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前往磨心山路上,在山脚下,向北拐,那儿有座古庙,粉墙黛瓦、古朴典雅,这座庙叫“崇福庙”,是岛上现存保护最好的古庙宇建筑。
庙宇位处闸口村境内,坐落在磨心山月平冈南麓,坐北朝南,背山面海,东西有两山夹持,一谷畅向海口,俨然形成罗串宝座状。前临高亭港为明堂,视野开阔;隔壁相望有神福五岛,是一块风水宝地。早在后晋天福二年(937),此处建有“资福寺”,为“超果寺”前身,是舟山四大古寺唯一在普陀山外的寺院,也是岱山最古老的寺院。
南宋末年(1270前后),先民们在此建庙,因面临海上“神福五岛”,故取名为“神福庙”。清雍正年间(1723—1735),重修庙宇时,修庙人为怀念亡故的明皇朝及末代皇帝崇祯,改名为“崇福庙”。初时只有一字排列的三间平房,清乾隆三年(1738),温州人施云福慕名来这座庙里为其母亲问医求药,结果病情好转,施云福前来还愿,出资扩建了庙宇为现今的四合院格局。风雨剥蚀、沧桑变故,已历时240多年了,后经几次修葺,至今保存完好。这座四合院式的庙宇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是舟山屈指可数,岱山唯一一座保持原貌和格局的古庙。1986年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宇不大,只有680平方米(不包括新建的庙前建筑),但布局严谨。分前殿、正殿,两侧各有厢房3间相连,围成四合院。中有社戏台,正殿前设照墙,东西设台门,另成一院。正殿一排分明间、次间及套间,明次间之间参与五架台梁结构,形成宽畅的殿堂,供奉主神。五架梁上用荷叶背角支架金瓜柱,承托左右穿梁连接垂柱,柱头置吊篮,精雕细刻。次套间之间梁架用穿斗式支壁与殿堂分开,作僧众用房。前有廊庑,檐柱上端制座斗,正心瓜拱承衍枋,迈拱承挑夹梁,雕刻着香草龙,掌头木尾作兽头,整个廊庑普雕花卉,工艺极其精致。前殿宽7米,深6米,构造和正殿基本相同。中有戏台,背连前殿。看戏台结构、上制座斗承额枋,枋头三面雕刻,枋心彩绘《三国演义》人物故事。额枋上置平板枋,安放四攒隔梁斗拱,承托檐正心枋,每边第二、三座斗以40度内角出迈拱,勾搭斜角台梁,上架老角梁、老角梁里端,上置十字斗拱,承托四楹卷棚藻井。台面沿口置藤形栏杆,正面栏杆望柱头饰蹲狮,背制山水画屏,左右设门,供演员上下台。整个内槽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屋顶为小青瓦歇山顶,瓦档饰花纹,飞檐翘角,十分气派。正吻龙形,垂兽、戏兽均改塑为戏曲人物群像,着彩描金,镶嵌的镜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整个建筑的木结构架全用榫卯紧箍,不用钉子,显示出我们祖先伟大而又高超的建筑艺术。尤其是这座戏台,是舟山群岛中独一无二的现存古戏台。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就是在这样的乡村庙宇戏台上演出的。
正殿中央供奉的神灵,是宋朝官员装饰的,这个神主叫仲讳,南宋晚期时人,曾任朝官,因生性耿直,得罪了朝中佞臣,被谗言陷害,贬到偏远海岛昌国县来任小官,寄位在蓬莱乡(岱山)。在任期间他体恤民情,尤以其精通医术,为海岛百姓诊脉施药,悬壶济世,因此深得民心。他死后,百姓念其恩德,为其修庙、塑像,奉之为道家俗神。
对于这尊主神,还有一种说法,说这是秦朝医神徐福。他在奉秦始皇命,下东海为秦始皇寻找海上三神山中长生不老药时,到过岱山,因此,岱山也称为“蓬莱仙岛”。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以来,一直以“蓬莱”为乡名。日本人很相信这个神主是徐福,每次来岱山考察徐福遗迹,寻根访祖,到崇福庙后总觉得与日本神社有极多的相似之处,于是就烧香捐钱,顶礼膜拜。不少日本“徐福迷”还把这座庙宇建筑和神主摄制成像,作为徐福在中国遗迹的一部分,在日本不少地方传播。
这个神主是南宋的仲讳还是秦朝的徐福,各有说法,可有两点是相似的,即都是山东人,都会医道而为海岛百姓诊脉施药。其实,这神主到底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为了海岛百姓谋福祉,他就能得到百姓的爱戴而流芳百世。有道是,百姓眼睛似明镜,百姓心中有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