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海洋文化 > 岱山史话

从一粒盐深入岱西(上)
 
http://www.daishan.com  岱山新闻网     2017年10月16日 09:02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岱西,是一个有味道的地方。

  味道不仅仅指某地的食物滋味,还包括这片水土特有的人情风味。比如那个地方的人比较喜欢吃辣,乡民的个性也带着辣味;又如江南水乡,江湖里有鱼虾、藕莲,这个地方的风情一般比较温和宁静。岱西三面环海,也有鱼虾之利,但其地域的真正底色却是——盐。

  岱西位于岱山岛西部。如把岱山岛的形状比作一条海水中的黑鲷鱼,那么,岱西就是这条鱼突出的嘴部,而它眼前的双合岛,就像垂在鱼嘴边的饵料。

  海中岛屿,往往多丘陵少平地。而岱西算得上是海岛上的平原了。多少年来,大浪淘沙,一层层的泥沙淤积、延伸,形成了现在的平整土地。国民党军队撤退台湾前,就看中了这块宝地,修了一个占地数千亩的军用机场。

  这块来自大海、流淌着蓝色血脉的咸土地。渐渐稳定下来后,滩涂扩展、海塘修建,外沿变成内陆,土地渐渐干燥、坚硬。但这样的盐碱地,只能生长芦苇,没人敢种庄稼。

  捕鱼需要船只、网具,而那些生活在海边的贫穷人家,几乎一无所有。为生存,他们向海水索要食物。不知是谁,最先从海涂上晒出的盐花得到启发,于是沿海的居民开始了煮海为盐的艰苦营生。

  一

  这一煮,就是一千多年。

  从唐乾元年间开始,舟山各岛上,就有少数人以营盐为生,并逐步发展到引起朝廷重视的商品生产。到了宋朝初年的端拱二年(公元988年),朝廷就开始在舟山建立盐场,每年征盐10余万担。而号称明州最早三大盐场之一的岱山盐场,无论规模还是产量,在舟山数一数二。元大德年间,改场为司,岱山司是舟山三司之一。明清两次海禁,舟山全境的盐场均被裁废。直到康熙二十七年,才招民展复。

  一千多年来,海盐是如何制取的?宋朝诗人柳永曾担任过舟山盐场的盐监,我们从柳永《煮海歌》诗中,可以看到生动的描述:“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斡日暴咸味聚,始灌潮波溜成卤。”并非舀来海水一煮那么简单,制盐的第一步首先要制卤。卤从哪里来?因海水沉淀,退潮时,留在海涂上的盐分浓度是比较高的。你看,夏天的太阳稍微一晒,就会看到白花花一片。于是,盐民趁每次退潮,先把泥涂里表层的海泥刮下来,挑到一个地方堆起来。然后再把它运到过滤的工具上,用海水浇淋,慢慢把泥上的盐花融解过滤成卤。集聚足量卤水之后,就可以煮盐了。要煮出大量的盐,必须得用硕大的锅。没有这么大的铁锅怎么办?那就土法造一个。用细竹丝编出锅的形状,外面抹一层稠泥,里面衬一层油纸或油布,再把卤水放到巨锅里煮到水干。此时,只见大锅里结出了白花花的一层盐。

  多少年来,一代代盐民一担担挑着海泥、海水,在海涂与卤池之间来回奔波。你可知道,煎出每一斤盐,盐民要挑多少担海泥、海水?要烧多少捆木柴?而卤水的煎煮,更是“煎者烧灼,蓬头垢面,人形尽变,酷暑如汤”,真可谓一颗一粒皆血汗。

  清嘉庆年间,岱山盐民王金邦首创发明了“板晒法”。王金邦从扁担凹处的积卤,被太阳一晒,凝结为盐而得到灵感,首创用板晒盐。盐板由杉木制成,形如门板,四周围木框,注卤晒盐。板晒不需要燃料,成本大减,而盐的产量翻了几倍。这一重大改革,在浙江沿海及外省得到迅速推广。

  解放初期,成为盐场主人的岱山盐民,不断改进制盐工艺,从试验流枝滩制卤、滩晒制卤,到将板晒渐次改为沥青滩、缸砖滩、黑色塑料薄膜垫底结晶滩制盐,谱写滩晒新篇章,盐产量锐增。

  二

  一走入岱西的盐滩,你会被眼前的神奇景象所震慑。成千上万亩盐田,被整齐划分为均匀的格子,一格格排列在离海塘不远的广袤区域;格子里的卤水,仿佛万千面镜子,映照着天光云影。大地似乎成了巨大无比的玻璃幕墙,现时播放着天空的影像,煞是壮观。

  晒盐人就是在这里

  将海牵入盐滩

  然后分栏圈养

  嚼阳光的叶片

  饮浓卤入胃

  任木耙用心理平

  波浪的皱褶

  ——厉敏《临海的盐滩》

  一千多年来,这里就是名声远播的“岱盐”主要产地。岱西盐场一直是“岱山场”的主要产区。当时的“岱山场”,拥有岱山岛中西部的广泛区域,包括桥头、宫门、泥峙、念母岙、茶前山、南浦、大盐场(岱西青黑)、剪刀头(前岸)、摇星浦等,这大部分的区域都属岱西的“万亩盐田”。当时,岱山场还下辖“高南亭场”,即现在高亭一带。

  把海水变成晶莹洁白的盐粒,无论如何都是一件神奇的事。站在海边,看不断奔流的海水,哪里有盐的影子?而就是有人想入非非,硬要把海水熬干、晒干,拧出一粒粒盐来。这需要多么顽强的精神,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每当夏天晒盐的旺季,你会看到岱西偌大的盐场上,是一望无际的洁白色调,一块块盐滩中间,神奇般地耸立着闪闪发亮的盐坨、盐山,让人仿佛一下子进入到了一个千里冰封、白雪皑皑的北国世界。

  捧起一把盐来,盐粒色泽洁白、颗粒均匀、晶莹可爱。这就是从大海中提炼出来的矿藏。大海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命元素。人类在发展进程中,逐渐认识到这种被称作“盐”的物质的重要作用。人在饮食中,如果长期缺乏这些微小颗粒的添加,就会出现乏力、浮肿,甚至死亡。人的食物可以没有荤腥、没有稻米,但不能没有这丁点的咸味。这不知道是上帝对人类的恩赐,还是禁锢?

  所以,中国历朝的统治者,始终把盐铁作为国家的战略物资,牢牢加以掌控;同时,在盐铁的专卖中,保证了朝廷的巨额税收。从南宋开始,岱盐以其“色白、晶匀、质好、味鲜”而被选为贡盐;每年要进贡一定数量的特优盐,供皇上和京官享用,从此,岱山有了“贡盐之乡”的美誉。

 
来源:今日岱山 作者:厉敏 初审编辑:徐立 责任编辑:陆双燕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与汛期赛跑 我县提早完成病险水库...
卢建波检查督导生态环保工作
县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节前市场检查
长涂推出“礼堂看四季”系列活动
县总工会以暖心举措助力“三支队...
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走进衢山镇...
税收大数据“画像” 助力海岛经济...
医防协同促健康 我县开展中老年人...
岱北水厂加紧建设 工程总进度过半
浙江省十一县市(区)中国画作品...
 

关于我们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11号 浙ICP备20005816号-1
电话:0580-4406519(FAX)
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公网安备 330921020001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