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停车”还需更多配套举措

  我县实行“智慧停车”以来,原本一位难求之地有了空位释出、泊位周转率明显提升。根据计划,我县将在9月中旬前完成“智慧停车”一期工程,其中包括在系统中纳入城区14个社会公共资源停车场,以及23条道路、32个路段共900余个路侧停车位,车主可通过关注“智在安澜”微信公众号开通“无感支付”功能。“智慧停车”给破解停车难带来契机,各项配套举措应及时跟进。

  高亭城区育才路东侧26个泊位,“智慧停车”运行以来车辆周转率竟然达到了350%。欣喜之余,不禁让人重新审视停车难的症结:到底是车位不够,还是治理粗放?

  车多位少固然会造成停车难,但事实上却是车位多了还是难。而且,谁也说不清需要多少车位才算够。经济学告诉我们,“拥堵不经济”和“畅通不经济”都不可取。车位太少固然会影响全社会运转效率,但大量车位虚位以待同样造成资源浪费。按机动车保有量合理配置车位,并通过智慧管理充分盘活,这才是最经济、最合理。

  临时停车,大家都抓紧一把或拖延一下,看似小事一桩却事关车位周转率。实行“智慧停车”后,半小时内免费停车,驶离率立马大幅上升,这是“经济人”趋利避害的结果。抓住个体心理,引导群体行为,就需要“经济杠杆”使出四两拨千斤的巧劲。

  当然,半小时内免费只对临时性停车具有催促功能。针对较长时间的停车需求,除了阶梯式收费外,还需寻求更多的疏堵“杠杆”。现如今,已有多种出行方式可供选择。在步行、骑车、公交、打的、自驾等多项选项之间,人们随时拨打着精细的“小算盘”,而任何微小的变量都可能影响群体选择。比如,让公交更便利、更快捷,让骑行更舒适、更体面,就能引导更多人选择绿色出行。

  可见,破解停车难,不能指望一招致胜。随着“智慧停车”的不断推进,缓解停车难的边际效应也会逐步递减。不难想象,一旦实现“智慧停车”全覆盖,车主就很难通过舍近求远来规避长时间停车的收费,繁华地段的停车难现象或许就会反弹。中心城区停车难,是有限车位难以满足停车刚需造成的。“智慧停车”虽可促进车位周转、清退“僵尸车”,从而有效缓解停车难,但却难以从根本上破解客观存在的供需矛盾。因此,在喜见“智慧停车”成效的同时,还须充分认识破解停车难题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并通过多方施策打好疏堵“组合拳”,从而更好地彰显数字化建设成果。

  比如,高效统筹新城核心区块的泊位资源,使各自为政的楼宇车位、小区车位更好地体现共享功能。再比如,在一些停车需求旺盛的热点部位增设即停即走车位,满足市民急事急办的临时停车之需。如此多方护航,推进“智慧停车”才能一路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