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海洋文化 > 岛屿文化

房的记忆
 
http://www.daishan.com  岱山新闻网     2019年9月2日 09:15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我的父母大概没有什么住房概念的,他们可能只有公房概念。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受家长媒约,母亲与父亲相识了一段时间后便走上随军家属行列。从此,我的父母的住房就是部队营房,且是经常变换的,这可以从我们兄弟仨出生之地可见一斑。我的大哥出生于天津,我的二哥出生于石家庄,而我出生于保定。我不知道我的母亲跟着我的父亲辗转了多少个军营,就是他们留下的照片也没有多少注释。那时候,部队营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是公家之人,住的是公家之房。就是父亲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后,他们的住房也是公家的。

  父亲最终是从河北部队转业到舟山地区的,对此,我是一直有疑问的。为什么父亲不是转业到天津呢?那里可是他入伍的地方呀!之后,因为父亲的早逝也不好意思向母亲打听,怕惊忧到母亲。但是后来还是听说了可能是与父亲填的祖籍是宁波镇海有关吧,也许还有别的原因……已是无法考证了。

  就这样,我们一家跟随着父亲来到了岱山。那个时候是公房的年代,父亲如在军营一样被分配安置在高亭闸口位置的一排企业平房宿舍里,平房的几位主人几乎和我父亲一样都是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来的,并大多担任厂里大大小小的领导职务。虽然那时候我还很小,但记忆里房子前面是比较空旷的,家属阿姨们按照部队生活习惯在屋前空地里种一些辣椒之类的农作物。屋后就是高亭的长河了,它贯穿着外闸口的海域和内陆的一条长长的河流和许多条支流。尽管在父亲离世后我们搬离了那个地方,但是对这个父亲来海岛生活的住房,我是抱有别样的情感的。现如今,这个住房仍然存在,外墙也没多少改变,但是屋前屋后早已挤满了三四层高的民居,显得极为矮小和破旧,但我偶尔还是会过去看看,以示我的缅怀之意。

  父亲去世后不久,母亲便带我们搬离了那排宿舍,而被分配到了原厂里收缴的一户人家的小房子居住。据说是盖房者动用了企业的一些砖瓦之类的东西,处理后使这个房子成为公房。房子也就二十平方左右,比原住房少了一倍之多。地是用泥土夯实的,天气潮湿的时候,地上滑溜溜的,偶尔戏闹时还会滑倒。后来我奶奶过来也将就着住在一起。奶奶有头疼病,我们兄弟几个也会常常听奶奶的使唤跑到药店为奶奶去买头疼粉。那时候一家老小的生活全依靠母亲一个人微薄的工资收入支撑,偶尔也会借助远亲近邻的一点接济,毕竟那个年代的生活条件普遍不好。后来奶奶谋求了一份放自来水的事情做,艰辛地陪伴着我们度过了近十年的生活,毕竟是少了奶奶与母亲的中间人——我的父亲,日子过得几乎难有幸福之言。在我小学毕业阶段,奶奶安静地半坐半靠着床头离去。世事难料,后来这个曾被充公的房子归还给了业主,并被他们改造成通往高楼的楼道。这座公房也就成了我脑海中的记忆。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家里的房子稍稍有了点改善,换到了一幢两层楼房,与之前的房子仅一墙一廊之隔。此房上下两层各有七户人家居住,每户约40平方左右,楼下的人行通道设在外面,楼上的过道则设在厨房与卧室之门口。对于计划经济时期时能有这样的房子居住已属幸运。当然,这也仅仅是对于当时的城镇居民而言。之后的发展形势则是处于无控状态的。一些周边的民居纷纷拔地而起,二、三、四层的楼房布满了城区角落,居民盖房完全没有任何的规划和控制,能占多少地就占多少地,想盖多少就盖多少,密密麻麻地占用了原先还稍稍有点宽大的道路,有的连两辆自行车交汇也得慢慢避让。后来我调离岱山有过几年时间,但前后加起来也住了好几十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国业改制,企业一些公房,无论新旧,无论大小,纷纷被公改剥离到企业员工手里,公改房之路全面铺开。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女儿一直跟随着我们居住到初中毕业,艰苦的居住环境反倒成就了女儿,一直以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这是一个幸福的陋室。日子一年一年地过去。可惜公改房不久之后,房子已由旧向破,由破向危转变。就这样,该修房顶时修房顶,该补漏时补漏。由社区出面请来专业机构,认定此幢房子从C级过渡到D级。等待也好,期盼也罢。等待,终于迎来了一丝新的曙光。值得感念的是政府出了一些好政策,真正把关心百姓身边事提上了议事日程,催生了加快拆除民众一幢幢危房险房的步伐。无论岛城的城中村改造,还是新建的竹屿新区,城市规划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城市道路宽敞,高楼耸立,绿树成荫,正在为海岛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感恩伟大的人物,感恩伟大的时代,感恩亲民爱民的政策举措,促成了我一个个幸运之事的降临:我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商品房,两间心仪的卧室、一间书房和客厅。我的生活中也拥有了一份更加幸福温馨的画面。我的孩子在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上海大都市里,勤勉工作、安居乐业,并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和新生代小黄鱼。我们常相聚首,足己。

 
来源:岱山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林建鸿 初审编辑:徐立 责任编辑:陆双燕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岱山中学一学子入选“英才计划”
诚信经营 为文明添彩
“岱马”开赛在即 酒店住宿预订火热
医疗救护应急演练 为“岱马”保驾...
我县全力推进新一轮水利民生除险...
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
岱山县经信局在绍兴银行岱山支行...
保护海盐晒制技艺 岱山海盐晒制工...
“助残月月播”活动助残疾人创业致富
强化消防培训 严守校园安全
 

关于我们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11号 浙ICP备20005816号-1
电话:0580-4406519(FAX)
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公网安备 330921020001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