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盔战士”回忆维和的峥嵘岁月

  生活在稳定安宁的国度中,很多人都不曾看见另一片土地之上的战火硝烟与残垣断壁,不曾听到子弹飞啸而过的声音,不曾因恐怖袭击彻夜无眠,也未曾体会过在和平年代中却因战乱失去亲人、失去兄弟、战友的痛楚。

  而这些,全部都在中国赴西非利比里亚的战士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烙印。

  头戴印有联合国缩写“UN”的天蓝色钢盔或蓝色贝雷帽,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胸章印有国旗图案……每一位参加维和的士兵,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维和经历。每年的5月29日,是“国际维和人员日”,这一天的设立旨在对国际维和人员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位前往西非利比里亚的战士的维和故事,来走进这群最可爱的人们。

  代表祖国出征,为和平而来

  2016年3月10日,舟山边检站勤务中队战士王凯随浙江公安边防总队单独组建的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出征。当晚,王凯在维和日记本上写下了这句话:“代表祖国出征,为和平而来。”

  “走出国门方知祖国强大,透过硝烟乃知和平宝贵,历经战火更知责任重大。”身处利比里亚那一刻,王凯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

  王凯与战友初到利比里亚任务区,虽然那里已是战后重建阶段,但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让他感到震撼。当地经过不断武装冲突,使利比里亚长期陷入战乱动荡、民不聊生的境况之中。“在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的一年,可谓是危险就在身边、敌情就在眼前,时时刻刻都在考验着我们应对处置突发情况的能力。”

  还记得,2017年3月10日,离开利比里亚维和任务区时,在印有“UN”标志的联合国客机上,王凯透过机窗望着那片炽热的红土地暗暗祈祷:“让和平永驻世界,愿利比里亚早日安宁!”

  2017年3月11日那晚,当王凯与战友结束12个月的异域征程乘坐飞机安全降落在祖国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我爱你,祖国!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说真的,这句话并不矫情,确实是每一名维和官兵回国后心情的真实写照。维和凯旋,在结束简短而隆重的欢迎仪式后,王凯与战友乘坐大巴返回营区,车厢里大家没有过多的交流,都不约而同地望着车窗外的夜景:川流不息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店,街道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这才是和平本该就有的景象,可惜在利比里亚维和任务区,对当地百姓来说,这一切又都是那么的奢侈和陌生。”王凯默念道。

  枪林弹雨寻常事

  在西非利比里亚的土地上,留下了数不尽的中国维和部队的脚印。

  去利比里亚任务区前,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的队员们经过三个月的封闭式高强度培训,其中的重要内容包括任务区装备使用、语言沟通、理论知识等。

  “有预案,有演练,但没想到真的就是这样!”王凯感慨道。2016年3月11日,王凯与队友们到达利比里亚,刚下飞机,大家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超过40度的高温炙烤着这片土地;低矮破旧的房屋歪歪斜斜地挤在一起;墙壁上布满了数不清的弹孔;汽车路过的地方扬起一片黄色尘土……

  利比里亚,这个西非“弹丸小国”,经历了数十次军事政变,社会常年动乱,是世界上赤贫国家之一。中国从2003年开始向利比里亚派遣维和部队,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

  王凯和同行的138名队员从万名报名者脱颖而出,经过三个月的严格训练,作为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在利比里亚生活工作了12个月。

  利比里亚久经战乱,恶性事件持续高发,民间枪支泛滥,每天都可能发生枪击案件。

  应对群体性游行事件、总统及贵宾警戒安保、各类维和勤务、制止黑帮械斗是防暴队日常工作之一。长期繁重的勤务和不规律的作息,使近80%的队员不同程度地患上了颈椎病、腰肌劳损、静脉曲张等疾病。

  每天,防暴队24小时进行不间断巡逻,平均每人每天执勤时间超过8小时。执勤时,队员们要承受头盔、防弹衣、两个装满子弹的弹匣、一支步枪等总共40斤装备的重压。

  在平均温度高达40℃的热带国家利比里亚,队员们防弹衣里的衣服总是湿漉漉的。但热得中暑也不能脱下卸下身上的装备,因为子弹随时可能落在身上。

  如今,回忆起维和的热血生活,王凯还在念叨着当地的黑人孩子和百姓。

  他和队友出门巡逻、办事,身边总会带着自己省下的食物。每当有孩子看见他们,都会上前讨要食物。在当地人的眼里,插有中国五星红旗的汽车,头戴蓝色头盔、身着蓝色防弹衣的联合国维和战士,意味着善良、帮助。

  王凯至今记得,有次,他和7名队友跟着联利国的军事观察员去村庄时,黑人孩子、大人围向他们,伸出手,说着“hungry”(饿)、“food”(食物)。当王凯将随身携带的糖果分发给他们,并示范了一个“吃”的动作后,黑人孩子们暂时忘却绝望和恐惧,露出笑容,“这是我未曾见过的景象,到处是饥饿的人群和悲惨的童年。”王凯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多数任务区内冲突不断,疾病肆虐,有的任务区甚至枪支严重泛滥……维和部队及警察在随时面临死亡威胁之时,要承担起防暴、护卫、修缮基础设施的维和任务。在利比里亚那片战乱纷飞的土地上,中国维和战士用生命将黑暗阻挡在营地之外。

  星空下的热带雨林冒险

  与其他大部分维和任务区所处的国家无异,布满原始热带森林的利比里亚,因为十多年连绵不断的内战,留下满目疮痍。

  不同的是,这里毒蛇多得会打架、蜥蜴会做俯卧撑,如果你不小心踩到了蚂蚁窝,可怕的非洲火蚁能让你一分钟之内变成“蛤蟆皮”,更别提毒蚂蚁了。更可怕得是瘟疫、疟疾肆虐。一旦疫情爆发后,将成为世界上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瘟疫代替了枪支弹药,成为这个国家致命的武器。

  疾病与子弹一样,给王凯带来了震撼。

  王凯记得,他的一名队友巡逻回来后的第二天,开始发高烧,与恶性疟疾发病初期的症状非常像,队友立马被隔离治疗。持续到第七日时,队友仍是高烧不退,大家心里都清楚,如果超过7天不退烧,队友生命将受到威胁。

  生病的队友每隔几天要和家人视频通话报平安。为了不让家人知道自己的病情,他从床上挣扎着穿戴好衣服、帽子,忍着高烧、头疼带来的痛苦,走到院子里,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给家人保平安。看到这个场景的队友们难忍泪水,心痛不已。

  幸好,第8天,他退烧了,所有人松了口气。

  在利比里亚的300多个夜晚里,一个星空之夜令王凯记忆颇深。

  王凯所在的营区处于利比里亚的自由港边,营区一面靠海,一面邻近一米多高的热带草丛。有一个夜晚11时左右,营区受到一条3米长、20公分粗的蟒蛇的攻击,蟒蛇叼起营区饲养的一只鸭子后,游进了草丛里。王凯与队友们出任务,负责抓捕蟒蛇。

  一名队友拿着红外线夜视仪在至高点为他们探测,王凯和队友们分成几个三人小组,从不同方向进入草丛。“10公分粗的蟒蛇就能缠死一头成年公牛。”王凯和队友们深知,他们要捕捉的蟒蛇有致命的威胁。

  黑夜里的热带丛林对战士来说,视线差,随时受到除蟒蛇外,别的毒蛇、蚊虫的威胁,极具危险。

  几组人同时向草丛深处走去,队友们用无线电保持联系。丛林弥漫着紧张的氛围,王凯和队友不敢松懈,浑身已分不清热出的汗和紧张的虚汗。

  就这么过了一个多小时,终于,传来了好消息,蟒蛇成功捕捉到了,并投放到远离营区和村庄的山里。

  一场虚惊之后,王凯和队友们终于在凌晨回到了营地。在任务区的生活就是这样,并不一定伴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并一定要有惊心动魄的壮举,更不是殊死搏斗的较量。因为身处战乱地区,武装冲突不断、自然环境恶劣、蚊虫疾病肆虐,这些多重的危险因素时刻存在,让人逐渐明白,“生命,在利比里亚,究竟是顽强还是脆弱?”

  维和教会了:满足、感恩、珍惜

  马里加奥当地时间2016年5月31日晚,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位于加奥的营地遭遇汽车炸弹袭击,造成重大伤亡,正在哨位执勤的中国维和战士申亮亮壮烈牺牲。

  那一天,身处利比里亚维和的王凯,惊闻这一不幸的消息,“我因失去了一名好战友感到无比的痛惜和悲愤,并对这起恐怖袭击事件痛恨不已、强烈谴责。”

  王凯回忆起,2015年,面临复退的他却选择代表祖国整装行囊出发利比里亚时,身边很多朋友和家人会问同一个问题:“你怎么想到去哪里?多危险啊!”

  说实话,王凯也想过这个问题,尤其对家人来说,他的选择会让他们担心受怕一年。“但是,我想说,面对祖国和母亲,我既是普通一兵,也是一个孩子,哪个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现丝毫的危险。但是,代表祖国出征,总得需要有人去!”

  当初刚去战后重建阶段的利比里亚任务区时,整个团队都面临很大的困难。在高压强度的工作条件下,王凯和队友们还要挤出少得可怜的休息睡觉时间,花费百天,重建四排新营房,“如果,没有去利比里亚,不曾想到现在的我会造房子,刷油漆,做木工,接线路……也不会知道桶装方便面的保质期是6个月……也不会知道世界的某个角落里还有如此破和穷的地方……”

  回国一年多,王凯说,维和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利比里亚的孩子本该拥有童趣乐事,可是战火阴霾总是残酷无情的笼罩,使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未知的一切。而我们国内的孩子们,从小“吃着薯片、用着芯片、看着动画片”,在蜜罐里无忧无虑的快乐成长,不用担心外部环境的安全与否。

  “这一年,我总是被身边的人和事深深感动,一些场景经历过后,内心也难以释怀。因为身处过战乱地区,让人逐渐明白,其实,我们并没有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只是有幸生活在和平的国家,当我们享有和平时,不该忘记近代以来中国曾经有过的伤痛,应该懂得‘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深刻含义。”讲述维和那段经历时,1993年出生的天津汉子,数次眼眶泛红。

  谈起今后的打算时,这位憨厚的北方汉子露出了憧憬的笑脸:“今年春节期间,我与女朋友拍了婚纱照,订婚了,等今年12月份,我复退后,就回家办婚礼,组建自己的小家庭,赡养父母、陪伴父母。”

  每个时代都有英雄。无论在什么时代,没有人有资格说,危险不该归我,苦难不该归我,奉献不该归我,牺牲不该归我。请问,假使不该归你,那它该归谁呢?因此,当我们安全地行走在街上,幸福地生活在世上,合理的拿到工作报酬……是不是应该为这群义无反顾的军人群体骄傲和感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