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我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日益成为城乡环境的突出问题。为此,我县积极响应全市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在垃圾分类的基础工作上,积极探索更为快捷有效的工作方法。
垃圾分类进渔农村 美丽乡村更怡人
作为典型的海岛城市,如何因地制宜地采取治理措施是我县渔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为此,我县分别在秀山乡开展了以机械发酵成肥为主的试点工作,在岱东镇开展了以阳光房成肥为主的试点工作。
秀山乡三礁村是全县首个渔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分类处理试点村落。
三礁村的道路两旁每隔几十米摆放着蓝绿色垃圾桶,分别用来收集可堆肥垃圾和其它垃圾。在村里经营秀山渔家女饭店的陈国芬告诉记者,以前,饭店的所有垃圾都是倒在一起,现在实行垃圾分类放置后,变得整洁了,而且垃圾桶有盖子,天气热了,不怕苍蝇一个劲地围着垃圾桶直打转。可堆肥的垃圾收集后,每天由保洁员清理运至垃圾中转站,再由机械化处理设备将可堆肥垃圾进行发酵、干燥、除臭等处理,生产出有机肥。“1吨可堆肥垃圾大约可生产0.3吨有机肥,机械化处理设备的日处理量有500吨。”县农林水利围垦局社会发展科工作人员介绍说。
生态阳光房 变废为宝
与秀山乡的机械化处理不同,坐落于北峰社区的农村垃圾处理站则是太阳能垃圾分类生态房,这是全县首个太阳能垃圾分类生态房,主要负责处理岱东镇北峰社区和虎斗社区的可腐烂垃圾。北峰社区和虎斗社区,有着6300余人的常住人口。这个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的“阳光房”,由6间发酵房和一间不可腐烂垃圾回收房组成,使用太阳能腐烂垃圾发酵技术致力于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实现垃圾变废为宝。
垃圾如何变废为宝?据工作人员介绍,首先,环卫工人将社区居民已分类的垃圾集中收集;其次,将这些垃圾运至“阳光房”,之后将可腐烂垃圾沿着一道滑坡运至二楼倾倒处。打开第一个发酵房的进料口,将菜叶、果皮等生活垃圾倒入发酵房,让其在阳光下,自行发酵。集中堆满第一间发酵房后,再堆放第二间,以此进行循环利用。
据介绍,“阳光房”每次集中降解需时两个多月,预计年可处理腐烂垃圾约60吨,生成有机肥约20吨。
阳光房进驻后,两个社区每户居民的家门口都多了个分类垃圾桶。“绿色的放厨余垃圾,蓝色的放其他垃圾。”家住北峰社区的姜雪芬阿姨指着自家门口的垃圾桶介绍,“社区的工作人员还挨家挨户普及了垃圾分类知识。”
对比秀山与岱东垃圾分类处理模式的优缺点,我县确定了本岛等人口集聚较多的地区采用机械发酵成肥模式,在长涂等人口集聚较少的外岛采用太阳能成肥模式。同时,针对海岛餐厨垃圾贝壳类硬物较多的实际,在处理终端前加装了粉碎机等设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下步的渔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我县还将探索东沙和岱西二个乡镇合建终端处理中心的模式,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正向引导旧观念低碳理念入人心
由于生活方式、观念以及设施、经验等方面的制约,一开始,在秀山、岱东实行垃圾分类工作并不十分顺利。村民的垃圾分类知识不足,很多人搞不清楚哪些是可堆肥垃圾、哪些属于其他不可回收垃圾,就连一些保洁、清运人员也是概念不清。
为此,两个乡镇在垃圾分类工作中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挨家挨户发放分类小册子,进行宣传推广,为村民讲解垃圾分类工作,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知识。
两年下来,秀山三礁村与岱东虎斗、北峰社区的村民对于垃圾分类已是驾轻就熟,村民也切实感受到了垃圾分类带来的变化。“村子比以前整洁了,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垃圾都能够进入太阳能垃圾分类生态房,我还学到了不少垃圾分类的知识。”姜雪芬说道。
为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的深入开展,我县在试点乡镇推行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评比办法,每月开展垃圾分类示范户的评比活动,获得奖励和荣誉称号的农户在社区的荣誉榜里公示。采取积分兑换办法,对分类较好的农户,统一登记或当场发给积分卡,农户通过获得的积分可在指定的商场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并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写进了村规民约,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对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参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