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地新闻 > 今日视角

岱山名乡绅汤浚的前世今生
 
http://www.daishan.com  岱山新闻网     2017年5月13日 00:04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在岱山县东沙镇新道头汤家,坐落着一幢古式建筑。当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说,这可是拔贡老爷汤浚的府第。

  汤浚(1864~1936年),又名汤濬,字尔规,别号遁庵居士,生于清同治三年,世居岱山东沙镇新道头。出生在富贵之家,家中广有田产。清末民初,汤浚在岱山可谓是一方闻人,执岱山乡绅之牛耳。

  在岱山县东沙角,上了年纪的人讲起古镇旧事,都会提到“拔贡老爷”汤浚。

  据说汤浚从小聪颖,且好学不倦,八岁时已读完四书五经。二十岁那年,在县学考试中以文章出众,获第一名秀才。但汤浚并不以此满足,继续苦读,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戊子应乡试(考举人)不第。这样一连考了几年,都没有中榜。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补廪生(领取官费膳食津贴的生员)。是年秋,复上省城应乡试,考期将近恰逢义和团起事,各省戒严,秋试无法举行,只得辍考返乡。

  二十余年仕途坎坷,使汤浚无限感叹,他诅咒科举误人。从此,汤浚闲居泥峙蓬山书院,平日以诗会友,年复一年,将为终老之计。不料,宣统元年(1909年),清廷却又循例开科取士,诏令各省州县选生员入京赴试,汤浚例当入选。此时,他的功名之心虽已淡泊,但总觉得夙愿未偿,似乎愧对先人,于是,他束装上京,以应朝考。

  汤浚在朝考中做了三篇策论、一首诗,其中一篇题目是“孙叔通定朝仪论”。这篇策论写得精炼,全篇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考试官的批语是:“头头是道,切中时弊。”考试结果以拔贡全国第一名而列为榜首。拔贡是清代科举中的一个学位,拔贡考就是从资深秀才中选拔品学兼优者入太学学习。三年期满,经过廷试考职,优秀的可放州判、知县或教谕、训导一类的官职。汤浚的拔贡考试是清朝废科举后的最后一次朝考。这一届,清廷放宽名额,应试者争先恐后,单江西一省投考者就有8000人,浙江也有4800人。汤浚能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足见其学识非凡。钦命浙江巡抚部院、浙江提学司为汤浚立“文魁”匾额一块(此匾额一直悬挂在汤浚府第中,“文革”时由他的子孙取下藏匿保存至今),并直接授徵仕郎,试用江西直隶州州判。汤浚中榜授了官,回家后亲朋好友都来道喜,自此乡人都称其为“拔贡老爷”,他却不以为然。

  由于朝命难违,不久汤浚离家赴任。在江西直隶州任上,目睹灾民遍地,烽烟四起,官场里却花天酒地,醉生忘死。他审时度势,预感清王朝“大厦将倾”,决意弃官还乡,过隐居生活。未几,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汤浚就挂冠回乡了。在家乡,他自号遁庵居士,从此绝意仕进。民国初年,定海县民政长丁中立、定海邑长(即县长)金国书先后修书来聘,邀其出来任职,他都婉言谢绝。

  汤浚退隐归里后,被公推为蓬山书院山长兼主讲,他假座书院,吟诗讲学,培育人才,启迪后进,著书立说。鉴于盐民文化之贫乏,汤浚还尽力协办盐民小学,逐步普及教育,乡人咸称之为孔门之维新务实派。

  民国9年(1920年),定海县继任知事冯秉章发起重修《定海县志》,来函邀请他到定海修志,任修志局主编,汤浚欣然允诺。在定海,他与同仁钱崇琦、王昌科等先后修成《定海厅志续补》《定海县新志》等四部志书,同时还集成一部《翁州诗徽》。此外,汤浚还应聘担任了始编于民国12年的《普陀洛伽山志》的参校之责,是志编纂王亨彦先生在跋中称汤浚为“邑人汤拔萃浚”。

  汤浚晚年着手进行《岱山镇志》的编修。因属个人修志,这部志书耗费了汤浚大量心血。为考证资料,他常常不辞劳苦,跋山涉水,作实地考查,千方百计征求口碑资料。他不仅自己呕心沥血,而且发动他的兄弟、子侄、儿婿乃至门人(学生)、学友、族人一起修志。其胞弟汤铭策、汤铭篆为他参校全志,长子汤浩负责校字,女婿沈立恭绘制地图。为了编成《岱山镇志》,汤浚全家为之付出了艰辛与才智,自民国7年开始,至次年三月脱稿,待后又经数年修葺,至民国16年(1927年)九月付印,前后用了十年,始得修成,付梓成书计150部。此书体例完备,资料翔实,文字简练,可谓是民国初期浙江地方志中的一部佳作。

  除志书外,汤浚诗作颇丰,部分入选《翁州诗徽》,尚有《三寿合编》三卷,《冷香馆诗文钞》三卷,《蓬山两寓贤诗人钞》三卷,共计1144首。

  汤浚对于岱山教育、文化之影响可谓大矣,故,里人作铭赞曰:蓬山苍苍,浙海茫茫,我公之风山高水长,我公之德,热爱家乡。手编镇志,海岛风光。乐育菁莪,桃李芬芳。旧风轶事,有美必彰。采访摭抬,期使难忘。存先民之遗迹,张后起之宏纲。懿欤盛哉!

  汤浚不仅学识渊博,文才出众,人品也很高。他为人耿直热心,来拔贡府第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这当中有在岱山上任或出公差的各级官吏,有定海县或省里来的文人墨客,还有请汤浚排扰解难的当地普通百姓,等等。

  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的拔贡府第早已破败不堪。但据其孙子汤德锬老先生回忆,昔日的拔贡府第还是蛮有气派的,有三道大门,其中一道经常开启,以供出入,另两道大门,根据客人的地位身份来决定。汤浚接待客人时一般戴瓜皮帽,穿长衫,著布鞋,如果有重要客人,则在长衫外套一件丝质背心。

  每天,汤浚要步行十几里,从拔贡府第到蓬山书院去给学生讲课,再从蓬山书院回到拔贡府第,一年四季如此。年纪大了,行走不便,他就置了一顶小轿——“风凉轿”,窗子上配有玻璃。

  在家乡隐居期间,汤浚还组织一年一度的诗酒唱和会,汤浚用“风凉轿”把友人接至拔贡府第,殷勤款待。朋友相聚,尝尝新酿,和和新词,间或谈时论政。

  汤浚的私宅,在乡民们看来,更像是他们的官府衙门,因为住在府第里的“拔贡老爷”是一位把乡民的事放在心上,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好老爷。民国2年,江苏省议会决定改食浙盐为淮盐。汤浚得知消息后,立即向浙江议会反映民情,恳请江苏继续食用浙盐,最终为岱山盐民争得了岱盐的销路。

  由于岱衢洋渔业生产的发展,东沙镇渔船日多,人口渐增。人们开始填海涂建房屋,由此破坏了岱衢洋渔业生产的泊船地。汤浚通过考察,将东沙的海涂现状绘成图,加上文字说明,联合东沙镇十数名士绅向定海县知事禀报,要求官府制止此一破坏行为。汤浚的申诉,得到了县知事张寅的支持。1917年秋天,在东沙山嘴头至沙河口的海岸线旁,立起了—块由定海县知事颁布的关于不准占海造房的石碑。

  汤浚于民国25年(1936年)丙子3月去世,享年72岁,葬于泥峙一房山之阳。汤浚去世至今已有80载。对于汤浚对岱山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及爱民的事迹,后人不敢忘怀。为纪念这位岱山最早的教育家、文化活动家,上世纪90年代末,东沙角百姓自发筹资,修建恢复了蓬山书院,泥峙小学还改名为蓬山小学,近期东沙镇一些文化人士还打算成立“汤浚文化研究会”,前几年汤浚故居也得到了修复。

 
来源:今日岱山 作者:翁志峰 初审编辑:潘成汉 责任编辑:陆双燕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与汛期赛跑 我县提早完成病险水库...
卢建波检查督导生态环保工作
县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节前市场检查
长涂推出“礼堂看四季”系列活动
县总工会以暖心举措助力“三支队...
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走进衢山镇...
税收大数据“画像” 助力海岛经济...
医防协同促健康 我县开展中老年人...
岱北水厂加紧建设 工程总进度过半
浙江省十一县市(区)中国画作品...
 

关于我们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11号 浙ICP备20005816号-1
电话:0580-4406519(FAX)
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公网安备 330921020001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