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殷周时,茶已成为贡品。秦汉时,茶的种植、贸易、饮用已逐渐扩展开来。关于茶的药功能,约起源于神农氏,由代代口耳相传,东汉时期才集结整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又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食经》中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相传,徐福把中国药茶带到了日本,逐渐发展成为日本“茶道”和日本的“国粹”。那么,徐福是出生在中国北方茶乡的方士,且在日本作为“医药神”,在徐福东渡寻找长生不老之仙草时,是否带去药茶用于治病,这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从徐福出生地的说起
徐福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时,记为“徐巿”,后面才叫徐福。“齐人徐巿(即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司马迁留给世人解不开的千古谜题。徐福东渡随有童男童女、百工和武士数千人,装载上粮食、种子、淡水等物品,分乘大型楼船百艘,这在2000多年前是空前的壮举。当时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茶叶之路、香药之路之称。但由于徐福第二次扬帆东渡一去不归,致使这个航海事件带有神秘色彩。
徐福(公元前255~?),亦作徐巿,字君房,秦代方士,博学多才,精通医学、天文、航海,主要以行医传道为生。关于徐福的故里有四说:今江苏省赣榆县(原山东属地)金山乡徐阜村说、今山东省平度市徐福村说、今山东省龙口市徐乡说和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附近徐家大村说。
江苏连云港赣榆,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载,齐时琅邪郡包括今连云港市赣榆县。又根据历史记载以及出土文物表明,这个地方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琅琊郡。明清时的《赣榆县志》、《海州直隶州志》都有徐福村的记载,徐福村曾被改为徐阜村。可以认定徐福是赣榆人。赣榆金山徐福村(古称徐阜村)建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徐公古祠。笔者曾于2016年去赣榆走访,查阅了光绪《赣榆县志》等,志载:“在县东海中五十馀里者独一泰山山东北趾有石池立半在水下追归如碑糟文约略可辨地道记海中去岸百九十步,步有秦始皇碑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三字,渐至加其上一丈去则三尺所见,传者所云始皇登此求神仙勒石而去。”
今山东省平度市徐福村,光绪版《平度志要》记载:秦始皇派徐福往日本求长生不老药,耗资巨大,并带有童男女各500人,从丽山老子隐居过的仙人洞,取走古本《尚书》百篇,由蓬莱山出发到日本。汉代人为纪念徐福,以人名取村名,以徐福为即墨(治所在今平度境内)人。
山东龙口(古称黄县),五山中的东莱在黄县,曾经有个地方叫“徐乡”,今徐福镇(古称徐乡县)有一个徐公古祠。老黄县历史上有徐乡、士乡之称。至于徐乡的得名,元代史乘专家于钦在他著作的《齐乘》中说:“盖以徐福求仙为名”。汉代班固在他的《汉书·地理志》中载,东莱郡有县十七,最后为徐乡。在相关历史文献中也找到了徐福曾经在龙口学道的记录。传说,当年徐福出海东渡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并且还把自己的母亲安置在这里。
琅琊台位于山东省胶南市琅琊镇境内,东、南、北三面濒临黄海,一面与陆地接壤,海拔为183.4米。据《山海经·海内东经》云:“琅琊台在渤海间。注云:海边有山嶕峣特起,状如高台,此即琅琊台也。”山东胶南琅琊台不远的黄岛牛王庙村有徐山。琅琊台仍然保留着曾经面见秦始皇时徐福居住的庙宇,名为“徐福殿”,记录着:“徐福出生于山东胶南,从小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长大,喜欢儒家学说,尤其精于研究阴阳五行,是位造诣精湛的杰出方士。但正值战国末期,诸侯纷争,百姓生灵涂炭,徐福忧心忡忡想寻找能解救百姓于苦难的方法。终于有一天,他在读《列子?汤问》时发现一个理想所在,原来茫茫大海中隐藏着方丈、瀛洲、蓬莱三座神山,山上的楼阁全都由金玉砌成,旁边长满了仙草,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这一切都让徐福强烈向往。”清乾隆版《胶州志》云:“徐山在灵山卫北。”《齐乘》云:“徐福将入海会于此山。”
二、有关徐福种茶、制药的地方志记载
茶叶,既可解渴,也可为药用,历代医家除专用茶叶治疗某些疾病外,还用茶与其他中草药配合治疗疾病,尤其是茶叶与食用药用天然原料的合用,更增强了茶饮的保健功效,也扩大了茶饮的应用范围。
茶叶起初主要用作祭司和贵族入药。据传,有一次徐福见秦始皇面色焦悴,还闻到一股积食的气味,徐福取采自山里的茶叶剪汤,让秦始皇服之一,始皇才消除积食之患。
江苏连云港赣榆属我国江北茶区,是我国最北部的茶叶生产区,赣榆境内所产绿茶,均以境内山岭、丘陵地带所植茶树新叶为原料,盛产芦阳春茶、徐福茶、夹谷春茶、凯碧茶等。相传在2200年前,精通医术及制茶术的秦代著名方士徐福,在东渡日本前,曾在金山一带种茶、制药。在徐福村出土的一个石药碾,发现之地距离传说中徐福的种药地不远。
山东胶南琅琊台不远的黄岛牛王庙村,有一座海拔只有87米的徐山。晋代地方志《三齐记》记载:“徐山,方士徐福,将童男女三千余人会此入海,采药不返,因曰徐山。”山上留有一个面积约20平方米的天然洞穴,里面有石炕、石桌子还有石凳子,传说是徐福住过的“徐福石屋”。徐山有民间传说,当年徐福在石屋旁边种了棵茶树,不仅味道好还能治病,村民有个头晕、肚子疼的喝几口茶水立马就好了。为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一位村民杀了头驴送过来,那天徐福正好出去采药,留两个徒弟看家,俩人自作主张收下了。捡柴烧水煮驴肉等徐福回来一起吃,不曾想这香味实在诱人,两人偷偷吃了几块,吃完突然觉得肚子发胀,“师傅以前总拿茶树泡水救人,我们也试试吧。”说也神奇,喝了几口茶水确实舒服多了,可没一会,俩人又饿了,就这样饿了吃,吃了就喝茶水,喝完又饿,如此没多久,驴肉全被他们吃光了。等徐福回来一看才明白过来,是这俩徒弟喝茶时放多了茶叶,才觉得总是饿!后来徐福东渡,这棵茶树被老百姓采光,渐渐枯死了。
三、徐福在东渡时在经过地留下的民间传说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传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精通医术及制茶术的方士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带着丝绸、茶叶东渡,去蓬莱求药和寻觅安期生,经岱山后去往日本。徐福东渡,舟山始为中日文化交流中转站,继而成为面向东北亚、东南亚传播华夏文明的海上必经通道。徐福在东渡日本时经过地时留下许多茶的传说,尽管不能作为信史,但是在民间留下了一定的痕迹,至今还有影响。据说徐福东渡曾途经舟山群岛的岱山,因而在岱山也遗有徐福蓬莱得“仙芝”的传说等民间故争。
徐福蓬莱得“仙芝”的传说
相传在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八年)间,九鼎迁秦、并吞六国的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统天下和建造长城的伟业,便开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奇。为了实现长生不老、永做皇帝的梦想,他派遣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有方之士徐福,请得斋戒,入海寻仙草,去求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上的神仙施舍长生不老之药。徐福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济人利物,人称赞之。于是徐福预备了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带着三千童男童女,登上新打的十几艘楼船,浩浩荡荡地从慈溪达蓬山出发,沿南路向东北航行。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那一天,只见古翁洲海上有一东西走向,东宽西窄,形似桑叶之岛,浮在烟涛之中,岛上云雾缭绕,仙岛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变幻莫测,风光迷人,徐福疑是海中的“蓬莱仙岛”,必有有神仙居住。忙下令船队驰入自南浦,靠埠上岸。徐福为寻“仙草”,几年间曾三度入海,长期生活于海上,每新到一个地方,他总要先对周边环境实地勘踏考察,以确定是否有仙人所居。
徐福见岛上东南部秀丽挺拔的磨心山(摩星山),是全岛的最高峰,逶迤似龙,如能登得顶峰,就能摩到天上的星星。且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山岗绵延叠翠,群峰环拱,慈云祥瑞,且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湿润的空气把山上的草木洗得苍翠欲滴,一碧万顷。于是他带着百工,拨开野草枯藤,登上海拔257.1米的山巅月平岗。徐福站在磨心山巅,极目南眺,山海美景尽收眼底。只见海中岛屿星罗棋布,围环于大岛外延。海天苍苍,浩淼无际,渔帆点点,波光粼粼,“廓落溟涨晓,蒲门郁苍苍,登楼礼东君,旭日生扶桑,毫厘见蓬瀛,含吐金银光”,真真是一个极妙极美的仙境。
由于,登山后徐福感到口渴极了,上山带着的水早已喝完,徐福只得去找山泉水解渴。寻水之时,见山上有一山洞,此洞深广如屋,洞顶岩缝中不时渗出水珠,滴落之声音清脆似珠落玉盘,积聚成清澈的甘泉。洞旁有几棵树龄千年以上、树高达十多米的古茶树,开着白色黄蕊的茶花,长势蓬勃生机盎然,古茶树上笼罩着乳白色的雾气,如裹着一层轻纱。古茶树下有一鹤发童颜的老丈,长髯及胸,慈眉善目,仙风道骨,结跏趺坐作莲花。见徐福上前讨水喝,老者一笑言:“寒暑八百哉,早知子所至,汤水已备于此”,遂起身端出一铜龙首盉。徐福见那盛茶的是一西周之茗器,盉中的茶火,用山间泉水冲泡,芽叶成朵,汤色绿黄,香气清爽,略带腥味,但呷了一小口后,甘冽甜美,满口润甜,香幽味醇。清冽甘美之茶水润喉而下,徐福品后只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回甘馥郁极其绵长持久,真真是美哉快哉。正当徐福在品茗引思,更觉心旷神怡时,老丈随手又递上一棵黑郁色的老茶树籽,一边叮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知子要乘槎浮海,东渡扶桑,此物虽蓬莱山野自然之物,但吮露润雾,天涵地载,得天地之精华,其性精清之真,又兼山地清冽涌泉为上,道成蓬莱仙芝。可携此而去,以此润喉吻,清肌骨,养生气,通仙灵。受用一生,千岁而有婴儿之色也。尔有使命,未宜即留。当以东风相送,无愁归路遥也。切记,切记……”
徐福垂首弯腰双手受之,侍他抬头一看,老丈已乘鹤升天,飘然而去。徐福见景大悟,才知道老丈就是徐氏先祖徐偃王。在7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徐国第33代国君徐偃王因“义不忍斗”,带着数万百姓随他而逃战,退至东山(今邳州西北徐山)后,造舟由黄河而入海,到达越地。“去之东海”而最后逃到了舟山群岛后定居,在临城翁山一带筑徐王城,后又隐居于蓬莱岛的。周穆王在徐偃王逃战后,又封徐偃王的次子宝宗为爵,都彭城,继续治理徐国。秦并六国后,齐国徐氏后裔皆散为民户,成了秦的“编户”。徐福见是老祖显灵,忙率领手下众人,跪地三拜这已在蓬莱仙岛得道成仙的老祖宗。
据传,后来徐福率众从岱山继续出海东渡,公元前219年11月28日来到“平原广泽”的日本(三神山),在气候温暖、风光明媚的纪州熊野新宫(今和歌山县新宫市)一带登陆,他感到当地、人民友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繁衍生息。
徐福与“婆婆茶”的故事
相传秦始皇二十八年,派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余人,入海寻求蓬莱、方丈、瀛洲仙山,采集长生不老之药。那么,虚静恬淡的海岛茶文化是否与道家文化有着更深刻而久远的联系?徐福与“婆婆茶”的传说也许可见一斑。两千多年前,徐福东渡船队行驶至东海洋面,遇到一次热带风暴,船队靠泊岱山岛避风,过了几天大风虽明显减弱但巨浪未息。这一天徐福带领两个随从上山观察海况,此时正值盛夏,一行三人爬至摩星山腰,个个大汗淋漓,口渴难忍,当时有一随从发现不远处有几间茅房,袅袅炊烟正在飘出,遂向徐福请示,是否上门讨水解渴,得到徐福应允后三人行至屋前叫门,屋里有人吗?我们路过讨水解渴。只见柴门开处,走出一位身着土布衣衫、发髻盘起、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婆婆。婆婆抬眼望去,见三人不像当地渔民,个个气宇不凡,尤其是为首者,温文儒雅、道骨仙风。婆婆急忙迎客进屋,端凳让座,拿出三只土碗,从罐坛中捞出一把绿色干叶,逐一放入碗中,并将刚烧开的山涧泉水倒入碗中,顿时满屋清香。徐福端起喝了几口,感觉香味浓郁,回味无穷,暑热尽消,精神为之一振。徐福即问婆婆此叶为何名称,婆婆答曰,此叶不知啥名,是自己从寺庙后山上采摘而来,经祖传秘方炒烘而成,只给自家和亲友饮用,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等功效。“我生求羽化,云中采药蔬”,徐福闻后心里暗想,此草莫非是我东渡数次苦苦寻求的草木仙药之一?徐福询问婆婆,此叶既然无名,我给它取个名称,就叫它“婆婆茶”如何?婆婆连声称好。徐福与婆婆聊了一会便吩咐随从取出十个铜钱给婆婆作为茶资,并向她要了少数茶叶和种子,辞别而去。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婆婆茶”是否与徐福东渡有关,与日本茶道文化有联系,需要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考证,但岱山产茶历史悠久却是事实,有关“婆婆茶”在《岱山镇志》上有记载。
四、徐福东渡后,对日本茶文化产生的影响
在隋朝之前,中日种茶饮茶多在南方,尚未发现中国茶直接东传日本的记载。古代的日本没有原生的茶树,所以没有喝茶习俗。日本茶文化的悄然兴起,当也是徐福东渡之后的事。最初提出徐福东渡日本的是五代后周时期的和尚义楚。义楚和尚所写《义楚六帖》中“日本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也,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民。”
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称,徐福两度东航,“携百工,资五谷而行,由琅琊港起航,入海求仙,后到达日本,徐福带去了水稻,教这里的人们水稻耕作、医药知识、金属冶炼、纺织技术,在那里传播先进生产技术和中华文明。日本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医药神”。由此我们得知徐福二渡日本,带去的是古代中国的“百工之事”,如汉字、中草药和水稻种植等许多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儒家思想的传入,对日本人民起到了教化作用,使日本从没有文字,也没有农耕的采集、渔猎原始社会(绳文时代),忽然飞跃到会使用青铜的农耕弥生时代。在日本福冈的考古发现,在同一个历史时期,日本人民开始了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种植。恰怡在同一时期,日本也开始使用青铜器和铁制生产工具以及茶叶、丝织品和弓箭等,而且开始出现了文字。应该说在“弥生时期”,中国药茶对日本的茶文化萌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日本学界、考古界公认:弥生文化是源于中国北方的文化。
中国茶文化传入后,被日本人逐渐吸收消化。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初期。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日本从茶传后,日本人也强调茶的养生功能。日本第一部茶学著作,日本临济宗初祖荣西禅师(1141—1215)的《吃茶养生记》中称茶能治万病,:“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寿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他在书中茶提神和健胃功,将茶称为“可以延的妙药”,是“上天的恩物”,“圣药之本源”。证明了日本人接触和饮用茶是从实用这一前提开始,而后才被后世尊为日本茶道。早在奈良朝时期日本已将茶从中国引入,通过《吃茶养生记》更可明确地看到茶是由中国传入日本。
至今日本保存着不少徐福活动的遗迹,在徐福登岸的和歌山县新宫,有徐福发现的使人长生不老的一种草药,能补肾治病,还有徐福和他的随员七人墓、徐福宫等。九洲岛佐贺县金立市乡村有“徐福上陆地”纪念碑、徐福的石冢、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徐福作为一个知识和医药之神受到人们的膜拜,其他还有水神和农业神。日本《国文通考》记载,“今熊野附近有地曰秦住,土人相传为徐福居住之旧地,由此七八里有徐福祠。”新宫还有让当地人们引以为荣的“徐福茶”、“徐福饼”、“徐福长生不老果子”等。
据徐福七世裔孙秦福寿文,日本第七代孝灵天皇之时,徐福渡来日本列岛,先后抵筑紫(九州)、南岛(四国)、不二山(富士山)。徐福把7个儿子改为日本姓氏,长子姓福冈,次子姓福岛,三子姓福山,四子姓福田,五子姓福畑,六子姓福海,七子姓福住,然后把他们分别派往7个地方。徐福带去了童男童女、百工、谷种、农具、药物及生产技术和医术,还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山药草雨余肥。”日本人认为对日本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司药神”。现在日本原产于日本八丈岛有一种叫“明日叶茶”的茶叶,它最特别的地方是叶子摘掉后马上又会长出新叶,所以叫明日叶。据说是当年徐福带到日本的,因而也叫“徐福茶”。明日叶在明末药草名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记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中,明确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型和一个专用术语。徐福东渡携药茶而去则是一种口口相传延续至今的地方民间文学传说,这种具有一定文化特质的文化现象,有其传承的深层次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元前2世纪左右,东亚地区以海洋为通道进行文明交流的境况。地方民间文学传说,连云港徐福传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福生态园里有千亩茶园。在这些传说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徐福东渡传播中华文明的“民族记忆的背影”渐行渐近……
(刘胜勇 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