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孩子需要蓝色之约

  上周末,岛城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黄茅岭乡大山小学在地图中查看的10个孩子。夏日炎炎,但难及孩子们心中的热火,他们满脸惊喜,欢呼雀跃地奔向海边——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看到大海。(7月30日《今日岱山》)

  此次带着孩子们来到岱山的,是我县的机关退休干部——王鲁。今年63岁的他,常年留驻黄茅岭乡,支援孩子们所在的大山教育事业已有3年。这次活动,不但让山里孩子开眼界、长见识,从小埋下“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种子,而且会唤起他们保护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我们所处的地球,70%面积由海洋组成。浩瀚的大海,对于生长在海边的孩子来说,并不稀罕,熟视无睹,但对于那些身处内陆大山,平时也极少有机会到沿海观光、体验的孩子们来说,那是心向往之。没有见过大海,没有体验过海洋生产生活,不但意味着他们对于海岛、对于海洋、对于蓝色文明,少了些感性认识,少了些人生最起码的阅历,而且对于他们的成长,就如菜肴中缺少必须的味道。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然而,在历史上,有的执政,因为对海洋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一知半解,在处理海洋事务时,作出有悖常识、违反规律的决策,如明清时期的海禁,使得中国沿海一度民不聊生。旧社会中国海防力量和装备的不足,曾让外国列强轻易突破入侵。“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祖国的海疆壮丽宽广”。海洋还是一个聚宝盆。尽管这些年来世界海洋科技发展方兴未艾,但人类对于海洋,很多方面尚处于未知状态;海洋科技创新,许多领域有待进一步突破。有科学家说,与上天相比,入地更难。当然入深海更难。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海洋事业总体上进入了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在海洋地质探测、海洋生物开发、海洋管理水平、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有的科技创新仅仅处起步阶段,有的方面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有的还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纵观世界海洋发展版图,各国都在竭力摸索海洋兴国方略、苦苦探索海洋尖端科技。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需要更多的愿意为海洋事业献身的后备人才。让山里孩子从小接触海洋,不停留于书本,让他们看海、亲海、识海,是一种务实有效的海洋教育实践。海洋事业是一项艰苦的事业,涉海工作不是每个人都感兴趣、都能适应,山里孩子相对能吃苦耐劳,有的天资聪明,未来走上社会,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不是直接与海打交道,也是与海洋相关相连。让孩子们从小具备向海意识,激发他们立志振兴祖国海洋事业的远大理想,需要更多的蓝色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