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力行(1921—1998),男,又名周瑞清、宋志清,浙江慈溪人。6岁丧父,靠母亲劳动度日,生活极其穷困,小学毕业后经乡亲介绍到上海烟纸店当学徒。1937年,七七事变后,返回家乡,参加竹江战时服务团,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党组织派遣到镇海县柴桥等地做党的地下工作,改名宋志清。
1941年8月,浙东三五支队进抵三北。经过一年的奋斗,队伍不断扩大,政治影响面不断提升,初步站稳了脚跟,但还没有建立起可靠的抗日根据地,立足还不是很巩固,敌、伪、顽三方军事势力为虎作伥,严重威胁着浙东军民的生存。特别是舟山本岛以北岛屿及海域,是一条贯通南北的海上通道,在那里建立起与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海上交通线,开辟党与群众工作,对立足未稳的浙东区进行输送干部、物资和特殊情况下的转移,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安排。1942年夏,浙东区党委在三北召开扩大会议时决定三东地委要加强定海、镇海、鄞奉等地的组织建设和抗日斗争工作,并部署了上述任务。三东地委根据浙东区党委的指示,积极部署上述工作。
1943年3月至4月,为贯彻落实1942年7月中共浙东区党委在三北(慈溪)宓家埭召开的干部扩大会议精神,三东地委决定:由余力行参加中共浙东区党委在四明山区主办的第一期党员干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回到三东地区。是年6月末至7月初,余力行被中共三东地委派遣到岱山,担任中共岱衢区特派员,改名周瑞清,经王家恒推荐,在怀慈小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协助已在岱山的中共定海特派员詹步行同志,共同开辟舟山本岛以北岛屿开展党组织建设、发展党员和抗日武装斗争等工作,并建立一条浙东至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海上交通线,在詹步行领导下具体负责岱衢区组织建立,掌控政权,开展抗日活动和发展党员工作,余力行通过岱山教育推进会和交友关系,在泥峙、岱西等地一带培养了一批抗日积极分子和进步青年,并在这批抗日积极分子中吸收青年盐民毛显芳、毛孝存、毛孝瑞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至年末,建立了岱山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中共宫门盐民支部,至1948年9月,在余力行直接领导下,先后建立了中共泥峙支部、中共保二中队衢山分队支部和抗日游击小分队。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岱山的党、政、军、警各类反动势力卷土重来。此时,根据三东地委和定海县工委精神,余力行协助詹步行同志全力支持王家恒的特殊身份,取得了定海县岱山地区党、政、军、团的领导职务,在打击和限制岱衢区的反动势力,发动群众、惩治汉奸、掩护中共地下党组织和地下党的安全,支持党的领导机关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领导岱山人民进行武装斗争等起到了特殊重要作用。是年9月,岱衢区特派员制改为中共岱衢区工作委员会,余力行担任中共岱衢区工委书记,继续领导岱衢区解放事业工作。1947年12月,根据岱山书院会议精神,余力行奉命离开岱山,在镇海组建武工队,并任队长,翌年3月底至4月初,任舟山群岛“东海游击总队”政治副主任。1948年8月6日至9日,东海工委在定海茅洋召开扩大会议,全面部署东海地区的武装斗争,会议正值全国正面战场战略决战的前夕,足够估计了胜利形势,对国民党垂死挣扎估计不足,特别是没有估计到国民党要以舟山群岛作为其大陆到台湾的跳板战略地位,21日,“东总”南进六横岛后遭到敌人包围,损失严重,9月10日,“舟支”在东福山岛被国民党海、陆、空军围剿,战斗失利。9月22日,国民党海军桂永清率20余艘战舰和海军陆战队2000多人包围岱山诸岛,并以检阅为名,将“保二中队”全体人员诱骗至高亭,以“通共”“资匪”等罪名缴械,坚持在岱山本岛的詹步行、余力行等人全力以赴,孤岛孤军奋战,是月,余力行带领“东总”17名战士安全撤离岱山转移至浙东游击根据地。
全国解放后,余力行一直在人民军队任职,历任宁波军分区司令部作训科科长,政治部副主任、浙江省军区司令部作训科科长。1951年底,任海门(今椒江)办事处主任。195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二部科长,后处长。1964年任广州二局处长、后副局长。1976年,任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系主任,1981年离休。1998年9月23日在杭州逝世,享年77岁。
余力行同志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在岱山坚持斗争5年4个月,和岱山人民建立了深厚感情,将岱山作为第二故乡。家属按其生前遗愿,将他骨灰撒在高亭大峧山至岱西双合山一带的洋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