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还须两侧同发力

  1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限塑令”开始实施,各地统一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这对于促进绿色环保意义重大。然而,“限塑令”早在2008年就已推出,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并未有效遏制塑料污染。此次新“限塑令”进一步收紧了政策,但要防止雷声大雨点小,还须抓好执行环节,在供给侧、需求侧共同发力。

  岱山的不少咖啡店、餐饮店已不再提供一次性塑料吸管,有的换成了纸质吸管,有的换成了可降解材质,还有一部分用可直接饮用的杯盖来代替。但仍有一些店家和外卖供应商还在混用不可降解塑料吸管,这种利益驱动之下的违禁行为,不但直接冲淡了限塑效果,还导致了对同类商家的不正当竞争。假如听之任之,那些已经弃用不可降解塑料吸管的商家也会发生动摇,进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破窗效应。

  毫无疑问,反复宣传的边际效益已逐渐弱化,新“限塑令”的权威性必须靠严格执法来支撑。那些违反禁令使用塑料吸管的商家并非不懂环保道理,无非是为了节省成本而明知故犯,那就要对症下药通过依法处罚来加大违法成本。“偷鸡不着蚀把米”成为普遍现实,才能起到普遍的惩戒作用。不但要处罚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吸管的商家,还要追根溯源查处生产厂家、批发市场,以雷霆执法净化供给侧。

  在提升改造供给侧的同时,也要优化需求侧,并通过需求牵引供给来促进环保。比如,将“吸饮料”改回“喝饮料”,不仅有助于淘汰不可降解塑料吸管,还能减少大量的浪费。

  饮料原本就是“喝”的,而之所以逐步变成了“吸”,大概是为了便于人们拿着密封的杯子“边走边吸”,这无疑迎合了快节奏城市生活的需要。一旦成为流行风,人们明明可以坐在桌边从容饮用也更愿意选择“吸”的方式,而即使用的是纸吸管也同样是一种浪费。因此,很有必要结合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倡导“少用一根吸管”的节约理念。

  可直接饮用杯盖的出现,说明不用吸管照样可以“边走边喝”。新需求引领新消费,牵引新供给,在良性互动中终将促成新风尚。而当人们普遍认为“吸”饮料是不雅行为时,塑料吸管也就失去市场了。

  除了改吸为喝,人们还应该重新拎起菜篮子,或者选用环保购物袋。实在避免不了使用塑料袋,也应该退而求其次,通过少些随手就扔多些重复使用来减轻环保压力。新“限塑令”的推进过程,也是引导全社会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身体力行。

  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塑料吸管并非非用不可,但眼下的“替代品”还存在着成本偏高、使用不便的问题,这也是新“限塑令”的阻力所在。而对于相关企业来说,未尝不是稍纵即逝的机遇。新“限塑令”下,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谁先发力往往就能赢得先机。抓紧研发既符合环保要求又成本低廉的“替代品”,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有望给企业带来滚滚红利。

  告别塑料制品,并不是一道消费选择题,而是一道环保必答题。政府、企业、民众都是答卷人,供给侧、需求侧共同发力,才能由限到禁将环保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