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方为善治

  今年11月起,岱山县对兴港小区房前屋后的垃圾、杂草进行了全面清理,原本打算种上花草,但最终根据渔农村群众更希望种植瓜果蔬菜的实际需求,用灰砖、栅栏等材料打造了20余处“一米菜园”,既让荒地焕发生机,也让人居环境大为改善(据《舟山晚报》12月7日报道)。这种因势利导的做法,把群众意愿和秩序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堪称善治。

  现实生活中,城市管理与居民习惯相冲突的现象时有所见。在一些安置小区里,花坛里的花花草草就常被瓜果蔬菜替代,管理难落实、乱象常反弹令人头痛不已。对此,一味拿文明素养说事是无济于事的,而更应该辩证地看问题。一方面,作为居民理当遵守城市规则,而不能人进了城做的还是田间地头的事,各行其是为所欲为必然导致“公地悲剧”。另一方面,城市管理者也应当倾听居民诉求、尊重民间习俗,让城市治理更接地气更合民意,尽可能争取两全其美。

  花草固然美,蔬菜亦可爱,岱山把选择权交给群众,增强了老百姓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相比于“强加于人”的花花草草,这些“一米菜园”更受当地居民的青睐和爱护,常态管理也就有了保障。这也说明,因势利导的善治,更容易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良好效果。

  闭门造车定方案,实行起来难免阻力重重;摸准民意巧施工,推进过程就会顺风顺水。是否善于因势利导,也是社会治理能力的一种体现。无论是绿化美化城市,还是治理社会乱象,搞几套方案出来并不难,难的是既要“高大上”,又要贴合当地实际,满足群众意愿。与岱山打造“一米菜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普陀展茅在河道边建起了“取水排污两相宜”的洗衣台。既满足群众河边洗涤的需求,又完善设施规范排污,这让河道水质有了保障。

  社会治理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维护城市秩序、提升城市品质,但终极目标却是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充分考虑群众需求,更多顾及群众感受,让各项管理制度、治理方案更服水土、更接地气,因势利导地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目不暇接,但并非所有人都能齐步跟进。不忘因势利导,社会管理、社会服务才能让更多人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网络技术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不少老人却面临“数字鸿沟”举步维艰,甚至连日常出行、购物都会困难重重。莫让老人掉队,就需要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给他们更好用的老人机,教他们更多的上网技能,并且保留零距离的人工服务。这样,老人们就能更好地共享时代进步的红利。

  因势利导方为善治,愿“一米菜园”之类的风景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