结婚,新人都要备上一对绣花枕套,讲究点的还包括绣花床褥等。对于70、80后的人来说,父母结婚时攒的绣花物品或许还能得以一见。只不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是涤纶和缝纫机的时代了,制作效率高、价格便宜,以前手工的刺绣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东沙镇泥峙社区的张翠菊老人,如今还保留着一门独门的刺绣手艺——“触”花,在当年可谓重金难求。谁家要是结婚能够求到老人绣的枕头套,便算是比较有面子了。

  今年79岁的张翠菊是该镇刺绣工艺的传承人,如今老人的手艺被记录在《非遗传承名录》里。然而让人好奇的是,虽然名录里对老人的手艺有“触花”的解说,但搜遍网络也没有相应的名词。这“触”到底是什么意思?

  带着疑惑走进张翠菊家里。老人正忙着照料笼舍里的鸡——喂食、清理鸡粪,用木板把鸡舍盖实。除了养鸡和料理地头,老人平日里还在家做小手工。听说我们要拍“触花”,老人便翻箱倒柜起来。“很久没有做喽,这工具都不知道放哪里去嘞!”

  老人住的平房刚刚翻修,大的落地玻璃和窗户,家里的电话和电视成为她知晓世界的工具。不过和大多数老人一样,她依旧保留着旧时的家具——厨、柜、雕花床……老人说,这些都是自己的嫁妆,早就习惯了和这些老物件为伴。或许就是这样的怀旧,才能让有些情怀和手艺得以保留。

  闲聊中,老人也从这些老家具中找齐了所需的工具——一把剪刀、一块素布、一个绣绷(用来固定布料)以及针线若干。 不过这针和普通的确实有些不一样,针尖处有个孔,针的底部不是光溜溜的,而是用塑料包好,比一般的针要粗。线需从针尾部穿上去,通过空心的针身到达针头处,再穿过针头的圆孔。

  冬日小院花蕊娇

  开始前,老人将布料夹在绣绷中,摊平,然后上下一扣紧,这样布便能以绷紧。

  接下来,老人拿出印有花样的一张纸,通过复相纸描到布上。这个活儿是触花的第一步,决定了花的样子是否好看。所以在绘制时要细心。老人说,一般描花样都是请别人帮忙的。

  花样绘完,“触”花就要开始了,而我们期待已久的谜题也终于要解开了。

  只见老人拿起针,在布的一点戳下去,当针回上来的时候,针头带着线也一同上来。这样,沿着描绘好的纹样,针和线开始舞动,在一块素布中逐渐生出了好看的颜色。冬日萧索的院子里,老人的花开出了娇媚的颜色。

  这时恐怕观者的脑袋里只有四个字——奇技淫巧。而我们也终于知道,这“触”花的触字在方言里的读音与“戳”一致,看针线在布上一针一针来回戳,应该可以理解成是“戳”花吧。只不过可能读音上,“触”字更接近方言。这只是我们自己的猜想。

  根据物品的大小不同,花样的简易不同,一个触花作品一般需要半个月到二十天的时间。张翠菊老人介绍,我们以前见过的刺绣只需要勾勒轮廓即可,不过触花作品在轮廓完成后,还要再填上“芯子”。待全部完成后,用一把小剪刀,剪破触好的线,然后用牙刷拉毛。“这样,触好的花就有了毛绒绒的立体感。”这种手法倒是少见的,也是触花比较有特色的部分。 问到怎么学会的这门手艺,老人玩笑说,自己的手艺其实是“偷学”的。在她20来岁的时候,曾经见长辈在触花。姑娘家自然对针线女工颇为好奇,呆呆地看了一个下午。回家后,自己又细心地钻研、探索,这才渐渐有了自己的手艺和风格。

  推“针”换“梭”

  三四十年前,有不少人登门想求张翠菊的作品,谁谁结婚了要一对枕头套,谁谁要一帘床围。“当年几个孩子上学时候用的书包,都是我给绣的。绣上红星,绣上花,好看极了!”

  触花的活为眼法活,绣花者要细心,手法灵活,如今张翠菊老人已经很久没有穿针引线了。“一来自己眼睛已经花了,看不清了。二来,现在谁还用刺绣的东西呢!”

  回想起来,老人也不无可惜。“以前二儿子出门做泥水工,我给触了好看的被套。结果说是让别人不小心换错了。”而书包等,也早已随着时光寻找不见了。以前的触花丢的丢,送人的送人,老人自己只保留了少数作品,倒是还有一块从书包上剪下来的触花红星。

  随着人们自己用缝纫机踩花样,或者直接买现成的,触花用品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一个时代的风靡似乎过去了,现在的年轻人结婚早就不兴这些了,甚至觉得土,不好看。

  对于时代的“薄情寡义”,张翠菊老人倒是欣然接受,不过手上功夫倒也不闲着。渔家妇女,谁都有一手织网的技艺,而今老人将手里的针线替换成了梭。老人平时大部分时间主要是穿梭织网,消磨时光。 历史兜兜转转,谁也想不到,如今这满头白发的老人出生富贵,也曾雕栏玉砌。只是时代和变化总在缓慢中转变着历史大潮里的每个人。那个阁楼的方寸间瞄着花鸟、哼着小调的豆蔻少女,经历过生活,将细细的针线厚实成光滑的梭子和丰收的渔网。

 
来源:今日岱山 作者:袁佩华 初审编辑:徐立 责任编辑:陆双燕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与汛期赛跑 我县提早完成病险水库...
卢建波检查督导生态环保工作
县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节前市场检查
长涂推出“礼堂看四季”系列活动
县总工会以暖心举措助力“三支队...
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走进衢山镇...
税收大数据“画像” 助力海岛经济...
医防协同促健康 我县开展中老年人...
岱北水厂加紧建设 工程总进度过半
浙江省十一县市(区)中国画作品...
 

关于我们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11号 浙ICP备20005816号-1
电话:0580-4406519(FAX)
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公网安备 330921020001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