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徐福与蓬莱 > 历史溯源

关于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几点思考
 
http://www.daishan.com  岱山新闻网     2020年1月16日 13:18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一、古海上丝绸之路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文化符号

  “海上丝绸之路”是相对张骞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而言。“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之名双双起于近代。曾在中国工作四年(1868—1872)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33—1905),在1877年绘制五卷本地图集,在其中一集第一次使用“丝绸之路”这个名词(1);法国汉学家,埃玛纽埃尔—爱华德·沙畹在其1900年出版的《西突厥史料》中称:“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由此“海上丝绸之路”之称被采用。

  史学家对徐福探寻的海上通道颇多考证,归纳起来有两条:

  一条是北路航道。徐福船队从海州湾、胶州湾有关港口出海,沿海岸航行,经成三古港、芝罘古港、老铁山、鸭绿江口抵朝鲜半岛西海岸。从朝鲜半岛西海岸南下,至朝鲜半岛南端,一是继续南行,抵达济州岛,再航行去日本。(2)二是东行,沿南海岛、巨济岛海岸至釜山附近。从釜山附近航行去日本,或沿日本海流飘流到本州山阴地方,即丹后半岛。《日支交通史》已经证明:“在造船术未精,航海术尚未发达的原始时代,由辰韩(今属韩国)乖这独木舟,也可沿着日本海流,漂到日本山阴地方去的。”(3)或从釜山一带出海,抵北九州沿岸,再到熊野滩。(4)一条是南路航道。徐福船队从海州湾沿海入海,利用冬季气压西高东低分布的气象条件所产生的强烈北风或西北风南下,由长江入海口一带海面转向东,再利用黑潮的分流海流航向九州西海岸或北海岸,再过大隅海峡——本州纪伊半岛熊野滩;(5)或者从浙东沿海入海东渡,利用自然动力漂送,经花岛山外海入黑潮暖流,到达日本的种子岛、九州的鹿儿岛、延冈、佐贺等地。

  北路航道为沿中国海岸航行,航程远一点,但便于补给,安全系数较大。朝鲜半岛南端的南海岛南海郡“徐巿起礼日出”岩刻;巨济岛巨济市“徐巿过此”岩刻遗址;济州岛西归浦市“徐巿过之”岩刻、“济州市朝天”刻石;釜山市附近有诸多徐福遗迹和传说等等,应是徐福船队留下的海上航道的见证和“航标”。

  南海航道为直接漂流到日本九州的航道,航程较近,但安全系数较小,亦不便于补给。日本本宫泰彦考证:“遣唐使在往返途中多次遭遇风涛而颠覆漂流。总的说来,取道北路的第一、第二期是沿着海岸航行,因而遇难较少。第三期改走南路以后,几乎每次都遭遇灾难。”(6)唐代鉴真大和尚应邀去日本,自743年起,6次东渡5次失败,第六次乘日本遣唐使回国的船舶,于753年11月16日从扬子江口的黄泗浦起航。四舟同发,海上遇暴风。鉴真等乘坐的第二号船,于12月20日漂流到鹿儿岛坊津古港的秋目浦,完成了12年的心愿。(7)

  这证明,取南路航道东渡日本也可以抵达。新宫《秦徐福碑》提供了文字证明:“放船于吴越之地,遭风箭激,则必然于此,如吉备公亦然。至于今吴越之船,漂来于此者,不可胜数;则海路之便,可知也”(8);鹿儿岛县串木野徐福登陆地遗址、宫崎县延冈徐福岩和诸多徐福传说亦提供了佐证。

  正是徐福船队开辟的这两条初期的海上航道,后世才得以开拓、利用,发挥其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才有了“海上丝调之路”之名。徐福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因以东海为中心,故称“东海丝绸之路”。东海丝绸之路比以南海为中心的“南海丝绸之路”早几十年,徐福称为“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应是名副其实。

  “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并非是一条有标识的商务往来的路,运输的亦不完全是丝绸,而是指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的海上通道。当今,“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更为宽泛,不但是对外贸易的通道,而且是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互通的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其实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文化符号,它揭示了古往今来东北亚人民友好往来的渊源,文明互通的成果。

  二、东海丝绸之路加速了日本纺织文化的发展

  公元前210年,徐福得秦始皇御批,“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9)

  徐福船队带去“五谷种种”,当是大量的物资种子、金银细软,包括大量的丝绸绫绢。佐贺有“千布村”的传说,徐福一行抵达有明海佐贺岸边登陆,去金立山的途中,因道路泥泞,难以前行,就把丝绸布匹铺在地上,从上面行走。到达一个村庄时,正好用去千米布匹,于是这个村得名“千布村”。由此可见,徐福船队带去的丝绸布匹数量之大。“百工”中当有植桑、养蚕、抽丝、织绸等技术人才。他们每到一处,教土著人植桑、养蚕、织绸,使日本列岛徐福相关地区纺织业开始萌芽。

  据说,日本养蚕业似乎很早就有了。但抽茧成丝方法落后,把茧一个个含在口中抽出丝来,所以产量很少,质量粗劣。徐福一行以及后来移居日本的秦人传授技艺,使其养蚕丝织业得到初步发展。

  随着徐福一行开辟的海上航道,秦汉移民一批批到来。应神天皇十四年(283年),弓月君(相传秦始皇15世孙)率领一百二十县(一说127县)的百姓来到了九州。应神天皇二十年(289年),由阿知使主及其子率领,渡海而来。擅长土木、农业等技术的秦氏利用灌溉技术大力进行土地的开发,并且从事养蚕、机织、造酒和制作金属工艺品等各项劳动。秦汉移民传授的纺织技术,促进了日本纺织业的发展,亦获得日本天皇的重视。应神天皇时代(270-310)注意吸收外来文化,尤其欢迎与织物相关的秦汉移民。(10)

  仁德天皇时代(313-399),采取“赐姓”的奖励措施,招徕技术人才。他们曾把秦人分置各郡,使其从事养蚕织绸。他们所做的丝织品,触及肌肤觉得温暖,因此下诏赐姓“波多(Hata)公”。秦人移来不久,养蚕织绸的技术就开创了一个新局面。雄路天皇十五年(471年),召集分散居住的秦人等九十二部、一万八千六百七十人,赐以“秦酒公”,令他们养蚕织绸。不久,他们所献的绢缣,朝廷上堆积如山,因赐姓为“太秦公”。又在雄略天皇十六年(472年),把秦人分置在适于养蚕的各国县。这些措施有效地利用秦人具有的技艺来振兴日本产业,改善人民生活。同时,汉人等也精于织绸技术,曾获得“绫人”之称。(11)

  日本有一种远近知名的丝织品,叫“黄八丈”。据说最初是由徐福传来。这种丝织品,以荩草为染料染成黄色,在八丈岛生产,因名“黄八丈”。近藤富藏《八丈实记》载,“徐福奉旨前往纪州熊野浦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时候,渡过海滩,开发地业,男捕鱼女养蚕。”八丈岛有“从秦朝徐福开始纺织的说法。”八丈岛还有一个“真田纺织”的纺织品与黄八丈一样,被指定为国家无形文化遗产。人们相信,这些出色的纺织品是徐福传来的。(12 )

  位居富士山下的富士吉田市,古时山林茂盛,景色宜人。徐福一行在这里教人植桑养蚕,传授织组技术。这里成了日本有名的产丝之地,被称为“甲斐之国”,至今盛名不衰。传说徐福最终死于富士山下河口湖畔,这里的民众对徐福感情深厚,当作机神祭祀。(13)浅见徐福祠神龛内奉祀着徐福牌位,称之为“机神”,即“纺织之神”。

  三、东海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价值体现

  徐福开辟“东海丝绸之路”,生动体现了华夏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和平友好”。他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与邻为善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乐于交流合作的民族。它见证了历史上中日韩朝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

  习近平主席在韩国首尔大学演讲时,肯定了六位为中韩友好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第一位就是“东渡求仙来到济州岛的徐福”(14);日本前首相羽田孜赠送赣榆“徐福日中友好始祖”碑;韩国韩中亲善协会赠送赣榆“韩中亲善先驱者徐福”碑。这些都是对徐福东渡的客观评价和定位,也是对“东海丝绸之路”促进国际友好的赞许。中国的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向韩国、日本赠送徐福纪念设施;日本的佐贺、福冈等县向中国、韩国赠送徐福纪念物;韩国向中国赠送徐福纪念物。中日韩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和日趋增多的合作项目等,正是徐福文化和“东海丝绸之路”当代价值的生动体现。

  东海丝绸之路似一条纽带,紧紧地联系着东北亚各国,历史上有友好交往、合作发展的基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定能发挥积极作用,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继续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连云港徐福研究会顾问)

  注释:

  (1)【美】芮乐伟·韩森著张湛译《丝绸之路新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9。

  (2)罗其湘《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之故址的发现与考证》,1984年4月18日《光明日报》。

  (3)王辑五《徐福与海流》《师大月刊》第11期,1934:15。

  (4)孙光圻《徐福东渡航路研究》,王建成主编《徐福研究十年》,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116~125。

  (5)罗其湘《东渡蓬莱第一人》,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9。

  (6)【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91。

  (7)【日】真人元开著·汪向荣校注《唐大和尚东征传,中华书局,2000:123~127。

  (8)《汪向荣先生与<秦徐福碑>拓本》,《中日关系史研究》,2008。

  (9)杨锺贤、郝志达主编:《文白对照全译史记》第五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412。

  (10)【日】安万侣《古事记》(周树仁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108。

  (11)【日】安万侣《古事记》(周树仁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130。

  (12)【日】本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使》,商务印书馆,1980:43~44。

  (13)【日】竾本直卫《八丈岛的徐福传说》《中外徐福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134~135。

  (14)2014年7月4日中新网。

 
来源: 作者:文/张良群 初审编辑:刘王明 责任编辑:陆双燕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岱山党建】沈志波:精准施策 为...
1450人参加资格考试 我县社工报考...
县中医院:养生市集 拉近中医与大...
提升线上营销技能 岱山文旅举办抖...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县一案例入...
【实干奋进年】唯实唯干 奋斗奋进...
伏休期:守护市民餐桌海味 冻海产...
我县开展“5·8红十字日”筹资捐助...
县文化馆:打造“工坊艺角” 提升...
衢山镇拉开2025年文艺展演活动序幕
 
中共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4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1420056
关于我们 | 电话:0580-440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