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企联百村、百村建百坊”,去年以来,我县持续推进渔农村“共富工坊”建设三年行动。依托渔农村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利用党群服务阵地、闲置房屋土地等,加快“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商活农”变革重塑,培育形成党建统领下的海岛“共富工坊”矩阵。县融媒中心特推出系列报道《走进共富工坊》,带你了解当下各渔农村的共富场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红色渔山”共富工坊。
清晨的高亭中心菜场,人头攒动,吆喝声此起彼伏。今年40岁的渔山村村民应红娜一大早前来采购当天需要烹饪的食材,因为采购量大,应红娜还叫来了村里的“东海渔嫂红旅服务队”队员,“每天一般6点就到菜场了,这样能买到当天最新鲜的菜,客人到我们这来就是吃个新鲜。”
自从村里创办了“红色传承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县内外团队的前来研学、观摩。小区内的“新四军餐厅”承担起红色研学的餐饮服务,应红娜和村里渔嫂成了餐厅工作人员。
洗菜、摆桌、烹饪……回到渔山新村,大家分头行动,开始各自的忙碌,小区也变得热闹起来。这一天,前来红色传承馆参观的团队有好几批,作为红色传承馆讲解员的曹绿美应接不暇,“基本上每天都有订单,7月份的订单还在不断增加中。”
红色热土焕发生机活力。“红色渔山”共富工坊里这份忙碌对于大家来说,成为了一种别样的幸福。村民董腰球笑着说:“挺好的,我们在这里做零工,一天有200元,多的时候能有300-500元。”村民应红娜同样感受到了这一份幸福,“村里收入好了,增加了老年人的福利,大家都很开心。”
记者还注意到,小到每道菜的成本,大到整个场馆的运行,工坊里的每一笔支出与收入都被详细记录在案。光是去年一年,“红色渔山”共富工坊就接待团队200多批次,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
“每个月,我们都会在账务公开栏进行公布,让村民能够明明白白看到这笔账,看到发展成果、共同富裕带来的经济效益。”曹绿美说。
依托当地红色资源优势,成立大鱼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红色传承馆”,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这两年,渔山村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以旅促富”的新路子。
红色,不只是一种色彩,更是一种力量。整岛搬迁后的渔山村民从头再来,将自己的故土情结深藏于工坊展馆,焕发成为勤劳致富、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正如工坊展馆进门铜碑上镌刻的那句“大海航行靠舵手”,渔山村的共富之路正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扬帆起航。