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芬:扎根乡村以爱育桃李

  32年后,当张红芬穿过学校的大门时,还会想起19岁刚到岱东小学时的那个遥远的上午。在这所农村小学,她送走了一茬茬学生,也换了一拨拨同事,看到了旧校舍的倒下、新校园的起立。而她,从一位青春少女,到人过中年,成为了这所学校最悠久的“风景”。

  1987年,师专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岱东,那时学校还叫“龙头小学”,不但拎起了数学教学工作,还因为“读书时擅长长跑”,担当了体育老师。

  “那个时候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特别薄弱,老师们大多兼着好几门课程。”张红芬说,对于“拿一份工资干多份活”,大家从没有怨言,而是一个劲地想把每一份工作都做好。

  1988年,当时的沙洋联校成立,张红芬被派去联校,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两年。离开当时,学生们都十分不舍,结伴来到她家中与她告别。

  常常听老师说“学生难管,难教了”。但在张红芬那里,学生总能和她打成一片,她有自己的法宝:真心喜欢他们,当他们的大朋友。

  因为喜欢学生,所以才被学生喜欢,这是张红芬从教多年得出的结论。“‘喜欢’是相互的,教师对学生的感情要纯真、要深厚,爱自己的学生就像父母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用心、那样用情,才能真正地走进每一个学生心里。”

  2008年,岱东中心小学有了科学这门课程,张红芬成了学校首批科学老师。“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这门学科,要学的比学生还多。”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张红芬深知没有没有坚实厚重的业务功底,没有准确细致的知识结构,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就无法将这么新学科教好。为尽快提高新学科的教学水平,她自己钻研课本,还经常向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寻找教学规律,取长补短。

  虽然科学课程一周只有1至2节,但张红芬并没有因此懈怠。她会根据学生年级段不同,设置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

  张红芬上课喜欢引导孩子们自我思考,让孩子们自觉地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上课虽然严格,但擅长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考、参与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实验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

  “科学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要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低年级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高年级的学生则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因为他们已经会自己探究问题。”

  如今,在学校德高望重的张红芬,又被赋予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学生们的饮食。

  每个工作日的早上7时左右,其他老师还未出门上班,张红芬便已经准时出现在校园食堂内,“我要早点到食堂,工作人员等着我把当天的菜过称。我晚去一会儿,孩子们吃饭的时间就会晚。”

  安排好食材之后,差不多也到了7时45分,正是老师们正常的上班时间。张红芬匆匆赶到办公室,开始准备当天的教学任务。每天中午就餐时间,张红芬会引导孩子们有序步入食堂就餐。每天下班前,张红芬都会计划好全校师生第二天要吃的菜交给食堂工作人员,“蔬菜、禽类、水产、肉蛋,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在校就餐的180余名师生员工的伙食都得安排妥当。”很多人问张红芬,为什么要留在岱东不去外面。她每次都笑着回道:“我的根就在岱东,我爱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