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可以下地走路了……”9月24日,县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四楼病房里,刚实施完髋关节置换术一星期的80多岁刘阿婆已经可以借助工具走路了。 从摔倒后几近半瘫,到可以独立行走。短短一个礼拜的时间,刘阿婆的家属对实施手术的舟山医院骨科医生宋肖舟赞赏不已,更让他们感到满意的是,这样一场严重的意外摔伤,居然没有出岛,在家门口就被顺利治愈了,这让他们对县级医院的医疗水平多了份信任。
搭建医生提升的最便利平台
赞赏这场手术的不仅仅是病患家属,还有同在县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工作的年轻医生梁健军。“手术我都参与了,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平时,宋医生为人也是特别友好,对于我们请教的问题都能耐心解答,这对我们年轻医生的成长帮助很大。”梁健军说。
宋肖舟从舟山医院“下沉”到县第一人民医院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梁健军明显感觉到,这个“新师傅”的到来,给自己的工作注入了活跃的因子,把自己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激活。“他带来了VSD一种特殊材料的运用,这在我们之前的工作中是不常用的,现在已经越来越上手了。”梁健军说,每次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去外面大医院进修,有诸多不便,而“下沉”医生的到来,给他们学习和提升搭建了一个极其便利的平台。 和梁健军同样感受到“双下沉两提升”好处的还有刘丽莉。如今的刘丽莉已经是县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的骨干医生,担任着副主任的职务并能独立完成大部分的腹腔镜手术,这在2015年之前,是她自己也不曾想到的。“非常感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来的资深专家赵老师,他对我的影响和作用真的太大了。”刘丽莉说,虽然现在赵老师的“下沉”已经结束,但只要碰到医学上的问题,都能接收到他的远程指导。“下沉”机制已经为我县医生更好地学习架起了桥梁。
架设薄弱科室成长的助推器
刘丽莉口中的赵老师,正是2014年4月,县第一人民医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后,“下沉”来岱的第一批省妇产科医院专家——赵柏惠,“下沉”时间一年半,期间,刘丽莉一直跟着他,从理论学到实践。
“基础毛病的病人多、医疗设备欠佳、专业性人才少……这些都是县级医院很多科室普遍存在的现状,我们医院的妇产科亦如此。”县第一人民医院质管科副主任叶晓岚介绍,作为薄弱科室,此前县内很多适合微创手术的妇科病人,大多转上级医院手术或在本院进行开腹手术,效果极不理想。而且病人舟车劳顿,非常不便。
“下沉”期间,赵柏惠医生共开展手术220多台次,其中实施宫腹腔镜手术132台次,诊疗4200余人次。在他和其他“下沉”医生的共同带动下,我县妇科腹腔镜手术得以顺利开展。
据悉,自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下沉”我县的两年间,我县妇产科门诊达6.6万余人次,入院2900多人次,妇科手术共计239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妇产科门诊人次和妇科手术分别上升8.7%和47.5%,其中腔镜手术上升140.5%,受到了岛上的群众一致好评。 支援专家不仅直接参与业务工作,并积极组织临床教学查房、业务讲课或操作指导,多次给临床医护人员进行“了解宫腔镜”“宫颈癌筛查与CIN处理”等项目授课,培训医务人员1500人次。此外,省妇产科医院还免费为我县10多名医务人员提供进修学习,以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水平,推动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发展。
共同谋求基层更多的医疗实惠
“如果不是因为宋医生在,我们可能又要大费周章跑去外面了……”刘阿婆的家属坦言,刘阿婆年岁已高,经不起折腾,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大医院”的医疗资源,是再好不过的。
其实,不管是支援医院还是受援医院,“双下沉双提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更多基层的老百姓享受到便利又实惠的医疗服务。
早在2015年,我县就已经与舟山医院的多个科室进行过对接,舟山医院采取长驻、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县第一人民医院包括胸心外科、神经内科、乳腺外科在内的各类学科进行帮扶。今年10月起,新的对口支援关系再次建立,“陆续”支援将变成“常态”支援。
今年1月,我县还与省儿保医院建立联系,该院每月都会派专家“下沉”我县坐诊一周。与此同时,我县还活用“下沉”模式,主动对接上海多个大医院,将群众迫切需要的专科医生“请”进岱山。 同时,县第一人民医院与全县7家乡镇卫生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截至目前共下派医生4名。“‘双下沉两提升’使得我们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得到了迅速提升,医疗质量管理得到了显著提高,诊疗范围不断拓展,技术实力明显增强,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县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洪传坤说,这是亲民、爱民、利民、惠民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