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海洋文化  >  岛屿文化

明初名吏陶安关于岱山书院的诗与序
 
http://www.daishan.com  岱山新闻网     2020年7月28日 16:29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岱山古称蓬莱乡,宋代设立盐场,并形成市镇,称“岱山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定带来文化教育的繁荣,作为边远海岛的岱山,自古就洋溢着浓浓的书香。在舟山市的两区两县中,古代岱山的进士、举人等数量仅次于定海区。两宋时期,岱山出过三位进士,即许孚、蒋猷和徐愿,南宋末设立岱山书院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南宋咸淳七年(1271),岱山儒士魏榘等联名请于县,县给旧酒坊地基,拨公款以建书院。岱山书院从南宋始建,延续至元朝,至明初而废,长达百年之久,期间也留下不少相关的诗文等历史文献。如南宋昌国知县赵与(氵禾)的《岱山书院记》,南宋学者黄震撰写的《岱山书院记》,明初文人郑真的诗篇《送岱山书院陆山长》,以及元末陈麟重兴岱山书院的史料等,对于了解宋元时期的岱山书院颇有意义。

  近日,笔者在明初名吏陶安的文集《陶学士先生文集》中,发现与岱山书院山长黄文敬相关的诗文各一篇,即《送黄文敬长岱山序》及《送黄文敬长岱山》诗,为舟山地方史志所未载。解读这一诗一序,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元代岱山书院的办学情况。

  一、陶安与岱山书院山长黄文敬

  陶安,是明代名吏,也是明初的政治家、文学家,《明史》有其传。陶安,字主敬,安徽当涂(元时属太平路)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元至正四年(1344),参加江浙乡试,考中举人,先在太平府学任教,后授南京明道书院、余姚高节书院山长。元末战乱,其避乱家居。朱元璋称吴王后,在金陵初置翰林院,首召陶安为学士,征诸儒议礼,命陶安为总裁官。明洪武元年(1368)命制诰兼修国事。在朝十余年,恪尽职守,朱元璋十分欣赏陶安,御制门联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黄文敬,是陶安的老乡,陶安称其“文敬居芜湖,自少有能,文声端厚,专勤蕴徳,不伐弟子盈门,礼法森整,邑大夫乐称而争重焉。”当时的芜湖县,也属太平路,黄文敬以教书为业,在芜湖也稍有名气,为当地士大夫所称赞。黄文敬比陶安晚几年考中举人。后赴大都(北京)参加会试而落第,次年便“赴官海上”,到岱山书院担任山长。《送黄文敬长岱山序》中称其为“江浙贡士”,因为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所设的太平路,隶属于江浙行省,太平路下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故陶安、黄文敬同为太平路人。

  关于黄文敬的史料相对比较少。据清嘉庆年间的《芜湖县志》卷十三记载:“黄礼,字文敬,至正间领浙江乡荐,任山长,明初征授浙江龙游县主簿,未几称疾归,教授子弟,乡称铉州先生。洪武中,一时公卿名士多出其门,有诗文十卷,名《迩言录》,今散失。”由此可见,黄文敬,本名黄礼,文敬为字,《芜湖县志》中所记其“任山长”,即为岱山书院山长。

  二、《送黄文敬长岱山》诗中的黄文敬和岱山书院

  陶安的《送黄文敬长岱山》诗全文如下:

  都门烟柳去年时,回首文光照岛夷。半石琢成司寇像,空庠留得侍郎祠。

  坐看贾舶分盐利,自笑行囊少俸资。最是郡城文献地,不妨来往结相知。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在陶安担任余姚高节书院山长期间,“最是郡城文献地,不妨来往结相知”,说的就是陶安在郡城庆元路(今宁波)任职,希望黄文敬能够到郡城来一叙旧谊。

  元至正十三年(1353)任余姚高节书院山长,从陶安所撰《高节书院纪略》中所述“甲午仲冬,以公委去职,书籍行李寄州吏吴仲祥家,腊月望后至当涂”看,其在“甲午仲冬”即1354年的冬天离职,可见《送黄文敬长岱山》一诗的写作时间在1353~1354年间。

  《送黄文敬长岱山》诗的前两句,是讲黄文敬赴大都参加会试,落第后受聘到海岛任教,故有“回首文光照岛夷”之说。从“都门烟柳去年时”来看,其参加会试的时间可能在1352年或1353年。由此推断,黄文敬赴任岱山书院也在1353年前后。

  诗歌中也介绍了岱山书院的一些配备。“半石琢成司寇像,空庠留得侍郎祠”,司寇即曾经担任过“鲁司寇”的孔子,孔子像是古代书院的标配。但是诗歌中使用“半石”一词,则刻画出书院的“简陋”。“空庠留得侍郎祠”,庠即学校,空庠,还是讲书院条件的简陋。“侍郎祠”一词,可能指的是书院内有关于某个侍郎的纪念场所。查岱山文教史料,与岱山文教事业相关的宋元时期“侍郎”,为曾经担任“吏部侍郎”的南宋学者袁燮及其子袁甫。袁燮,(1144~1224)字和叔,浙江鄞县人,南宋学者。淳熙八年(1181)进士,历任江阴尉、太学正、国子祭酒,吏部侍郎兼侍读等职。袁甫,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第一(状元),授秘书省正字。先后知徽州、衢州,有政绩。官终兵部侍郎,兼吏部尚书。

  据传,袁燮、袁甫父子早年常“往来于昌国”讲学,跟舟山的关系非同一般,岱山书院一说是因为纪念袁燮而建。还有一说,定海和岱山旧分别有袁燮、袁甫父子墓址,也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衣冠冢。明天启年间的《舟山志》甚至还说袁甫是岱山人。又据《定海厅志》卷十二《传四寓贤》记载:“甫居岱山久,学者多从之游,故燮与甫并祠于昌国‘乡贤’。”由此可见,岱山书院所设的“侍郎祠”应为纪念袁燮、袁甫父子。虽然,岱山书院建于袁燮、袁甫父子来岱山讲学之后,但岱山的儒士们对他们是非常崇敬的。袁甫和他父亲袁燮,可以说是岱山书香文脉的引路人。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岱山学界如此纪念他们,可见当年师生情谊之深。

  建岱山书院的魏榘,就是袁燮(号絜斋)的学生。中过进士的徐愿、许孚等岱山读书人,都曾受业于袁燮和杨简(号慈湖)这两位南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袁、杨在昌国的门人对于岱山儒风之兴起了重大的作用。

  三、《送黄文敬长岱山序》中的岱山书院

  陶安的《送黄文敬长岱山序》一文,内容相对比较丰富,全文400多字,主要介绍了黄文敬的科举经历,对黄文敬不畏艰险渡海前往海岛任教表示赞赏,并希望和黄文敬能够相会“越上”(浙东)。细读《送黄文敬长岱山序》(以下简称《序》),字里行间也有不少内容反映岱山书院的一些细节。

  1、岱山书院山长,由江浙行省聘任管理。

  元代时期岱山书院的山长,是由江浙行省聘任管理的。《序》中有说明“行省授岱山书院山长”,另《序》中又说:“江浙贡士黄文敬,去年会试中书,今年赴官海上”,这个“官”字说明当时的山长是由朝廷委任,冠以行政级别,领取朝廷俸禄,纳入官制系统,可见山长是属于“公务员”一类。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也称“学官一员山长”。

  书院由行省直接管理,说明元代书院日益呈官学化趋势。这与元代的社会政治背景有关,元朝统治者为缓和蒙汉民族的矛盾,笼络汉族士心,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的政策,同时也逐渐加以控制,故其山长必须由行省直接任命管理,因此来自江浙行省各地的一些学者被聘为岱山书院的山长,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交流与传播。

  而在南宋末期,岱山书院山长往往是由民间推选而聘,书院通常由府、县所管,山长一般是聘请当地的学者乡贤担任,而非朝廷命官。南宋末年的岱山书院首任山长为当地乡贤许定,且并非官方安排,而是由寓居当地的乡绅推选。

  2、岱山盐业与岱山书院

  (1)岱山书院的建成,与南宋岱山岛盐业产业发展的大背景有关。

  宋元时期,岱山的支柱性产业是盐业,盐业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宋元朝廷在岱山岛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管理资源,由此也带来岱山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南宋《昌国县境图》中,可见当时的岱山岛上有“岱山场”“高亭场”两大盐场,有“知监厅”“监盐厅”盐业管理机构设施,有“岱山寨”军事组织,还有道院、藏院、超果院、陈王庙等宗教信仰场所,还有“岱山坊”酿酒作坊等。因此南宋时期岱山岛经济发展在舟山群岛中仅次于舟山本岛,经济发展必定带来文化教育的同步发展,南宋末期举办岱山学院是应时之举。

  但是,岱山书院的建成却生不逢时。在书院建成数年之后,南宋朝廷就灭亡了。

  元朝建立初期,岱山书院办学估计出现过短时间的停滞。据《昌国州图志》记载:“迄于至元三十年(1293),本处盐场官徐应举、朱许芳买民屋二间(至正《四明续志》作“三间”),迁于市以存其名。江浙省未知其详,例以为阙。”

  迁址重建岱山书院,还是与盐业官员有关。元初岱山岛上的盐业生产没有停滞,社会经济相对比较稳定,“盐场官徐应举、朱许芳买民屋二间,迁于市以存其名”,说明两个情况,一是盐场官员出资买下民屋二间,作为书院,这个建筑规模之简陋实在有些汗颜。其二,仅仅是迁址重建“以存其名”,从旧时酒坊所在迁于“市”,这个“市”应该是指市镇,即岱山岛的经济中心“岱山镇”所在,但迁址重建以后,实际上办学规模是很小的,仅仅为了“以存其名”。而江浙行省并不知道这一详情,“例以为阙”,就是照例派遣山长以补空缺,对学校加以管理。

  (2)元代发达的岱山盐业与简陋的岱山书院

  虽然元代岱山岛上的盐业发展还是非常强势的,但是书院的办学规模并没有相应地提高,这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关。

  据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卷五记载:“岱山盐司,往宋额止七千二百袋,每袋三百斤为一引。岁办盐七千七百六十九引,每引四百斤”,由此可见岱山岛的盐业产量元代比宋代有更大的增加。但是岱山书院依旧十分简陋。宋元时期的岱山书院几乎没有田产,“实未有所赡焉”,对读书人的物质鼓励几乎没有,对山长的俸禄也是保障不足。

  元末的重修,还是昌国州地方官员所为。到至元二年(1336),昌国州判官许广大重新兴修岱山书院。据至正《四明续志》记载:“设颜子像以配享,仍给富九都沙涨涂田,以供祀事。”昌国州划拨“富九都沙涨河涂田大小一十四所”作为“赡学田土”,岱山书院终于有了自己的田产。而所谓“以供祀事”,其解决的主要还是日常办公经费而已。

  至元二年,昌国州还修建了门楼三间、礼殿三间、讲堂三间,岱山书院的规模得到提升。然而好景不长,到至正二年(1342)四月又因飓风而圮。到1353年前后黄文敬赴任岱山之时,书院几乎又是一穷二白的光景。

  陶安在《送黄文敬长岱山诗》及《序》中对岱山盐业也有所描述。他在诗歌中说:“坐看贾舶分盐利,自笑行囊少俸资。”其述说的是岱山盐业发达,连运盐的船商也大为得利,但是黄文敬作为书院山长却囊中羞涩,因为俸禄太低。

  在《序》中,陶安说:“文敬越大洋,登讲席,吐其剩馀,化渐卉服,无金谷尘鲠于懐,彷徉凭览,挹暾光于未晨,睇神州于无际,且有珍鲜美错之饶,鹾商货舶之富,可泛视为海之穷裔哉。”在这里他还是以“鹾商货舶之富”来说明岱山岛的盐业发达,鹾即“盐”。

  3、海岛书院办学的艰巨性元代书院对地方官学教育具有补充和改善的功能,在地理位置上补充地方学校布局的不足。岱山书院是古代舟山海岛唯一的建立在本岛以外的书院,且经历的时间跨度从南宋末期到元末明初,长达上百年,虽然办学简陋,但是体现了古代海岛乡民对教育事业的持着追求和渴望。

  师资条件缺乏,是海岛教育的一大困境,而元朝书院山长的行省派任制度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书院的师资。

  元代把书院山长作为学官,调派各地学者赴海岛传经送宝,有助于海岛文教事业的发展。但是,办学条件恶劣,再加上海路相隔,茫茫大洋往往使各地学者望而却步。元代一些学者不愿意到岱山海岛任教。如元学者吴辛(字伯祥,吴师道之父)“至大(1308~1311)初,升岱山书院山长,以涉海远不行”。

  黄文敬作为安徽贡士,一位资深的教书先生,冒险渡海前往海岛“支教”,还是具有教育情怀和牺牲精神的。在《序》中,陶安说:“岱为海岛,隶四明,渺然波涛之黑,蔚然林薄之翳,精舍数椽,命官任教,将以文明被于幽遐。”海岛是教育薄弱之地,宋元时期,书院也往往多设在州县中心,如昌国县的翁洲书院、虹桥书院,县城之外的离岛地区,学子们往往难以就学。而海岛交通具有特殊性,从岱山岛到舟山本岛更有海陆跋涉之苦,因此能够让海岛学子就近入学,可谓功德无量。因此陶安评价黄文敬的“支教”之举为“以文明被于幽遐”,一点也不为过。

  在一个偏僻的海岛之乡蓬莱乡,设置一个岱山书院,历时上百年,这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也称得上是为数不多的奇迹,因此宋元时期有多位官员、学者会写记以赞岱山书院。岱山书院,作为古代岱山文教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值得进一步系统性地进行史料整理与研究。(本文写作得到夏志刚帮助并提供部分史料,特此感谢)

 
来源:岱山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孙峰 初审编辑:徐立 责任编辑:陆双燕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与汛期赛跑 我县提早完成病险水库...
卢建波检查督导生态环保工作
县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节前市场检查
长涂推出“四季看礼堂”系列活动
县总工会以暖心举措助力“三支队...
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走进衢山镇...
税收大数据“画像” 助力海岛经济...
医防协同促健康 我县开展中老年人...
岱北水厂加紧建设 工程总进度过半
浙江省十一县市(区)中国画作品...
 

关于我们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11号 浙ICP备20005816号-1
电话:0580-4406519(FAX)
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公网安备 330921020001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