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基修道 履方致远

  清晨,太阳从海平面缓缓升起,照亮了位于官山和秀山间的瓦窑门岛,也唤醒了小岛上的大桥建设者。忙碌的人群,让原本人迹罕至的小岛变得生机勃勃。

  秀山大桥项目的秀山侧锚碇施工点位于瓦窑门岛上,从2015年10月大桥项目刚进场开始,仝增毅作为该施工点的负责人,日复一日驻扎在这座岛上,不管白天黑夜,只要项目节点,总能在人群中发现那个手持对讲机,壮硕的身影。

  他用两年多时间,一遍遍“到访”岛上的每一寸土地,俨然成了岛上的“原住民”,他和他的“斗士”们,克服一个个困难,将锚碇这位“大力士”牢牢“镶嵌”在了这座悬水小岛上,为秀山大桥的顺利建成,倾注了经验与智慧。

  据介绍,秀山侧锚碇四周围水,潮水流速迅猛,涨落潮时,船舶难以靠岸,施工材料的周转、基本的生活用品运送,都是锚碇建设的关键前提。

  于是,仝增毅一到岛上便积极筹划码头建设。但地理条件和环境的限制,让前期建设工作异常艰难。

  “先从熟悉这座岛开始,不懂我们就问,研究透了、准备充足,难题自然迎刃而解。”仝增毅对岛上的建设者们打气道。

  在熟悉了这座岛的“习性”后,仝增毅又请教了众多拥有海上施工经验的领导同事,并对照以往施工单位所建码头,决定在低潮位时,由挖机开挖海沙,利用混凝土装好墩袋结合钢筋连接的方式,在开挖边界设置“围墙”,来起到阻止海水冲刷码头的作用。

  同时,在墩袋上面浇筑40厘米厚的挡墙,挡墙内侧铺设防滑网填充开挖石方,并在码头建设位置钻了2根入岩深度达2.5米的混凝土钢管桩……

  码头的成功建成,为登陆艇等大型运输船舶停靠,运输项目建设所需的机械设备、混凝土材料等后续锚碇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决了机械设备、施工材料及生活补给品的运输难题,仝增毅和同事们开始了面朝大海的生活。饿了就吃一碗米饭拌老干妈,困了就进集装箱休息,两年如一日,重复着小岛上“起床是工作,睡觉是生活”的定居时光。

  在那段坚守的日子里,仝增毅的工作和生活,便是与同事们交流“活怎么干、为什么这样干、怎么出成效、这样干了对后面的进度有什么影响”,以这样碰头会的形式,直截了当地交流。

  秀山大桥秀山侧锚碇就在这样的“交流中”,一步步井然有序地建造着。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总会出现麻烦和难题,每每施工关键节点,仝增毅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经验,果断、沉着处理,解决了一个个施工难题。“每一次施工,都要以充足的准备工作为前提,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仝增毅经常如此鞭策自己,勉励岛上的建设者。

  在一次例行的施工区域巡查中,仝增毅看到海水冲击岸边沙子,一点点带走岸沙的景象,便联想到围堰位置被海水一次次冲击。“海水冲击岸沙的情景,不就和围堰封底后海水涨潮冲击混凝土的情景一样吗?”仝增毅在脑海中不断问着自己,怎么进行围堰封底呢?

  如果围堰封底不密实,会使海水侵入,导致锚体无法开挖。当天晚上,仝增毅便回办公室查阅资料,一个接一个电话请教项目上在桩基施工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

  最终,仝增毅根据潮汐规律,决定利用高平潮到落潮期间这段最佳封底时间,去完成封底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仝增毅精益求精,严格把关,紧盯时间、潮水等每一个细节,力争在最佳封底时间内,完成封底工作,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而后续锚碇开挖的过程,也验证了“根据潮汐规律严控混凝土封底时间”这个施工工艺的准确性。

  在岛上的两年来,仝增毅与建设者们同吃同住,共同进退,每次只在召开工地例会时,回一趟项目部,带上些日常用品,又急匆匆扎入小岛的怀抱。他以项目部作为坚强后盾,逐步改善岛上职工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投身到大桥锚碇的建设工作中。

  看着岛上一点一点变化,看着锚碇这位“大力士”一步一步成长,仝增毅心喜万分,但想到远方的家人,他又心生遗憾。

  作为小家的成员,他觉得自己是不合格的,每每只能在忙碌了一整天后,在回宿舍休息的片刻,向家中道一声平安与关心。

  这或许是每一个远离家乡建设者的日常写照。他们为了大家只能舍弃小家,在祖国建设需要他们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艰苦的建设工地。

  叹息过后,仝增毅收拾情绪,又满血复活地赶往办公室,把该准备的资料规整好,施工图纸牢记于心,需要提醒的事项记录在册,又查看一遍施工现场才放心回到宿舍休息。

  第二天,清脆的起床闹铃声准时响起,瓦窑门岛又恢复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固基修道,履方致远。只有打好根基,才能走的更远。在完成自己在秀山大桥项目上的使命后,整理好这座大桥建设经验的仝增毅准备就绪,又投身到下一个建设项目。

  截至记者发稿前,仝增毅已离开他生活了两年多的瓦窑门岛,带着秀山大桥的建设记忆,踏上了新项目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