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茶 半是筝韵半是香

  古代的文人雅士,喜欢以文会友。他们择一节气假日,或游山玩水,或吟诗作赋,或书画遣兴,或饮酒品茗,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中国传统人文景观。流流觞曲,别有一番滋味。这不,6月19日晚,一场关于琴、茶、花、香的雅集把一群爱生活的人聚在了一起。

  香

  “香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香道,“香气芬芳也”。香由“禾”“日”组成。“禾”,植物,含有和谐之意;“日”属阳,即阳气,含有日月精华。“气”,象征生命的旺盛不衰。香道始于春秋,成长于汉,诸备于唐,鼎盛于宋,风行于明清……如今人们再玩香道,依旧以沉香为上品。沉香之香极其珍贵难寻,但比之更难得的,是惜香、敬香、懂香、品香的心境,和闻香悟道的意境。

  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

  将香道作为开篇,恐也有精心凝气之作用。将一天的疲累放下,投入到这样一场雅集之中,虽做不到沐浴,焚香静气也算得上一种尊重。

  茶

  茶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古时“荼”即茶)。

  中国的四大茶道流派,始于文化背景的相异。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夸示富贵;雅士茶道发生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受人生。

  茶道就在于泡者与饮者的交流、感悟,让彼此的内心更接近茶之真谛。然而茶自有茶性,清明自在,自然而然。“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庐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油膏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数千年来,茶成为中华民族的国饮,伴着书香,伴着墨香,茶为文人骚客所品。茶有书香更高雅,书有茶韵更清新。

  三名茶艺师穿着同样的服装,纤纤细手弄杯盏,绿茶被开水咕噜噜地在玻璃器皿中飞转。于是,茶香四溢,萦绕唇齿。而将茶与瑜伽放在一起,一场动与静,一场文与舞,实在好看。

  筝

  筝是我国古老而富有特意的民族乐器之一,它是高雅圣洁的象征,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它能培养人的综合能力,丰富人的想象力,能够锻炼人的身心。

  相信听过古筝之声的人都认同,那种“此音只有天上有”的悦耳和灵动,是任何一种乐器无法企及的。一曲《茉莉花》清新婉约,《渔舟唱晚》清丽脱俗,而经过现代改编的《菊花台》或是《偏偏喜欢你》,则让筝越发走进时光的年轮里,向未来走去。

  自古有“茶琴一脉”之说。“闲情听茶,琴心茶韵”更是很多文人雅士所追求的意境。茶与琴的不解之缘,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杯白瓷清茶,一曲低眉拨弦,袅袅香气随琴而动,仿佛世间之与我只是虚幻,唯有这香这音这一口茗,将人带往缥缈宇宙中。

  花

  花,是如今的生活中最为被人们所知的“雅”物。它点缀着人们的生活,成为许多热爱生活的人到达另一种心境的承载。所谓的“一花一世界”,对于花艺爱好者而言,恐怕就是这花里的世界别是另一番滋味。

  花道取花草植物,置于器皿中,成为风景。花道之初不过朴素至此。而在过程中,衍生出种种礼仪,方式美学流派等,都是为更好地寻找到与自然天地接近融合的方式。从“艺”至“道”,是点亮生活之余,又多了另一份修行。花木本无贵贱之分,正如器皿亦无需刻意。贱花野草,枯藤残肢,破罐旧碗皆有美,皆有天地,皆是道。

  将残枝修剪,错落高低,丰瘦相间。每个景致都是一份心境,或淡然或热烈,或忧郁或洒脱。表演者在台上全神贯注,观者则目不转睛:究竟最后会是怎样的作品,又有怎样的意味?在作品和参悟之间,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有的只是不同的解读和角度。

  记者手记:

  道可道矣?恐怕对于大多数的我们而言,岂是道得明白的。倒是那一道道繁复的工序,叫人觉得,恩恐怕这是“道”之所在了。香,有香道,茶有茶道,亦或者古筝和插花,在慎重且优雅的仪式感背后,是一整套对于文化的敬重和解读。

  生活需要被尊重。在这繁华扰扰的生活之间,寻一处静地,有茶有香有琴有花,来此处寻一口茶,闻一抹香。流觞曲水觅知音,胜却人间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