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徐福与蓬莱 > 文化域风

慈溪象山徐福记
 
http://www.daishan.com  岱山新闻网     2018年2月26日 16:32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写下这些文字,犹如在回望自己的足迹,个体生命的记忆也显得摇曳多彩起来

  ——题记

  4月9日

  早上8时半在永和豆浆用完早餐,就一路奔向慈溪;中午12时在杭州湾大桥南岸用完中餐,休息了一个钟头,1时半即在掌起下高速上慈溪,慈溪的徐福研究会杜立岗副会长和方秘书长在高速收费处接我们,至达蓬山。

  这是那次出行所见到的最高的山了,400多米,比我衢山老家的观音山还高。因了达蓬山的山色水光,此地已经开辟了一个“达蓬山徐福文化园”,打的是徐福牌:“中国的徐福,世界的徐福”,牌子很响亮。据介绍,这是雅戈尔集团参与开发的项目,集休闲、观光、文化、房产于一体,现已成为慈溪最为著名的度假区。在经营过程中,雅戈尔上倚达蓬山,下依高湖,文化搭台,房产唱戏,开设儿童游乐园,将旅游与会务、餐饮紧紧地结合起来,运作相当不错,据称当年收入4亿元。

  从文化角度来看,达蓬山与徐福关联最为紧密、也最为有名的当是一处摩崖石刻,据考已有一千多年。石刻有人物、动物,据称记述的就是徐福东渡的故事,早已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的徐福研究者认为,徐福东渡就是从达蓬山起航的,或者说徐福成功东渡的那一次就是从达蓬山起航的,而这一处摩崖石刻就是其足迹到过达蓬山的最重要的证据。在文化研究中,古迹几成为一种实证,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徐福东渡已两千多年,世事苍茫,谁能一板一眼说得清?

  达蓬山徐福文化园颇成规模,打造也颇为尽力、精致,其间我听说了裘其相教授的故事、林通屿老师与慈溪徐福的故事。山上还建有祈愿台,各种设施甚有徐福味儿。有的新造,如徐福博物馆;有的修缮,如摩崖古迹,或陈述详情,或记录陈事,都可圈可点。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慈溪与岱山的渊源。慈溪人认为达蓬山是徐福成功东渡的起航地。也就是说,徐福最后一次东渡,成功到达扶桑,“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就是从慈溪起锚的。无论这一说法成立不成立,徐福东渡经过岱山,在岱山“候风站潮”都是必然的,只是这种说法成立的话,岱山“蓬莱仙岛”的传说更成为一种自然与可能。

  有一点还是可以确定的,秦时,慈溪达蓬山一带还是海潮涌动之地,潮涨潮落,滩涂十分广阔,泥螺甚多。慈溪人特别是三北一带,与岱山人的口音基本相同,其方言岱山人都听得懂。我年少时就听说过“三北泥螺”,见过挑着泥螺担的“三北人”。流传甚广的还有卖泥螺的三北人在泥螺里撒尿,用来防止泥螺“发朴”,也可使泥螺的口感更好。还有一个记忆是三北很穷,我曾经听到过“三北讨饭类”这样带有歧视性的称呼。而今三十多年过去,慈溪人(三北人)都富得流油,一百万是本地人,还有一百万是外来务工者,人均农村人口GDP那一年达到一万八千元。时势在变啊。

  “沧海桑田”真的不是一句文学语言。这达蓬山在八百万年前还是浅海,后因地壳运动而隆起,成为浙东四明山的余脉。我们驱车上山的路上,见这山道悬崖不绝,从车窗外望出去,达蓬山的西北处峰峦连绵起伏。陪同我们考察的一位宋姓先生,原是三北镇的党委书记,他说达蓬山是四明山的东南最末端。而站在高处远望,陶和平先生说天气好的话能看到七姐八妹列岛,而这七姐八妹列岛就属于岱山县的鱼山乡。慈溪与岱山真的是隔海相望,山海相依呢。

  从地质来看,达蓬山是典型的沉积岩,其山顶的一处岩石上,藤壶、贝壳的化石痕迹清晰可辨。这些海洋生命在历尽岁月风雨的变迁之后,为后来者观察和研究这块土地的地质变化提供了鲜活的佐证。可以相印证的是,岱山原来也由两部分组成,即东岱山和西岱山,中间为“浦”,可通船,现今“桥头”、“南浦”之称谓,即是其中的印痕。千百年间,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东岱山与西岱山才连成一片。有地理考证,千百万年前,岱山、宁波为海水所浸漫,海水一直浸漫到宁波余姚、鄞县一带。先民们在沿海耕海牧渔,结绳记事,种植稻作,开创了河姆渡文化的鼎盛时期。而岱山大舜庙后墩遗址的考古挖掘,也有力地证明了岱山曾经属于河姆渡文化的一支。

  4月10日

  今天的一大行程是参观方太集团,集团的前总裁茅理翔先生听到岱山徐福会要去拜访他,对陶和平说非常欢迎,还要见我们一面,说是要说说他自己与徐福文化的缘份,说说他自己的徐福东渡情节。

  方太集团为中国国内厨房电机的领军企业,产品设计也好,销售利润也好,在业界堪当领袖。经过多年经营,其企业文化也是出类拔萃,先进的厨具科研与独具匠心的厨具工艺结合在一起,使得企业焕发出经久不息的青春气息。这一切,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茅老介绍说,今年他们交纳的税款达到了3.3亿。他们提出的一个理念我觉得相当有水准,即企业是人品、企品和产品的合一。

  茅老说自己为徐福文化做了两件事,一件是1995年的时候,他出资400万元拍摄了《徐福东渡》电视片。一件是赞助40万元,请慈溪的一画家作了一幅《徐福东渡》的百米长卷。特别是《徐福东渡》电视片,好多镜头都取自于岱山,岱山成为电视片的重要外景地。特别是后沙洋,剧组将之作为徐福东渡的启航地。从此以后,岱山的后沙洋与徐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作为投资方,茅老从此也与徐福东渡结下了深深的因缘。

  在座谈中,茅老特别提到了一件事儿,拍摄期间,茅老要第二次来岱山,当时茅老母亲身体状况不好要住院。医生说没问题,你去吧。但两天后得到其母病危的消息。茅老当时急着赶回。但刚好轮渡已经没了车位。于是陶和平就紧急联系县里。经多方协调,终使茅老得以顺利、及时赶到医院。茅老说那一刻母亲已快要断了呼吸,亲戚朋友想尽了一切办法,束手无策;医生也说可用的药都已经用了。刚从岱山《徐福东渡》外景地赶回的茅老想起了起死回生,想起了灵药,于是请人将千年老山参火速运抵医院,竟奇迹般地挽回了母亲的生命,两年后母亲才离世。

  也许是茅老心中那种难忘的徐福情结,因此,当有一画家表示愿为茅老作一幅画时,茅老想了很久,定下了画的题材:徐福东渡。于是,一幅百米长的徐福东渡画卷徐徐诞生了。五年来,茅老将这幅画一直珍藏在自己的总裁办公室。

  画卷展开,整整百米,几乎直贯整栋办公大楼的六楼走廊。当我们缓步观赏这画卷,深为画卷之丰富宏大所震撼。“”“”“”,画卷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全景式展示了徐福东渡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以及影响。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我们一面欣赏,一面拍照,留下这难得的徐福文化资料。

  下午近3时,我们到达象山,并与象山的徐福研究会座谈交流。

  4月11日

  “徐福登陆地”就在蓬莱山麓下。眼前的登陆地其实只是一石刻,静卧在参差的民居之中,任时光风化那些曾经的传说。不远处还有一口井,叫“龙泉井”,处于路边一民居的墙角边,看上去相当老旧,传说为当年徐福登陆后所用之水井。如果不是有意识去参观,还以为早已废弃。井口呈六角,没什么特别的保护措施。

  往北朝山脚方向走50米左右,有一“蓬莱亭”,亭内有一石碑,称作“蓬莱观碑”,上有碑文,记述了立碑之情由,其中轶字170,据考证为唐代之物。旁有“蓬莱观碑”的拓碑,有当地徐福研究专家何元钧先生补遗之文字。

  “蓬莱观”就在这座蓬莱山的半山腰中,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观中有好几座殿堂,殿堂内供奉徐福像。有一井,称为“丹井”,相传为徐福所掘,供炼丹之用。井并不大,井口也呈六角形,但水质清澈。井在清时修葺过,井口磨得光滑,留下岁月绵长的印痕。据说后来晋朝一著名道士陶弘景,因慕徐福之名,也在此修道炼丹,“丹井”也更名副其实。

  与自己想象中的有距离,整个蓬莱道观并不宏宇,反倒显出破败之迹象。只是地舆甚佳,站在院里俯瞰山下,整个象山城尽收眼底,纵目揽胜,颇有气象。据陪同我们的象山徐福会盛鑫夫老师介绍,解放之前,视线所及,除了山脚下的一片民居与田地之外,整个区块其实都是一片滩涂。1956年一场叫做“八一”的台风经过这象山,死者相藉,妇孺相枕,一片凄惨。

  见客人来,道长在院内置了方桌,摆了香蕉、菠萝、西瓜等水果,泡了茶水。我们围在一起闲聊歇息。阳光并不明媚,却是和煦,透过竹影树隙漏下来,淡淡的,斑驳着,婆娑着。大家围坐在一起闲聊歇脚。蓦见院子面山处斜挂一巨石,巨石上杂树翠竹,藓苔丛丛,下面是一岩洞,足可容三、四人,内有泉眼一处,泉水用几根长长的竹片引出,汩汩而下。这山泉甘甜爽口,旱天不竭,也真的是自然造化。

  可以想象,徐福东渡至此,身心俱累,经年漂泊,仙草无踪,难免倦鸟思巢。那个时候,象山尚“绝处海上”,且界于越闽之间,为帝力所莫及之处。徐福隐迹于此,一边休整,一边探听来自咸阳的消息。两年过后,徐福闻说始皇东巡至鄮县(今宁波),感到隐迹象山已非万全之策,于是另觅安身之所,最终东渡扶桑,“平原广泽,止,王,不来”,这一想象非常合乎情理。

  翻越山脊,车至半山腰处便见一座殿宇,掩映在一片茂密树林间,黑瓦红墙赫然入眼。规模不少,却是私人募造,政府出资300万元。那殿宇也叫“蓬莱观”,由五栋殿堂组成,主殿已经完工,内部尚未油漆,楼宇之气势,用料之讲究,制作之精致,却已一一呈现。合抱粗的实木主柱,做工精细的雕工花镂,阵阵散发的香木味道,给令人难忘。道长名叫陈垚廷,年纪概逾花甲,面容清癯却精神矍铄,说话时中气亮堂,条理颇为清晰。听介绍,整个道观征地30亩,玉皇殿、左厢房、三清殿、祖师殿等已初见规模。玉皇殿正门上方的“蓬莱观”三字,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书赠。屋内主柱每根口径50—60公分,高10—13.6米,均为印尼进口的山樟硬木,由此想见这殿宇必是精心打造。而象山县的“徐福文化博物馆”也正是设置在这里。

  令人羡慕的是,象山徐福文化已经成功申报“全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面,象山民间中流传的有关徐福的遗迹为申报提供了“实证”,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一个地方对于文化发展的视野与认识至关重要。要知道,岱山徐福研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起步,而象山的徐福研究则还是2005年左右的事儿。现今,象山徐福东渡“非遗”的申报成功又为象山文化产业,特别是徐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这一些其实都应值得岱山好好借鉴。

 
来源: 作者:诺一 初审编辑:徐立 责任编辑:陆双燕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年味浓浓 百姓欢颜
探索“订单”农业 赋能乡村振兴
推进低空经济发展“天目山一号”...
青年宣讲员研修基地挂牌 助力理论...
“村晚”一开场 年味扑面来
我县居民健康素养和烟草使用监测...
【攻坚突破 实干争先】探索“订单...
县政府召开第三十九次常务会议
县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 传达贯彻...
浓情腊八 “粥”暖人心
 
中共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4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1420056
关于我们 | 电话:0580-440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