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重点任务,紧扣服务好贫困人口主题,以打造扶贫基地为“根”、服务困难群众为“基”、促进灵活就业为“主”,积极探索产业精准扶贫形式。其中县慈善“造血型”扶贫济困基地通过项目扶持的方式,让困难群众或低收家庭获得就业机会、增加个人收入。
位于枫树村四明山的忠校家庭农场里,挖掘机正在翻整土地,陈亚根老伯和几名老人正在茶园里种植茶树。岁末年初,这里的劳作场景依旧。老人们动作不是很快,但分工明确、井然有序,身旁的茶苗整齐排列在山坡上。
谈起今年收入,陈亚根老伯笑得合不拢嘴。而像陈亚根这样在岱山县忠校家庭农场这个扶贫基地工作的人有12名。
12位老人当中,有独自生活的孤寡老人,有的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他们都无法满足低保条件,但家庭条件确实比较困难。
一年365天,剔除雨季和高温天气,老人们将近半年的时间在农场里工作。岱山县忠校家庭农场负责人姜忠校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之前一天100元120元都有的,2019年都给他们加一点,都有150元左右。再加上慈善补贴,有200元左右。年收入两万元左右都有的。
每年,县慈善总会向忠校家庭农场这类扶贫基地,发放每人2500元的扶贫款。姜忠校会将这部分资金,分摊到每个扶贫对象的劳动报酬中。而过年的时候,姜忠校还会给在他那儿工作的老人们发一个新年红包,每逢中秋节等节假日时,也会发点月饼、水果一类的物品。
老人脸上始终洋溢着的笑容,因为劳动强度不大,收入比较可观,老人们比较满意现在这份工作。
夕阳西下,做完手头上的扫尾工作,老人们也都陆续放下手中的工具,步履蹒跚地走到农场管理房,四处查看一遍,锁上门窗,坐进姜忠校的车中。
因为农场地处山峰,路途较远且山路陡峭难行,出于对老人人身安全的考虑,每天上下班,姜忠校都会开车接送他们上下山。下午4点多,接送老人的车子到达了位于枫树村姜忠校家中,老人们下车各自回家。
记者跟随陈亚根来到他家,老人打开冰柜,介绍起自己已经置办的年货。为了节省开支,阿伯趁海鲜价格便宜时,早早就买好了海鲜年货冷冻存放起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不是直接给困难户送钱送物,而是让被扶贫对象找到自食其力的方式,让他们在工作中体现出自身价值,并从中获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从而身心踏实地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找到过上美好生活的希望,这便是扶贫工作的目的,也是真正饱含意义的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