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海洋文化 > 蓬莱人家

氤氲岁月“泥巴缘”
 
http://www.daishan.com  岱山新闻网     2022年2月22日 09:11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上世纪60年代末,刚步入青年时代的我,精神抖擞地在岱山岛南峰砖瓦窑厂学技做工。起初,在砖瓦窑厂劳动是“吃大锅饭”的,不论干多干少与村里相同劳力报酬一个样。我虔诚地拜师当学徒,一年半载学会手艺后,就开始独立干活了,伴泥土,做瓦片、砖头,烧窑,打草扇……凡砖瓦窑厂里的各种活儿样样都会干。那时候集体劳动是按部就班“吃大锅饭”,劳心劳力强度并不大,大伙儿经常窝在一起,谈笑风生“磨洋工”混日子。

  数年后,砖瓦窑厂实行了“按件计酬”的新办法,谁的砖瓦坯做得数量多且质量好报酬就能“多劳多得”。于是,员工的潜力被充分发挥,尤其年轻人谁也不想当孬种,出现了你追我赶争第一的拼搏劳动场面。显然,我早出晚归天天同泥巴打交道,含辛茹苦地进行选泥、撬泥、浇泥、翻泥、伴泥、踩泥、拉泥、驮泥、堆泥、割泥、揉泥和模制、晾晒、进窑、烧制、闷窑、出窑等(工序),尤其是百余斤粘乎乎的泥巴时不时地来来回回捧抱,然后纯手工做成砖坯或瓦坯。手工做砖坯的话,先灵活地将制砖专用木架子装摆好,然后双手举起软软的泥巴使劲准确地投入架子内,飞速用弓状钢丝一割,随之把多余泥料扔到一边,顺手洒一把草木灰,用比砖稍大点儿的木板一盖,快速翻过来卸开架子,一块泥砖就做好啦,接着继续重复……当然,熟练的手法致使制做的速度相当快捷,每天马不停蹄地要做成1000块泥砖才肯罢休,且要边做边搬到专用晾晒场上,轻放稳摆,一行行地纵横整齐排列。若做瓦坯,先将摞好的粘稠泥巴用钢丝平割长方形状薄片,然后用双手轻轻提起,把它围裹紧贴在做瓦片专用转盘上,通过手工旋转转盘,用手及拉坯工具,将泥巴精心打磨成标准瓦坯(注:手工做瓦坯的技术含量相比要高些)。由于劳动强度自然而然地加大,不甘心落后的我常常累得腰痛腿酸鼻流血。最担心的是深更半夜骤下大雨,雨声宛如军队紧急集合的哨声,无论如何都得飞快赶来,争分夺秒地抢时间用草扇盖好露天的泥坯砖瓦,不然会被雨水淋湿而毁坏。

  在苦干半个月之后,我偶然发现自己的两只手臂肿得像面包一样,又痛又胀的,心里特害怕。然而凭借自己年轻血气方刚,仍然默默无闻地顽强劳动。没想到日久天长,坚持不懈地繁重体力劳动悄然助促我的力气逐渐增大。一年之后,我像脱胎换骨换了一个人似的,一使劲就能稳稳地抱起二百多斤的软软泥巴块了,已经习惯了整天奔忙着干活也没感觉到十分累了。噢,还有原来肿起来的两手臂竟然奇迹般地变成了永久性鼓起的肌肉。

  还有,晾晒干燥的泥坯砖瓦堆积存放到一定数量后,要进行烧窑。当地的窑是用砖、泥、石混合砌造而成,外硬内空貌圆形,矮矮胖胖的,像个往昔鬼子的“小炮楼”。在窑里装砖瓦坯不能死叠,应有序排列留缝隙,不然会阻断火路,直接影响烧制品质量。自开始点火烧窑那时起,必须一鼓足气昼夜不停连续地烧一个星期左右。燃料用的是煤和木柴。当年海岛缺煤,主要燃料依然因地制宜地使用松树叶枝和杂草类。由于烧窑一定要保持熊熊烈火,草木柴“噼噼啪啪”燃烧得很快,我只能马不停蹄地将一捆一捆的柴草使劲往窑火洞里塞,如此一刻不停地重复着,确实又苦又累。特别在盛夏烧窑,总被灼热的火光烤得汗流浃背,简直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煎熬。记得有一次,我烧窑值上半夜班,天气又闷又热。半夜下班后我没回家,抓紧时间就便在窑厂一间“四穿凉棚洞眼多”的草屋里,地上放几爿草扇卧睡。谁知,睡梦中感觉脖子上有一种凉丝丝的怪异活物爬动,蓦地本能反应,倏地用手闪抓闪甩,睁眼一看,喔唷,原来是一条约两市尺长的花斑蛇。我顿时惊慌失措,蛇乘机一溜烟似地逃走了。

  闷窑是烧窑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紧张、最关键的环节。闷窑,即:用最快的速度,同心协力一下子将正在烧的窑出气口(洞)统统堵住。闷窑的时间根据烧窑的日子和里面烧红烧透的砖瓦(从窑的烧门口可观察到)来断定。闷窑前相关人员各就各位,一切准备就绪。“闷窑!”待责任师傅一声口令,堵顶和堵烧柴的口子同时进行(说明:如果窑顶先堵住,里面的火会瞬间从下方烧柴口直喷,人员无法靠近;如果烧柴口先堵,里面的火气会从顶部流出,致使制品成次)。闷窑一旦成功,要立马在窑顶部做好平坑倒水渗水,坚持一周直至开窑。

  由于长年累月在砖瓦窑厂与沉重的泥巴打交道,在艰辛的体力劳动磨砺中,几乎让我长足了力气。同时也让我豁然明白:年轻人的体质、力气增强增大,是可以通过某种劳作或相应体育锻炼与日俱增的。

  没想到,5年后的那年那月,我竟然通过了一道道严格的征兵体检,从容参加解放军,守卫北疆。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在新兵连的一天下午,满满的一马车大豆(黄豆)需要搬运,从马车上搬运到库房距离有70米,每袋大豆重200斤。连长指派我和几名战士去搬。当时,有的是两人一袋气喘吁吁地合着扛,力气稍大的请人帮忙先将一袋大豆搁在肩上,然后“亢嗤亢嗤”吃力地单独自驮。大家瞧我个子小,以为我搬不动而装着爱理不理的样子。我稳步走到马车边,倏地双手一伸,牢牢紧住,蓦然用力,抱起一袋大豆转身就走,顿时在场的战友都惊讶地瞪圆了眼睛,顷刻竖起了大拇指。

  悠悠岁月,时光深处,记忆里的“泥巴缘”难以忘怀。如今,每每我回到“旧貌换新颜”的故乡,看到村子里一些修缮的老房子依然砌盖着当年自己和同仁亲手制做的砖和瓦,心里总有一种情意绵绵的浓浓乡愁。

 
来源:岱山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曹银员 初审编辑:刘王明 责任编辑:陆双燕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了不起的你】韩毅昆:桥梁“医...
一月一礼 仙岛更美丽
全县“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宣...
【党纪学习教育】“红色朋友圈”...
我县安排部署2024年残疾人工作
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八次会议
《讲给孩子的百年梦想》读书心得...
“东海猎毒-2024”专项行动部署活...
推进市域公共服务一体化 我县纵深...
【了不起的你】单睢州:从海工装...
 

关于我们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11号 浙ICP备20005816号-1
电话:0580-4406519(FAX)
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公网安备 330921020001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