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滴滴凝成精准“量尺”

  测量工作是项目推进实施的先决条件,也是工程质量的第一道防线,即使一个小小的数据误差,都有可能导致大桥无法建成。因此,对于秀山大桥顺利如期建成,测量员的作用尤为重要。

  工程未动,测量先行。

  从建设之初的第一根桩,到工程竣工的最后一次检验,面对方位难测的海面,只允许毫米级的误差,通过测量,测量员从头到尾把握住大桥的方向,杨明明和他的测量团队,用脚步丈量山海,肩负岱山人民圆梦大桥的历史责任,把青春和汗水洒在项目攻坚最前线。

  测量员扛着沉重的测量仪器,常年在野外作业,劈荆斩浪、风吹日晒,测量工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苦工种,是一些青年人不愿干的活儿,而杨明明却愿意忍受这份艰苦。

  在秀山大桥建设过程中,你总能见到这个身体壮实、皮肤黝黑的年轻人,他出现在每个阶段、每个放样点、每个复测环节中,他与他的测量团队顶着寒风烈日,冒着寒冬酷暑,对管区导线、控制点、模板等进行反复细致测量,确保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

  在一次秀山大桥项目控制网复测中,杨明明登上小瓦窑门岛进行控制网复测,由于复测时间长,项目部施工船又只能在潮水处于平潮时才能靠岸,杨明明在岛上一待就是8个多小时。

  那次登岛作业,杨明明仅带去了少量的水和干粮,身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沉重的测量工具。

  复测工作持续了4个多小时,夏季激烈的阳光“烤”得杨明明汗如雨下,等完成测量工作时,登岛时的平潮时间早已过去。

  退潮时的海水水流湍急,施工船只根本无法靠岸,杨明明只得继续留在光秃秃的岛上,等待下一个平潮时间。

  和项目部确认了返程时间后,杨明明又回到复测点,重新又复测了一次。

  就这样,又过去了4个小时,随身携带的水和干粮已消耗殆尽,庆幸的是,海面也逐渐趋于平静。由于阳光激烈,岛上又缺少遮阴处,工作了8个多小时的杨明明体力消耗严重,整个人也黑了一圈,裸露在外的部分皮肤被晒伤,导致脱皮。“低估了这炎热的天气啊!”杨明明摸了摸被晒得生疼的皮肤自嘲道。

  正因为测量工作艰苦,几年来,杨明明的亲朋好友多次劝其调离测量岗位,但他不为所动,依然坚守测量岗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干精一件事,测量工作中所承受的这些难处,与其所获得的成就感相比,不值一提。”面对困难,杨明明从不退缩,依然冲在一线,脸上渗出的每一颗汗珠里,都记录着他精准测量的时刻,透过汗珠滴不断放大的是一把精准“尺子”,和一串串精确的数据。

  在秀山大桥项目进入攻坚冲刺阶段,面对点多面广、海上独立施工点众多、测量队员有限的情况,杨明明首当其冲,冲在项目最艰难前线,时刻担负着测量工作“带头人”的重任。

  在那个阶段,为了不耽误测量工期,不影响到具体施工工作。白天奔波于测量现场,夜里沉下心加班加点计算数据的工作模式,成了杨明明和测量团队的工作常态。

  身体难以忍受时,便就近找个草丛、岩石遮阴处休息一会儿;渴了,就拿出气温“加热”过的矿泉水灌上几口;饿了,就啃几口面包;困了,到外面吹吹海风,洗把冷水脸,片刻后又“满血复活”继续工作。

  大桥建设工期紧张,包括测量队员在内,一年中回家的机会少之又少,也就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回家看看家人,忙碌时,连与家人视频通话都是种“奢侈”,更多的时光,则留给了“早出晚归,挑灯奋战”的工作。有时和家人视频聊天,看到一天天长大的女儿又学会了某样新“技能”时,杨明明眼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思念之情。

  记者手札:在秀山大桥通山达海、气势如虹的背后,是一群可敬的“测量人”,承受着异乡漂泊的孤独,用脚步和汗水精准丈量山海,测量出一条通往“大桥时代”的高质量路线,他们配得上最棒的喝彩和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