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城市执法实现24小时专职化全覆盖

  冬日的夜色降得早,1月10日17时,天已黑透,县城市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办公楼里还有陆续下班的同事,二楼东边大办公室,来上班的执法队员们,抖了抖身上的雨水和室外的寒气,利索地换上制服、佩戴好执法仪,准备上班。

  这是我县夜间执法中队成立的第50天,中队12名队员开始习惯了“下午17时至次日7时30分”这“黑白颠倒”的上班模式。夜间的城市环境也在这群人的守护下,更加有序。

  8小时之外的“全勤执法”

  “全体注意,立正,稍息,出发!”17时10分,当班的9名执法队员匆匆下楼,分成三组,跳上执法车。根据工作安排,他们首先得绕着整个高亭城区,“车巡”40分钟。

  除了“抓到”几辆违停的车辆,10日当天的“车巡”并未发现其他问题。

  “车巡”+“步巡”是队员们每夜管理的“必修课”,风雨无阻。车巡“粗略”,范围更广;步巡“细致”,重点突出。

  长河路是巡逻的一个重点路段。

  “五水共治”以后,放养在长河里的景观锦鲤,被“老夜钓”盯上了。整条河,白天是全方位监管的,所以,鲜有人“下钩”。中队成立以前,局里的执法队员会沿河巡逻到晚上20时,“老夜钓”摸透了这个规律,20时以后,新区星辰大厦附近河段,总是有不少人伺机而动。

  夜间执法中队成立后,巡逻覆盖到了24小时,不少“老夜钓”并不知情,本以为,深夜24时是“安全期”,不料,常常被执勤的队员们抓个正着。一个多月来,夜间执法中队就扣下了20多套钓具。现在,知情的“老夜钓”也收敛了。夜间专职化管理服务更“火速”

  夜间执法中队的基本工作职责,还承担着夜间各种投诉举报的处理。

  “我做过一个粗略统计,平均每天就会接到2至3个夜间投诉。”夜间执法中队队长郑嵘嵘介绍说,夜间的投诉,往往拖不得。

  几天前的晚上22时新区一楼盘夜间施工,噪音扰民。处理这种投诉,工作20年的郑嵘嵘是好手,但这种事情也棘手。

  22时25分,一轮巡逻刚结束,郑嵘嵘和同事立马赶赴施工现场,22时47分,赶到现场责令整改。

  原来,该项目当天的施工过程中,白天有一辆混凝土灌装车的地泵坏了,打乱了工程的节奏,但如果水泥浇筑不连续,放到第二天再做,工程质量会出大问题。灌装车上的混泥土也会浪费。

  郑嵘嵘一边观察现场,一边联系项目经理、技术人员。他发现,现场还有2辆灌装车。根据经验判断,一辆车大概需要20分钟,40分钟内肯定能完工。

  考虑到,企业的效益和市民的诉求,郑嵘嵘随即下了整改通知,责令其30分钟内停止施工。“执法适用怎样的力度,首先需要预测好。如果当时是5辆、10辆的车,那我肯定要求立即整改,不会预留30分钟。”郑嵘嵘补充说。

  据悉,中队成立以前,夜间投诉接听者来自该局各个科室,有些接听者执法业务不熟,接到的投诉还要“弯几个弯”才能得到处理,存在不及时、易误区的缺点。

  以防施工再次进行,郑嵘嵘和同事们,盯到当晚24时才离开现场,并于第二天凌晨1时15分再次复查。

  “黑白”衔接有序城市“看得见”

  跟随着队员们巡逻的脚步,跨门经营、停车秩序等夜间城市问题得到了重点关注。

  “从中队成立以来,就对夜间跨门经营等重点问题进行了针对性整治,统一管理标准,并下发了一批限期整改通知书。”郑嵘嵘介绍,虽然和白天的工作职责基本一致,但管理的具体侧重点又有不同。

  县城市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曹啸海表示,成立夜间执法中队是强化城市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创新城市管理的必然举措,是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的必然选择。

  夜间执法中队的成立,提高了城区管理的机动性,让城区管理全时段全覆盖,形成了长效化的管理机制,使管理成果维持不反弹,管理上也不存在空档期。

  11日上午6时,为防止流动摊贩“出动”,夜间执法中队在下班前又一次出发巡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