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岱山通电话,打一次请付六百元
1946年的《宁波人》刊物第6期第5页,刊登了《岱山电话日内可通》一文,说准备已久的岱山电话公司,工程早已完竣,但尚未正式通话。据称,一旦等东沙角负责人返回岱山,即可开始通话。
不过,通话费可能有些贵,打一次需要六百元。
从该刊物同页的报道中,我们又获知,当时的定海和岱山之间,有恒山轮船由定海开往沈家门,转普陀(疑是普陀山)至高亭。
当然,若你需要前往轮船公司办些业务,请记住,总公司地址在沈家门镇西江路28号。高亭徐聚源、定海道头三北轮埠,设有分公司。
如果你想乘坐这艘七十年前的船,那得赶紧记一下船期,过时不候:每日上午七时,由定海开往沈家门,当天下午就由高亭返回定海。
刊登这两则消息的《宁波人》,是上海四明出版社于1946年发行的一份地方性刊物,出版周期为周刊。
该刊主要登载宁波地区地方事务和当地乡绅、商贾、官宦等各色人物的新闻报道,各县乡教育与文化状况,家乡琐闻、乡土掌故及简讯等。
九十年前的东沙戊辰河长这样子
这是上海《水产画报》在1928年——1929年间(准确日期不明),刊登的一幅照片和照片说明,文字称“岱山四面环海,山居者多为渔民,而山中淡水缺乏,饮食上一大问题。自淡水池开筑后,积储山水备民用,甚称便利。图中之池名戊辰河,盖纪其建筑之年份也。”戊辰河建于1928年。
那么,这张照片又是摄于哪一年呢?
从笔者搜集到的有限资料中,无法找出准确年月日,也未能知晓《水产画报》的主办单位。但从图片说明的行文方式、无标点符号及图中建筑来分析,该照片拍摄日期,当是和戊辰河峻工极为接近的年月。
它会是竣工照吗?摄影作者是谁?又是谁,将它带到上海,登在了《水产画报》上?
似乎,很有令人寻味之处,因为,据笔者查到的一些资料看,当时的东沙,繁华得令人很是吃惊。
以上权作线索,供有志者深入研究。
八十年前,一场火灾毁了高亭全镇?
80年前,一场持续将近三个小时的火灾,使岱山县高亭镇几遭灭顶之灾。
这是刊登在上海《申报》1938年11月17日的一则新闻。
报道引自“新上海社”的消息,说根据甬地来的客人言论,浙江舟山高亭镇,地处沿海,和岱山产盐区域相接壤,是浙东重要的渔盐市场,商业极其发达。十二日中午,高亭镇半街的恒泰米号,突然告知失火。当时西北风非常大,镇上又没有消防设备,导致烈焰滔天,火势蔓延到整个镇,燃烧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整个镇都化为灰烬。只有上街的一小段,因为风向的原因,得以保留。估计被焚毁的商店民房总共五百多间,损失了六十多万元。灾民扶老携幼,对着废墟哭泣,实在是空前的浩劫。《申报》创刊于1872年,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上海滩大亨杜月笙曾担任过报务管理委员会董事长,鲁迅、茅盾、陈望道、夏丏尊、叶圣陶、老舍、沈从文、郁达夫、巴金等都为它写过文章。
但笔者在翻阅这条旧闻时,对消息来源的可靠性有所疑虑。
首先,消息引述的是“甬地来的客人言论”,该“客人”无名无姓,就信息来源而言,未免有不甚严谨之嫌。
其次,报道称“焚毁的商店民房总共五百多间”,看起来,当时的高亭镇全镇规模似乎有些偏小。被焚“五百余间”就代表“整个镇都化为灰烬”一说,令人怀疑。
笔者查阅到1936年的上海《光明》文艺刊物,其第一卷第8期第514页至517页,登载有《岱山的渔盐民》一文,称“高亭、东沙角、石桥三大镇,共有住户11620户,人口49849人”。
《光明》也为当时著名刊物,茅盾、周扬、洪深都曾为它撰文,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就刊登于它的创刊号上。
该刊同期的一篇《定海岱山渔民盐民呼吁书》称:岱山为浙东滨海之大岛,居民六万余人——这个数字,和《岱山的渔盐民》一文较为吻合。
不过无论如何,《申报》和《光明》在八十年前,都刊登着岱山的新闻、见闻,足见当时的岱山并不寂寂无名。
至于那场火灾到底如何、当时的高亭镇规模等事,就留待有心人进一步发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