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海洋文化 > 岱山史话

蓬莱书院与陈公台
 
http://www.daishan.com  岱山新闻网     2019年4月11日 14:34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蓬莱书院”这个被群岛已遗忘多时的名词,今见以上名词,是否有点惊异?

  岱山原称蓬山,蓬山是人们心目中的蓬莱仙境前身。自唐始,岱山一直沿用蓬莱乡之名。用蓬莱二字来解词释义:蓬:荀子说:“逢生麻中不扶自直”。礼内则有注:“蓬御乱之草”。诗小雅:“维柞之枝其叶蓬蓬”。(传)盛貌。又地名说:“周割巴州之伏虞群立蓬州,因蓬山而名之”。莱:“说文:蔓华也”。是蔓延华荣之意。“玉篇:藜草也”。“又注:藜草似蓬”。中国古老解词释义工具书“尔雅:作厘”。厘字“说文:家福也”。“尔雅释草:厘:蔓华木作厘,俗从牙作厘”。又注:“古曰厘,力之反又音来”。(以上摘自康熙字典申集上)

  岱山古有“岱山书院”,那是南宋咸涥七年,在今枫树村酒坊自然村中。时任南宋昌国县令,赵与沐有记,黄震先先东发氏有记,那是里人魏矩等人发起兴办。他为岱山培育人才,立下不朽功绩。

  继而,90年后,蓬莱书院建立。又在原蓬莱书院故址中,在清咸丰年间,先立“劝善仙馆,”后又在同治年间,再改蓬山书院。以下汤浚先生在“岱山镇志”中都有记载。探考岱山历史,蓬莱书院可追溯到元朝末年,至正年间。

  (一)方国珍据岱

  据《明天启舟山志》元,陈麟人物记载:陈麟字文昭是慈溪县令,被方国珍带到岱山,羁押在东岳宫。那么,陈麟是如何来到岱山?现来将他解开那段岱山尘封记忆。

  方国珍(1319~1374)浙江黄岩(今台州市路桥区)人,身长面黑,脸如瓠形,力逐奔马,世以贩盐浮海为业,杀怨家起事。元至正八年(1348年)十月,在浙江台州,举众起事,反抗元朝廷,后攻占温州。

  至正十一年春,(1351年)方国珍率领起义将士,战舰百余艘,来到舟山群岛第二大岛岱山为巢穴(一九九四版《岱山县志》有记载)。

  方国珍将他战船停抛在现在的龙眼自然村之间,将他的营地、指挥中心座到外司基巡检司内。

  因当时岱山在东岱山与西岱山之间有一条大港,它南北相通,就是现在的飞机场。这条大港是一条天然避风良港。港的旁边有各种商行。他一度成为舟山最繁华的一个商业港口。故在各种舟山古志中说:岱山在唐、宋、元时期,极其繁荣。

  另据司基世代相传,司基有城墙与巡检司,东岳宫相连。据查考确有此事,在明中国国防巨著《筹海图编》中有记载。

  方国珍看到以上岱山的战略经济位置,就决定选择岱山为巢穴。

  时任,昌国知州,帖木儿不花,获知方国珍占领岱山,于心不快,急会同州判官赵观光一起,率水师前往岱山驱赶,来到秀山,会同秀山民军,以装军威。有踏平岱山,一举消灭方国珍之势。

  方国珍得到探报,定海元军要来剿岱山。方国珍急统领所部迎战,元军船队于灌门(就是现在定海与秀山洋面)。

  双方开始交战,秀山民军看到方国珍船队如此强大,都不战而退。昌国州知帖木儿不花与州判官赵观光拼力厮杀,终因寡不敌众,不到一个时辰元军溃败,帖木儿不花战死,赵观光阵亡,死者无数,余者各自逃命。

  方国珍此战大胜,从此在岱山站稳脚跟,以岱山为大本营,向宁波、镇海、慈溪发展。

  至正十五年春,方国珍军攻占宁波,而后再攻慈溪。当方国珍兵围慈溪城后,叫时任慈溪县令陈麟到帐前回话,献出慈溪城。

  而陈麟本想拒绝,但又怕方国珍大兵破城,要连累无辜百姓,他有点于心不忍。所以陈麟独自一人来到方国珍营帐中,用严正以色之态。劝说方国珍不要攻打慈溪城,“双方对阵,于民无关,有什么事情,冲我而来,希不要涂炭我城中无辜百姓生灵。我今只身而来,你要杀我,非英雄好汉也。”

  方国珍被陈麟说得无话可说,即要陈麟解散城内民军,欲再杀之。慈溪城中百姓知道此事,不管死活,走出城门口,跪地哭呼:“奈何舍父母乎?”方国珍看后,不由感动。去掉动杀念头,便将陈麟带回岱山司基,羁押在东岳宫内,交于宫内道士看管。

  一天,陈麟从大殿中下来,不幸脚被扭了,无法行走。方国珍知道后,来东岳宫看他,总以为是陈麟在装病,但看到他脚肿的厉害,不由方国珍不信。

  随着时光,日子一天天过去,有一天,方国珍到东岳宫转游,见陈麟天天无事,整天拿着一本书,方国珍突然心血来潮,想到自己来岱多年,应对岱山百姓留下一点念想。于是,他对陈麟说起,可否为海山弟子,讲学论经。陈一口应承。从此,陈麟开始了他一生的抱负,为行“严师弟子之职,”为振兴蓬莱书院,而呕心沥血。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方国珍以岱山小,在同年冬月,攻占舟山定海城,时有义军二十余万,战船一千有余,成为一支威慑元朝和朱元璋的海上强大义军。

  方国珍占领岱山四年,他给岱山人民安定,为发展岱山渔、盐、农业、船舶修造,为海山人民摆脱愚昧,再倡蓬莱书院。他在岱山的四年政绩,值得流传。

  (二)探考蓬莱书院及陈麟掌教

  陈麟,字文昭(生卒不详),温州永嘉人。其先祖,自福清迁居而来。元至正甲午,以易经贡春官己科得中,授予慈溪县令。在慈溪,自元开国以来,没有一个能由陈麟相比,他为官清廉,凡事都为百姓着想,深得慈溪百姓拥戴。

  至正十五年春,自被方国珍从慈溪带回岱山,羁押在司基东岳宫内,由道士看管,时过数月,方国珍要他为海山子弟讲学明经。陈麟觉得每天无聊,也就乐而接受。

  初,在东岳宫内试讲,只因陈麟在元全国大考中获得进士学位,他的学识渊博,口才了得,深得岱山学子敬重,因他课讲得特别好,被一时传扬开去,只使到东岳宫来听陈麟讲课之人,不断增加。使东岳宫对各地来烧香的客人有到影响。为避免东岳宫拥挤。有人提议,将陈麟讲学堂迁到东岳宫东侧,象鼻山岗墩去。

  司基:中座,巡检司、盐监司,东称大山、南称四明山、西称龙山、北称虎山,龙虎山直面称蛇游山,东北向叫象鼻山。象鼻山向北,有岱山象征性的悬水小山,称向蓬山,似如铁墩一块。岱山古称蓬山,蓬山是蓬莱的前身,岱山自唐始一直称为蓬莱乡。

  陈麟自将学堂搬到象鼻山岗墩后,取名“蓬莱书院”,在此执教十年正。(以后世代将象鼻山岗,改为书院岗墩)。汤浚先生在《岱山镇志》十五卷志人物陈麟记中说:“岱山故有书院,麟重兴之。”全祖望在《司余土音、陈文昭、岱山操诗话》中记述:“昔年宝峰兮,北面受教。”“洋洋东海兮,岱山其岙。”有关陈麟人物自明朝《天启舟山志》始到清《康熙定海县志》《昌国典咏》,光绪《定海厅志》《民国定海县志》《民国岱山镇志》都有转载。

  岱山老百姓世代都叫象鼻山为书院岗墩。此书院向北之自然村叫朝北岙。蓬莱书院在朝北岙之上,是元末方国珍创建,陈麟掌教,他可追溯到元至正十五年。而岱山书院创立时间,应自宋咸淳间,到元至正年间相距90年历史。又从元至正年间到清咸丰年间,又相差500年左右历史。

  岱山的书院历史应是:岱山书院创立南宋1265年,蓬莱书院创立于元至十五年1355年,明洪武19年毁于内徒,而蓬山书院是在蓬莱书院故址中所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由严州逐安县贡生,洪自含、里人,方炳泰,邬北权、王敬所等人重建。

  在岱山,历史上都知“岱山书院”“蓬山书院”。而被历史抹去人们记忆中的“蓬莱书院”今天又生了出来。这事,脱不了关系的是那本《民国岱山镇志》,此志在记入浙江学政徐树铭:《蓬山书院记》一文中有错。《民国岱山镇志》有记:昔元至正中,灵绪乡人尝建泽山书院以祀先生,今遗址荒矣。昌国旧有岱山书院,昔先生为史馆阅时尝为之记,圮於元,修於明,明末又圮。而清光绪《定海厅志》是这样记入,浙江学政徐树铭的《蓬山书院记》:昔元至正中,灵乡人尝建泽山书院以祀先生,遗址荒矣。岱山旧有蓬莱书院,先,先生为史馆检阅时尝为之记,圮於元,修於明,明末又圮。在过去,大多数人无法看到历史志,只有零星少人人才能接近史志。所以,岱山的“蓬莱书院”只有零星记载,稀为大多数人熟知。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岱山内徙,荒废时日太久,历史记载断续。

  据以上记载:岱山的:“蓬莱书院”陈麟在此书院掌教明经十年,已有记载,他倾于元,修在明初,明十九年,岱山内徒后,他就彻底毁坏。

  据舟山各种古志记载:岱山确有“蓬莱书院”,他的遗址被后来的“蓬山书院”所利用。因这个结论,浙江学政徐树铭先生已明确记述。

  (三)史传陈公台

  一个偏僻而清静的象鼻山岗,自从创建了蓬莱书院后,就显得格外热闹。蓬莱书院虽然当时房屋很简陋,但学生子们贪的不是建筑好坏,而看重的是陈麟这个掌教,在明论经文时,堪称一绝,使得学生子个个佩服。

  说起陈麟此人,也算是一个怪人,他规定学生子每天上学堂,必须要背一块石头,如果那个学生子没有背石头上山,就罚站半天,并要在第二天补上,如不补足,罚站一天。就这样,日复一日,月过一月,数年后,就堆积许多石块,陈麟叫学生子,在多余时间里去自筑石台,以此来借学生之力,来学做人艰辛之道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人生一切烦事,重而懂得自己动手其乐无穷,使学生子团结一体,奋力向上。

  经过全体学生子努力,一个圆形的石台终成成果。尔后,陈麟让学生子,坐在上面,相互探讨学术心得。每当有客来访,陈麟就请客人同坐在台上,把杯喝酒畅谈,久而久之学生子当成了习惯,岱山的一些乡民,知道了这些事,都争着不管家中有大小事都上书院请教,而陈麟先生总是乐而接待。每当乡民之间,有不平之事,陈老先生劝说双方,都合情合理,使双方都懂利弊关系。所以,人而敬畏。连一些抢犯贼人也说:“勿登此山,有陈公在也。”可想陈麟先生在岱山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人人以见陈麟先生为荣。于是,岱山人民给此台送上一个大号,叫“陈公台”。

  方国珍离岱后陈麟先生仍留岱山蓬莱书院内掌教,方国珍归顺朱元璋后,明朝对蓬莱书院内的陈麟先生十分关注。明朝廷准备受理,陈麟先生为户部主事,佐尚书贡师泰,往理福建盐铁赋,以及温州路瑞安知州等职。这些官衔,都没有打动他,他以本人身体欠佳而婉言谢绝。又有丞相河南王总戎太原,承制授予陈麟先生为:中顺大夫,秘书监丞等职,他都称鄙人,身有疾,而辞退。为兴办岱山蓬莱书院耗尽精力,行严师弟子之职,实难能可贵。

  要寻找“陈公台”遗迹,必先确定蓬莱书院遗址。据浙江学政徐树铭在《蓬山书院记》中提“乃建复旧宇名之,曰“蓬山书院”,这就说蓬山书院建在原蓬莱书院遗址中,蓬莱书院该在,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岱山内徙时所废遗。到清同治初,建起蓬山书院,已有470年历史。

  记得1947年,本人刚参加生产队劳动,那是六月,天很热,为了解渴,去书院岗人家讨水喝,那还是我第一次去书院,见那民房很矮小,所砌筑的石头没有菱角,又都很小,顺便说了一句,“这里的房屋喳介低,石头又小,多员形。”我的堂兄说了一句风趣话,“员员石头,员员洞。”就是这句“员员石头,员员洞”,忆起了当时书院那位老婆婆一句话:“阿拉祖宗到岱山,就来这里定居,当时,这里是倒塌房地,有很多石块,当时,对面小河墩还堆着很多石头。”

  查考,蓬山书院遗址,在今书院水库之中。那么,原蓬莱书院的遗址也在此处。而这个“陈公台”,很有可能,就在书院岗墩的山塘墩向西之地。是否此处,要进一步考证。

  有关《民国岱山镇志》中转载,浙江学政徐树铭先生的《蓬山书院记》一文,其中有句“昌国旧有岱山书院”之词。是错句。应以清光绪《定海厅志》,记述浙江学政徐树铭先生的《蓬山书院记》为准。其记:“岱山旧有蓬莱书院”之词。

  无论《民国岱山镇志》是转摘,排版,印刷或其他原因出错,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其他人无与论讨。

  有关陈麟百年以后,葬在何处,众说不一。据温州府志记载,“陈麟羁縻於岱山,朝廷屡迁秩不得赴,卒。是麟卒於岱山也”。

  元未诗人,戴良为陈麟作传中说到,“君留海上十年,移郡城又三载。而版图内附,于是南游闽中,未几竞卒於闽之寓舍。”

  据查考,岱山没有陈麟先生墓域。这么有名望的主教,如葬在岱山,必有踪迹与记载。如戴良所说,陈麟先生去了闽中游玩,卒于闽中寓舍,极有可能。因岱山在明19年,全岛内徒,使岱山变成废墟。书院关闭,陈麟不得不离开,去福建等地游玩访友。十几年的蓬莱书院,不复存在,而留给后人,永久的历史记忆。

  (四)趣论蓬莱书院之迷

  “蓬莱书院”,在岱山确有这个名字。但他为什么会成为舟山未解之迷,只留“陈公台”古迹遗名,而没有实迹记载。舟山明明在历史上有此书院,为何到后世隐名匿迹?不让后人知道。

  联想,明朝中叶,嘉靖年间,浙江巡抚胡宗宪,为安定东南沿海,他计剿徐海,诱捕王直,在舟山为驱剿王直残部,将近十个月的时间奋战,为平定东南沿海贼寇,功不可没。但只因他是严嵩党的成员,又因在诱捕王直时,假冒圣旨过,就被历史遗忘,被后人收录到《中国未解之谜大全集》一书内,被文人墨客而忌讳。

  而“蓬莱书院”,被哪些文人墨客隐匿埋没又是何因,这可能与创建“蓬莱书院”的方国珍有关,方国珍他不是正宗的帝臣之后,他靠世代贩盐,浮海为生,为了同行,杀怨家起事。后来,虽被朝廷朱元璋招安,钦赐“广西行省左丞之职。

  在舟山十二年,方国珍在舟山老百姓心中,虽然评价较高,在他离开舟山,赴京就封时,就有上千人阻道,请求朱元璋将方国珍留在舟山任职。此事,得到朱元璋感动。以《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为真,大祖叹曰:“方氏未必无人,我何必苛求。”“太祖厚遇国珍,赐第京师,宴功臣次。未几,授广西行省左臣,奉朝请。”

  方国珍,在舟山十二年,除保境安民,鼓励舟山百姓,大力发展渔、盐农业生产,处处为舟山百姓着想。以朱元璋部将朱亮祖评价为真。其说:“方氏出没海岛,擅鱼盐之利,富甲天下。”

  方国珍虽然在舟山老百姓心中有分量,但在,那些文人墨客笔下,始终是个“乱臣贼子”。在中国世代都以“成是王者,败是贼”为概念。总以为“好人勿造反,造反无好人”的论条为基础,以阶层界限来写历史事件。

  历史上书写的“史记”“地方志书”,都由各地的文人墨客来书写,他们所代表的是当时,当地的官僚阶层。所以他们最异己这些乱臣贼子,好人勿造反的人。

  所以,在地方志中,都称方国珍作乱记述。就此原因,让后人很难看到“蓬莱书院”的真实记载。只有浙江学政徐树铭的不多之句记述和《民国定海县志》中有“蓬莱书院”之句。除此之外,其他文史爱好者,均无书写岱山“蓬莱书院”的各类文章。

  由方国珍创办,陈麟执教明经的蓬莱书院,毕竟是一个培育人材,去除愚昧。为当时的岱山“百年树人,功在千秋”做了一个标杆。我们总不要以为,方国珍出生低微,靠造反起家的人来立碑颂德。但毕竟方国珍为岱山及整个舟山做过的事,都有记载。我们总不要用“贼的儿子,总是贼”这个概念来衡量,方国珍在舟山的一切功绩。

  几年前,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他讲到:“………只要有益于人民和社区,他们的劳动同样是光荣的同样值得尊重。”

  附笔

  “陈公台”一个岱山难忘的古迹,岱山有多少人,在不辞艰辛地为他寻找。现在可以确认,原来蓬山书院遗址,就是当年蓬莱书院故址。那么这个“陈公台”,就在附近。

  岱山发展旅游事业,有关部门可否,再造一个“陈公台”。

 
来源:今日岱山 作者:郑信章 初审编辑:刘王明 责任编辑:陆双燕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美育 共赴”美术作品联展开展
我县多人荣获省市级“新时代好少年”
【健康岱山在行动】助力全民健康 ...
【安全生产在行动】 强化“九小场...
鼠浪湖创新创效项目获全国奖项
【岱山党建】李宏宾:强服务 重保...
【安全生产在行动】隐患排查无死...
岱山迎来全球首次双“40万吨级”...
“践行道德风尚 弘扬时代新风”系...
县政府召开2024年第17次党组会议 ...
 

关于我们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11号 浙ICP备20005816号-1
电话:0580-4406519(FAX)
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公网安备 330921020001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